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娜,高月明,丁华明
(1.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山东日照 276800;2.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山东日照 2768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多伴有气短、咳嗽、痰多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同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易出现缺氧,体内氧浓度大幅度降低,从而造成呼吸衰竭[1]。 现阶段,临床多采用吸氧、平衡水电解质、抗感染、平喘等常规治疗此类患者,但由于病情较重,单一采用常规治疗效果不够理想[2]。 因此,需考虑联合其他方式共同治疗, 以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加快康复进程。无创呼吸机能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呼吸支持,提高肺组织内含氧量,促进肺泡中二氧化碳排出,从而改善患者病情[3]。基于此,本文回顾性分析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旨在分析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对其影响,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4]中相关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完整;(3)无支气管哮喘病史。排除标准:(1)存在排痰功能严重障碍者;(2)存在恶性肿瘤疾病者;(3)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4)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治疗者;(5)存在治疗禁忌证者。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0 例。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53~78 岁,平均年龄(65.79±2.41)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2~7年,平均病程(5.11±0.23)年。 观察组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龄51~77 岁,平均年龄(66.12±2.28)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2~9年,平均病程(5.14±0.1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抗感染、平喘、化痰、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给予糖皮质激素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无创呼吸机(德尔格公司,国械注准20213081008,型号:Atlan A350)辅助治疗。先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面罩,并协助其佩戴,将面杖与输氧管相连接, 将呼吸机模式调整为S/T,呼吸频率设置为14~20 次/min,氧流量调整为2 L/min。呼吸机气压初始值为6~8 cmH2O(1 cmH2O=0.098 kPa),观察患者是否耐受, 后续逐渐上调至16~20 cmH2O。早期患者需确保充足的通气时间,所以维持使用24 h以上,待病情稳定后,每天治疗5 h 左右。
(1)临床疗效:经治疗后,呼吸困难、咳痰、咳嗽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恢复正常为显效;呼吸困难、咳痰、咳嗽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为有效; 呼吸困难、咳痰、咳嗽等临床症状未改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无变化为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血气分析:治疗前后,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测定两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pH。 (3)呼吸状况:治疗前后,使用肺功能测试仪检测两组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吸道阻力。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O2、PaCO2、SaO2、pH 水平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O2、SaO2、pH 水平较治疗前升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PaCO2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对比(±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aP<0.05
组别PaO2(mmHg)治疗前治疗后PaCO2(mmHg)治疗前治疗后SaO2(%)治疗前治疗后pH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 值P 值51.59±2.48 51.62±2.39 0.055 0.956 70.44±3.01a 78.65±3.11a 11.997 0.000 61.76±11.58 61.82±11.60 0.023 0.982 52.79±10.86a 41.55±10.16a 4.780 0.000 72.17±3.45 72.23±3.34 1.396 0.167 81.22±4.96a 94.29±6.77a 9.850 0.000 7.08±0.05 7.07±0.06 0.810 0.421 7.30±0.08a 7.48±0.09a 9.454 0.000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EV1、呼吸道阻力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EV1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呼吸阻力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状况对比(±s)
表3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状况对比(±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FEV1(L)治疗前治疗后呼吸道阻力(%)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 值P 值1.58±0.39 1.57±0.41 0.112 0.911 1.80±0.43a 2.10±0.45a 3.048 0.003 260.82±58.04 259.99±58.75 0.064 0.950 213.55±36.17a 134.51±30.29a 10.596 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常见疾病,其诱因较多,吸烟、空气污染、粉尘、呼吸道感染、遗传等因素均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 呼吸衰竭属于急性加重期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此时,患者出现较严重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导致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缺氧等不良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6]。
现阶段,临床多采用吸氧、平衡水电解质、抗感染等方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但单一采用常规治疗效果不够理想。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的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SaO2、PaO2、pH、FEV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aCO2、 呼吸道阻力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疗效肯定, 能够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和呼吸状况,促进患者康复。 分析其原因为:通过机械辅助通气能够维持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 改善肺部含氧量、减轻呼吸耗氧量;无创呼吸机帮助患者建立同步呼吸的正压通气, 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呼吸肌疲劳程度,提高患者每分钟通气量,同时通过为患者提供外源性呼气末期正压,可减少吸气做功,使得呼气末时气道保持开放,消除了因肺内气体闭陷而产生的内源性呼吸末正压,从而改善患者肺的顺应性,降低患者吸气做功;无创呼吸机治疗能够提升患者潮气量,促进患者通气功能的改善,维持PaCO2、PaO2水平稳定,进一步保护机体内其他重要脏器; 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通过面罩方式辅助患者进行自主呼吸,可有效缓解呼吸肌负荷, 避免出现呼吸生理功能恶化等不良情况;同时, 通过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可避免气管插管,不仅能够缓解治疗带来的痛苦,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且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风险,降低病死率;此外,无创呼吸机治疗为患者提供了外源性的呼气末正压, 能够改善患者呼吸肌性能,减少气道阻力,促进闭塞肺泡扩张,有助于患者成功排出痰液,进一步改善患者换气功能,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能力[7-8]。
综上所述,将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效果确切,其可促进患者血气指标的改善,进一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