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艳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70)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在2018年发布了《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1],提出相对于工业化前到21世纪末全球温升要控制在1.5℃以内。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各国均在制定碳中和目标。中国也在积极响应IPCC的号召,在2020年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其中,“碳达峰”指的是在2030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而“碳中和”则指的是在206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净零。“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1992年,为规避人类经济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也是全球首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性协议。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经过激烈谈判通过了《京都议定书》,首次提出建立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约机制(JI)和国际排放权交易机制(ET)三种碳排放交易机制[3],这意味着全球碳交易市场正式诞生[4]。此后,欧盟、美国、韩国、中国相继建立了国家或区域的碳市场。
中国于2005年从CDM市场开始参与了国际碳交易市场,自2011年起探索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201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了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这成为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开端。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交易权试点的通知》[5],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七个省市开展试点[6],由此,中国试点碳市场正式形成。
北京碳市场作为中国七大试点碳市场之一,于2013年正式启动,2015年5月开始试点开展碳交易。北京碳市场开市至今,纳入管理的重点碳排放单位多达900余家,覆盖电力、热力、航空等8个行业。当前,北京市已经初步建立起“制度完善、市场规范、交易活跃、监管严格”的区域碳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节能减排减碳的成效初显。
碳交易是一种碳定价机制,通过交易形成碳价格,引导碳排放权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全社会碳减排成本的最小化,来实现碳排放成本的内部化。现有的碳市场主要有两种交易模式,强制减排模式和自愿减排模式。强制减排模式主要是国家层面给予排放者一定的排放额度,超过或者低于排放额度就需要在碳市场购买或出售,否则将受到处罚。而自愿减排模式是排放者自愿加入减排体系,按照自愿市场确定的额度减排,以此获得经济效益。对于强制减排模式,政府一般给予一定的碳配额,以此限制排放。
碳配额是指经政府主管部门核定、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时期内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的总量,通俗来讲就是纳入碳交易的企业允许的碳排放额度。企业为了履约,每年必须核销与自身排放量等量的配额,它是碳市场的主要交易产品。
碳配额的分配方式[15]主要包括免费分配、有偿分配以及这两种方式的混合使用;当前,我国碳市场配额主要以免费分配为主,小部分配额为有偿分配,有偿分配中主要的方法是拍卖分配法。
碳排放权有偿分配是现阶段发展的重要趋势,尽管在一些省市在碳配额分配方案里没有提及有偿分配,但已着手做相关准备与尝试。例如,2022年11月23日,北京绿色交易所组织实施了北京市2021年度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共17家通过资格审核的重点排放单位竞价成功,成交总量96万吨,统一成交价为117.54元/吨,成交总额1.13亿元。湖北和天津也都有碳配额拍卖的公告。
碳配额的计算方法则主要包括历史排放法、历史碳强度下降法、行业基准线法。首先,配额核定方法不是固定的,有些行业会进行变更。其中,深圳市行业配额分配方法2021年度发生较大变化,公交行业、港口码头行业、危险废物处理行业、地铁行业由基准强度法调整为历史强度法。北京市2022年度其他发电(抽水蓄能)、电力供应(电网)两个细分行业配额核定方法由历史强度法调整为基准线法。其次,碳配额也不是每年固定,每年各地会根据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经济增长趋势、行业减排潜力、历史配额供需情况等因素,调整年度配额总量。今年试点碳市场基本提高了配额总量,如湖北由2020年度的1.66亿吨提高到2021年度的1.82亿吨,上海由2020年度的1.05亿吨提高到2021年度的1.09亿吨,广东由2021年度2.65亿吨提高到2022年度2.66亿吨,深圳提高了300万吨,天津则保持不变。
当前,全国碳市场采取行业基准线法免费发放配额,而基于企业历史数据的方法和行业基准线法是试点地区两种使用最为广泛的分配方法。从初始配额分配计算方法来看,试点初期,各试点碳市场配额的分配采用历史排放法,即根据企业历史时期2-3年的排放数据分配配额,部分地区对于数据条件较好、产品单一的行业,如电力、水泥等行业的企业分配配额采用行业基准线法。目前,各试点碳市场均针对不同行业或生产过程设置不同的计算方式。
碳配额分配的数量对碳市场碳价格有较大的影响。在碳市场中,政府对企业的碳排放进行限制,并向企业分配一定数量的碳排放配额。当政府限制企业的碳排放时,企业需要购买更多的碳配额以满足自身的需求,这会导致碳市场价格的上涨。
配额分配方式的不同也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以拍卖分配法为例,政府将碳配额通过拍卖的方式向企业出售,企业通过竞价方式获得碳配额。由于企业需要在碳市场上购买更多的碳配额,因此,市场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碳市场价格也会上涨。
政府对碳配额分配的计算方法也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如果政府采用行业基准线分配法,即按照企业的历史排放量或规模进行分配,大型企业会获得更多的碳配额,从而导致碳市场价格下跌。
总之,配额分配对市场价格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在配额分配中应该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避免碳市场价格的过度波动,保护企业的利益,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当前,北京碳市场的碳配额分配主要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其碳配额的分配方式采用免费分配的方式,配额的核定方法根据行业不同采用的方式不同。对于地面公交行业采用组合分配的方式。
在北京市试点碳市场建设之初,就规定了将排放量高于5000吨二氧化碳、能耗量高于2000吨标准煤的企业纳入到碳排放管控范围。北京市多家地面公交行业属于重点碳排放单位,以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公交集团”)为例,对碳配额的分配情况进行分析。
北京公交集团早在2013年被纳入北京市的控制性排放单位名录,成为北京市重点碳排放控制单位之一。随着北京市碳市场的建设和推广,该公司于2016年开始被纳入碳市场的控排履约范围,成为碳市场的参与者。从配额分配方式来看,目前北京公交集团的碳配额全部为免费分配。碳配额的核算方式采用历史排放法与行业基准线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固定源配额采用历史碳强度下降法,移动源采用行业基准线法。在碳排放履约的8年间,核定碳排放配额的基准年调整过一次,且每年制定逐年收紧的控排系数。
从碳排放量与碳配额的情况来看,北京公交集团在碳排放履约的初期碳配额有些不足。随着公司在减排方面一直积极采取措施,推广清洁能源公交车、优化运行路线和方式等,取得了一定的减排成效,碳配额由负转正。随着控排系数的逐年缩进以及减排措施逐渐趋于稳定,在碳配额核算方式不变的条件下,未来的碳配额量有可能再次转负。
结合北京公交集团的实践,当前北京碳市场对于公交行业配额的分配仍存在以下不足:
1.配额数量不足。当前,北京碳市场公交行业的配额数量较为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公交企业的需求。这导致一些公交企业无法在碳市场中积极参与,从而限制了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2.配额分配方式不合理。北京碳市场公交行业配额的分配主要基于过去的排放情况,而没有考虑到公交企业在未来的技术改进和管理措施上所做的努力和投入。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公交企业在减排过程中付出更多的努力,但由于历史排放量的限制,无法获得足够的碳配额。
3.配额价格波动较大。由于碳市场的行情波动和政策影响,碳配额价格比较不稳定,这给公交企业的经营和减排计划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较大的风险。
4.缺乏专业支持和指导。公交企业在参与碳交易市场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对碳配额的购买和交易缺乏了解和经验,这也限制了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北京碳市场公交行业配额分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执行碳交易制度以来,碳配额的分配对公交企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1.激励减排:执行碳交易机制可以让公交企业意识到碳排放的成本,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让碳排放成本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中,从而激励企业积极采取减排措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促进技术创新:执行碳交易机制促使公交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研发和采用更加清洁和低碳的生产技术、车辆和设备,以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这样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3.增强市场竞争力:执行碳交易机制可以促进公交企业树立环保形象,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公众形象,这样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上增强竞争力,获得更多消费者和客户的认可和信任。
4.提供新的商机:执行碳交易机制可以为公交企业提供新的商机,如出售碳配额、开发CCER等方式获取利益以及参与碳金融、碳信用等金融模式,这些新的商业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和回报。
一是引入二次市场机制。政府可以引入二次市场机制,即允许企业在碳市场上交易碳配额,增加碳配额的灵活性和可交易性。这样可以使企业更加高效地管理碳排放,减少碳排放成本。
二是建立碳排放补偿机制。政府可以建立碳排放补偿机制,向低碳产业和绿色技术领域企业分配碳配额。这可以激励企业采取更多元化的低碳生产方式和技术,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是实施动态调整机制。政府可以根据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动态调整碳配额的分配,以逐步减少碳排放和达到环境保护目标。这可以使企业更加有效地管理碳排放,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总之,基于外部性理论的碳配额分配可以通过引入二次市场机制、建立碳排放补偿机制、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增加透明度和公平性以及考虑企业规模和类型等多种改进措施来提高效率和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