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全球性关注,客观科学分析过去温度的变化特征,对于认识环境变化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北亚热带地区的柑橘生长对气候冷暖变化十分敏感,同时也是能精准指示气候冷暖变化的一个物候指标。本文主要利用 《全唐诗》《全宋词》等文献中记载的地理信息资料,对唐宋时期我国柑橘北界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当地气温变化资料分析了唐宋时期我国柑橘北界及其气候变化特征。
关键词:唐宋时期;柑橘生长;北界
唐宋时期,我国柑橘的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地区、江浙地区以及四川地区。在南北朝后期、元朝前期和明朝后期,柑橘种植北界超过现代的北界,而另一些时期柑橘种植的北界出现明显的南退。在长期的栽培实践中,柑橘栽培区域逐渐扩大,最终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水果种类之一。[1]自唐宋时期开始,我国柑橘栽种范围便出现了一定的北扩现象,随着气候变化及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情况愈加明显。[2]以往对柑橘种植区北扩原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气候条件、生产技术等方面,学界对于该时期柑橘种植范围北移现象的原因分析存在着较大分歧;对于唐宋时期我国柑橘种植区北移后是否还能再向北扩张,以及能否继续向北扩张至与北冰洋相连通等问题也存在着较大争议。总体而言,学界对于该时期我国柑橘种植范围北移现象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科学研究方法。
一、唐宋时期气候变化特征
在前人的研究中,对唐宋时期我国气候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暖与干旱方面。根据前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唐宋时期,我国柑橘主产区的气候条件较之前有所改善;②唐宋时期,我国柑橘主产区的气温总体较之前有所降低;③唐宋时期,我国柑橘产区气候总体向暖湿方向发展。[3]
在 《唐会要》 《新唐书》 《资治通鉴》等文献中,对唐宋时期我国柑橘产区的气候条件均有详细记载。[4]从总体来看,唐宋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呈现出了逐渐升高的趋势。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唐代时期,气温与降水水平变化较为平稳。气温与降水水平的变化与同期气候环境的变化大体一致。
(二)唐宋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升高;尤其是唐代后期及宋代前期,气温均高于同时期的降水量水平。
(三)从唐末到北宋初期的900年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逐渐变得干燥,其中在北宋末到南宋初这一期间的气候尤为干燥。北宋中后期至南宋初期是我国柑橘产区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南地区柑橘产区气候逐渐变得湿润且降雨频繁。
(四)唐朝时期气温与降水均有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大。从唐朝后期到宋朝初期这一时期的气温变化相对较小;而在宋朝中期之后这一时期的气温变化幅度明显增大。另外,唐朝末期至北宋初期是我国气候逐渐变暖的重要时段;而从北宋中期开始到南宋初期为我国气候逐渐变冷的重要时段。
二、唐宋时期柑橘生长的北界及分布范围
(一)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在唐宋时期属于柑橘主要种植区,从文献记载来看,唐宋时期的柑橘种植范围有三个。一是在唐初时,《元和郡县志》记载 “蒲州……有橘树,今在成都府东平县之东一里,俗名小橘”,这说明当时蒲州地区的柑橘种植范围不限于成都平原的东半部地区;二是在唐武德三年 (620年)九月时,“遣兵五千,取成都之西而东”,说明此时的柑橘种植范围已经由成都平原向西北方向扩展;三是在唐贞观四年 (630年)五月时,“上表封贡之臣及所获财物”的记载说明此时的柑橘种植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四川地区。[5]北宋时期成都市的柑橘种植范围更大,有典故记载:“今成都府东平县一里……东有橘树,俗名小橘。”
(二)川东地区
川东地区包括四川省的成都平原以及达州市、达县、大竹、长宁等县,以及重庆市的奉节和巫山等地区,川东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为:气温较高,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唐宋时期,川东地区的柑橘栽培范围大致在两个方面存在北界:一方面是因为川东地区的自然条件,环境优越,地势平坦,亚热带气候,水热充足;另一方面是因为唐宋时期川东地区的气候变化,整体气温比较高,冬夏气温差别大。
从自然条件上来看,根据 《四川通志》记载:“四川省达州、广安、南充、巴中、资阳及重庆市奉节、巫山等县属巴山山地和低山丘陵”,川东地区属于山地和低山丘陵地带,由于山地和丘陵地带地势相对较低,加之气候条件较为湿润,这些地方为柑橘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6]
在唐宋时期,川东地区是我国柑橘的生长北界的一部分。川东地区位于中国的亚热带地带,其气候条件对柑橘的栽培起着重要的限制和影响。川东地区的气候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相对温和,春秋季节较为温暖宜人。这种气候条件为柑橘的生长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川东地区夏季气温较高,适宜柑橘的生长。柑橘是热带水果,对较高的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夏季炎热的气温可以促进柑橘树的生长和果实的成熟。在川东地区,夏季的高温有利于柑橘的生长发育。川东地区夏季降雨充沛,湿度相对较高。柑橘对水分需求较大,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柑橘的生长和发育。夏季多雨的气候条件可以为柑橘提供充足的水分资源,促进柑橘的生长。
然而,川东地区冬季的气温虽然相对温和,但仍然较低,对柑橘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柑橘属于亚热带水果,对低温的耐受性相对较弱。寒冷的冬季气温可能导致柑橘的叶片受冻,影响树体的生长和发育。因此,在川东地区,柑橘的栽培需要采取相应的防寒措施,以保证柑橘树的安全过冬。
綜上所述,川东地区在唐宋时期是我国柑橘的生长北界的一部分。该地区的温暖湿润的夏季气候为柑橘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冬季的较低气温对柑橘的生长带来一定的限制和挑战,需要适当的管理和防寒措施。
(三)汉中及陕西南部
陕西南部的汉中及安康地区也是柑橘的重要产地。《新唐书·地理志》载:“汉中,秦州、汉上、洋县、宁强、略阳、宁羌及陇右等八郡,有橘林。”其中,“橘林”指的就是汉中地区的柑橘种植。据 《宋史·地理志》载:“陕州,周于其地种橘,一名秦柑,即今之橘林也。”这里所说的 “橘林”即指汉中地区的柑橘种植,其种植范围从唐末到宋初一直延续至今。[7]
汉中及陕西南部地区是唐宋时期南方与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张议潮开盐桥以通商路,在汉州宁乡县西北三十里,今盐桥镇即其地也。”[8]
在唐宋时期,汉中及陕西南部地区是我国柑橘的生长北界的重要地区之一。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对柑橘的栽培具有一定的限制和影响。
汉中及陕西南部地区位于我国的中纬度地区,整体气候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四季分明特征。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这种气候条件对柑橘的生长具有一定的限制。
汉中及陕西南部地区的夏季气温相对较高,降雨充沛,湿度相对较高,有利于柑橘的生长。然而,汉中及陕西南部地区的冬季气候较为寒冷干燥,对柑橘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冬季干燥的气候也会对柑橘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土壤干旱,限制了柑橘根系的发育。
综上所述,汉中及陕西南部地区在唐宋时期是我国柑橘的生长北界的一部分。该地区的温暖湿润的夏季气候为柑橘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寒冷干燥的冬季气候对柑橘的生长产生一定的限制。
三、唐宋时期柑橘北界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一)北界变化
根据历史记载和后世文献记载,唐宋时期我国柑橘的北界变化不一。如 《开成五年诏》中记载:“凡物有阳有阴,各有所宜,不可以一端而概之。” 《资治通鉴》中记载:“夫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两条文献记载的柑橘北界存在差异。
唐宋时期我国柑橘的北界变化还表现为一种长期趋势,这种趋势在明清时期更为明显。如 《中国植物志》中记载:“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及甘肃东南部的一些地区,古柑橘产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尤以四川地区降得最明显。” 《广东新语》中记载:“粤之多山也,而橘木甚盛。”[9]
(二)气候与柑橘栽培北界的关系
唐宋时期,我国柑橘的生长北界主要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气候与柑橘栽培北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0]
第一,柑橘是亚热带水果,对气温和光照有一定的要求。在气温方面,柑橘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一般要求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上。同时,柑橘也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以促进果实的生长和成熟。因此,气温和光照条件是柑橘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唐宋时期,柑橘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和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具备了相对较高的气温和充足的阳光资源,有利于柑橘的生长。
第二,降水和湿度对柑橘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柑橘对水分需求较大,但同时也对排水性要求较高,不耐涝。过多的降水和高湿度会增加柑橘根系受到水分浸泡的风险,对柑橘的生长不利。因此,相对较干燥的气候对柑橘生长有利。唐宋时期,柑橘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这些地区的降水相对适中,湿度相对较高,但并没有达到严重影响柑橘生长的程度。
第三,柑橘的生长还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唐宋时期,中国南方地区主要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夏季多雨,冬季相对干燥。这种季风气候为柑橘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夏季的雨水滋润了柑橘的生长,而冬季的相对干燥有利于柑橘果实的成熟和采摘。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我国柑橘生长北界主要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较高的气温和充足的阳光照射是柑橘生长的必要条件,而适中的降水和湿度以及季风气候的存在也对柑橘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各种原因,以往研究者对柑橘北界的界定标准不够统一,故有必要从地理角度对唐宋时期我国柑橘北界的区域进行进一步界定,以利于对其所涵盖区域范围的进一步确定。本文主要利用 《全唐诗》 《全宋词》等文献中记载的地理信息资料,对唐宋时期我国柑橘北界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当地气温变化资料分析了唐宋时期我国柑橘北界及其气候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一)在对唐宋时期我國柑橘生长北界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唐末和宋初,我国柑橘南界与今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北界接近,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气温的变化,其南界略有北移。而对于唐宋时期南界和北界的具体范围,由于历史文献记载较为有限,我们目前还无法进一步确定。
(二)唐宋时期我国柑橘北界南北跨度约为300—350公里;唐宋时期南界与北界所涵盖区域范围基本一致;唐宋时期南界所涵盖区域在今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地区。
(三)唐宋时期南界和北界与当时气温变化关系密切。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柑橘生长南界与气温变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即随着气温的升高,我国柑橘南界逐渐北移;二是唐宋时期柑橘生长南界和北界与当时平均气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三是唐宋时期南界和北界所涵盖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四是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可知,唐宋时期南界和北界对于柑橘生长影响较大,而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北界和南界对于当时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1] 刘浩龙,葛全胜,周宇,等.981~1040年开封牡丹观赏记录及其对北宋气候冷暖变化的指示[J].第四纪研究,2021,41(03):
864-876.
[2] 姚利晓,何永睿,陈善春.microRNA参与柑橘生长发育和抗逆的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20,47(5):14.
[3] 张兵兵,吕晓,杨璐,等.基于气候变化下的辽西地区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与水热变化的响应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 25(23):2.
[4] 王宝,卢玉娥.玉溪市柑橘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21):2.
[5] 高忠莉,杨燕玲,章敏,等.气候变化下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2022(011):16.
[6] 王金伟,鹿广娟,张丽艳,等.气候变化感知对城市居民冰雪旅游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 2023,42(2):440-457.
[7] 杨耀先,胡泽勇,路富全,等.青藏高原近60年来气候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高原气象,2022,41(01):1-10.
[8] 刘义,刘庆广.芜湖市NDVI与气候因子时空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7(04):20-26.
[9] 王小军,刘光旭,肖彤.气候变化情景下油茶生长的适宜性特征[J].热带地理,2020(5):868-880.
[10] 罗礼凤,陈宜超,张锦松.柑橘砧木根系生长规律研究[J].南方园艺,2022,33(6):7.
作者简介: 杨若辰,女,汉族,河南沁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