双因素理论视角下企业激励策略的优化路径探讨

2023-11-04 10:25袁学荣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3年16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积极性绩效考核

袁学荣

(宁波华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722)

引言

在企业管理中,影响员工绩效的因素很多,例如,管理制度、薪酬福利待遇、人际关系、工作条件以及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就感、责任感、挑战性等。当企业管理满足这些因素时,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如果无法满足这些因素时,则可能会给员工带来意见分歧和消极行为。因此,在对企业激励策略的研究过程中,要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不断地优化激励措施,力求通过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工作的主动性,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双因素理论概述

双因素理论是内容激励理论的典型代表,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他对企业中影响员工绩效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因素主要可以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类,所以,双因素理论也被称为激励-保健理论。其中,激励因素主要指能够让员工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与工作本身和工作内容直接相关,例如,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就感、责任感、挑战性等,当这些因素得到满足后,能够起到激励员工的效果,如果这些因素无法得到满足时,员工也不会产生负面情绪。保健因素主要指容易给员工带来意见分歧和消极行为的因素,这些因素往往是工作以外的影响因素。例如,管理制度、薪酬福利待遇、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当这些因素得到满足后,能够有效地消化员工的负面情绪,并维持员工原有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励员工产生更积极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只有激励因素得以满足时,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时,员工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心生不满,但即使满足了保健因素,也不一定会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双因素理论的规律和特点,给企业内部管理和激励措施的优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企业中常见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才的重要性得到企业管理者的普遍认同。传统的管理理念认为,员工参与劳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工资或物质上的回报;而“社会人”的人性假设理论则认为,员工除了有物质上的需求外,还存在精神上的需求。事实也是如此,员工虽然普遍关注工资报酬,但如果工作本身毫无意义,或者员工对工作失去了兴趣,那么高薪也难以留住人才。在双因素理论视角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分属不同的激励系统,但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存在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关系,只有实现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才能在企业内部构建出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物质激励能够满足员工生理、安全等低层级的需求,只有保障了基本的经济收入来源,才能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员工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进而对工作产生认同感、责任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信任感。而精神激励能够满足员工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级的需求,这些高层级需求往往在低层级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让员工通过工作的途径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格尊严、社会地位,以及实现价值观和个人追求等。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过程中,企业可以将两者相互作为载体,从而起到更好的激励效果。例如,给予优秀员工奖金、奖品、带薪休假等奖励(物质激励)的同时,通过颁发奖状、公开表扬(精神激励)的方式,充分认可员工的工作成绩,这种激励方式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工作本身和工作内容

工作本身和工作内容属于激励因素范畴,这些因素除了给员工带来成就感、责任感、挑战性以外,还涉及员工的职务晋升和职业发展,所以,这也成为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例如,对于优秀的中高层管理者或者经济基础好的基层员工,他们不仅看重工作所带来的薪酬福利待遇,而且更看重自身未来的发展前景。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在保证员工基本经济收入来源的同时,给员工提供广阔的职务晋升和职业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留住优秀人才。

⒊工作条件

工作条件属于保健因素范畴,这些因素除了影响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外,还涉及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作安全性等。例如,恶劣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工作内容、高危职业等因素,不仅会给员工造成压力和负担,而且容易给员工的安全健康造成威胁。为此,企业需要从工作条件入手,满足员工对保健因素的要求。例如,注重环境卫生和采光通风、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改善员工的工作姿势、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加强对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的防护、定期开展员工身体检查、安全健康的饮食供给等。可以说,工作条件是保健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注重员工对保健因素的要求,及时对员工的工作条件进行改善,有效地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

三、企业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并且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强调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企业的激励机制效果有限,无法达到预期设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激励机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无论是从双因素理论来看,还是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员工的需求都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只有切实满足员工实际需求,才能达到有效的激励效果。但在具体的落实环节中,激励机制普遍存在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一方面,企业过度依赖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为了顺利达成绩效目标,不惜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或者不计加班报酬,这成为降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企业对员工需求的统计较为粗略,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个体差异,当对全体员工采用相同的激励手段时,这种激励方式势必无法满足不同层级员工的实际需求。

2.激励机制存在不公平的问题

公平理论强调了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以及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作用。而企业中的激励机制不仅与员工的工资报酬相关,而且会影响员工的职务晋升和职业生涯发展,因此,激励的公平性成为员工关注的重点。根据公平理论,公平的激励机制能够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反之,不公平的激励机制可能让员工产生不公平感,因心生不满而降低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不公平的问题在中小企业中较为常见,究其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激励措施通常由企业主决定,而这种决定随意性较强,并且可能存在激励标准模糊不清的问题。企业管理层在落实过程中,可能会因主观意见和个人好恶影响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导致激励效果不佳。

3.注重短期激励,忽视长期激励

部分企业在落实激励机制时,过于注重激励的短期成效,但容易忽视激励的长期成效。例如,当企业经济效益较好时,或者生产任务重时,就会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用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中,最明显的手段是以物质激励作为短期刺激手段,但物质激励会变相提高用工成本,并且员工在适应物质激励的条件后,会认为这种物质激励是理所应当的,从而恢复到其原有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当企业出现经济效益下滑,或者产能过剩时,可能会取消物质激励措施,甚至出现降低薪酬福利待遇、拖欠工资等情况。在忽视长期激励的情况下,员工无法对企业保持忠诚度,如果看不到发展前景,获得的工资低于过去的收入或者同岗位其他人的收入,员工就可能出现离职的现象。

四、双因素理论视角下企业激励策略的优化路径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在企业激励机制中十分常见,因此,要充分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参考双因素理论提出企业激励策略的优化路径。

1.全面完善激励制度

要想实现企业的长期、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在内部管理中全面完善激励制度,不断优化激励措施,从而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创造良好条件。一方面,企业要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科学地设置激励制度,确保激励制度能够与岗位工作内容相符。例如,在工资报酬方面,针对生产部门、生产岗位的员工,可制定浮动工资的激励方式,而浮动工资主要由定额浮动工资、工时完成率、品质系数、调整系数等构成,这种将员工劳动付出与工资报酬紧密联系起来的激励措施,往往能够充分地调动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另一方面,企业要将激励机制与奖惩机制有效地结合,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一般而言,企业的激励机制主要包含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内容,这两方面内容同时又对应着具体的奖惩机制。其中,奖励属于企业内部的正向激励,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惩罚则属于企业内部的负向激励,能够有效地约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避免员工出现消极怠工、敷衍了事的情况。由此可见,实现激励机制与奖惩机制的有效结合,能够更好地强调激励效果,使优秀的员工能够获得适当的提薪、晋升和奖励机会,同时以惩罚的方式杜绝员工的错误行为。

2.构建绩效考核激励体系

绩效考核是反映员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职责履行程度以及工作成绩的一种管理方式,所以,绩效考核具有结果导向的作用。基于绩效考核构建激励体系,一方面,把绩效考核的最终结果反馈到薪酬福利待遇、职务晋升和职业发展上,更好地引导和约束员工的行为,从而起到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借助绩效考核的定性、定量分析,为激励机制提供公平合理的参考标准,防止人为因素影响最终的激励结果。因此,企业在优化激励措施的过程中,要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估指标,这些指标需要包含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贡献度等信息,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激励体系。在具体的落实环节,要坚持明确、公开、客观等原则,即提前明确考核内容和奖惩措施;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公开,能够接受广大员工的监督;根据客观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指标来定性、定量分析,确保绩效考核有理有据。另外,因为绩效考核是与激励机制直接挂钩的,所以,企业需要提前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标准,确保激励标准能够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现状和员工个人需求,并且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员工所创造的价值,必要时能够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工作情况做出适时调整,促进激励措施向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3.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企业激励措施的两种类型,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如果片面地强调物质激励,认为员工有钱才会有干劲,有实惠才能有热情,这种管理思想容易让员工形成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心理;而片面地强调精神激励,要求员工只谈奉献不谈回报,或者给员工画大饼开空头支票,这种管理思想容易让员工产生反感心理和抵触情绪。所以,要想实现企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例如,以员工持股、股票期权的长期激励方式替代奖金、奖品的短期激励方式,以评选优秀员工、领导慰问、公开表扬,以及安排带有挑战性、创新性工作等精神激励方式,在企业内部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励员工保持持续的高绩效,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管理必须重视激励机制的应用,并思考影响员工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外界因素,针对性地分析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特别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成果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企业就需要重视员工的实际需求,有效地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不断地完善激励策略,力求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有效的长效激励机制。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积极性绩效考核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国企改革视角下绩效考核的具体方法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