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泛半导体产业集群与人才集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2023-11-02 20:46付帅
国际公关 2023年18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

摘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海宁大力扶持泛半导体、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具有自身辨识度的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尤其是在泛半导体产业集群培育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大力集聚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打造了县域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但同时也遇到了产业发展起步慢、规模体量偏小、主导企业数量少、市场融资乏力、相关人才欠缺、人才招引难等瓶颈。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引育龙头企业、打造企业集群、创新金融工具、提供精准服务、引进培育并重、优化人才生态等产业集群与人才集聚协同发展路径。

关键词:泛半导体产业;人才集聚;协同发展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多样化需求的必然举措。[1]近年来,海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自身优势重点培育泛半导体、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在泛半导体产业上实现由 “拓荒”到 “领跑”,形成了以泛半导体产业核心元器件、基础材料和集成电路关键装备为核心的泛半导体产业集群,给海宁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一、海宁泛半导体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海宁民营经济发达,市场经济活跃,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良好。海宁传统的皮革、经编、家纺三大产业拥有产业规模大、市场份额占比大的優势,具有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但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比较大,进入21世纪,原先过多依赖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以及 “低、小、散”的产业格局遭遇严峻挑战,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发展瓶颈。2016年,面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为了塑造产业的新优势,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海宁着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出产业扶持培育 “组合拳”,不断完善产业链、创新链,用真金白银的政策和实实在在的服务,推动泛半导体产业乘势而上,在行业内已经打响了海宁泛半导体的品牌。

(一)产业规模壮大,实力不断增强

海宁市自 2016年布局泛半导体产业以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增加值快速增长。2022年,海宁市总共拥有泛半导体产业规上企业129家,较2016年增长了接近4倍,完成工业总产值194.81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6倍。2022年,全市泛半导体产业总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7.6%,较 2016年提高了 5.6个百分点。经过这几年的培育与发展,海宁泛半导体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数、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产值占全县 (市、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逐年攀升,充分反映了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

(二)产业生态完善,要素保障有力

1.明确自身定位,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为了进一步优化海宁产业结构,海宁市委、市政府早在2016年底就开始谋划布局泛半导体、生命健康、航空航天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形成了“3+3+3”的产业布局。海宁市率先启动泛半导体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聚焦半导体专用装备、核心元器件和基础材料三个细分领域,适时向设计、封测和制程等其他领域拓展。

海宁建立起产业培育联动机制,完善泛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海宁探索建立了以“一家上市公司、一个领导小组、一个产业规划、一个实施意见、一套扶持政策、一个产业基金、一张招商招才路线图、一所专业学校”为核心的“八个一”战略新兴产业培育联动机制,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市场在产业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规划设计、体制保障、配套政策、发展模式和重点等方面为产业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宁还不断强化人才政策的引导作用,制定出台支持泛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专项意见,在原有人才政策的基础上进行叠加赋能,有效保障人才、项目引进落地。如泛半导体产业人才项目启动资助额度可上浮50%,技术研发人才可不受学历、专业等条件限制直接认定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

依托 “三区一城”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目前,海宁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链条互补、错位发展的 “三区一城”泛半导体产业发展格局。海宁经济开发区,打造 “泛半导体产业园”,重点发展半导体装备、核心元器件等高端产品;在海宁高新区,打造 “杭州湾电子信息产业园”,重点拓展器件、模组等应用端市场;在海宁尖山新区,打造 “半导体基础材料产业园”,集中发展半导体基础材料产业;在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重点建立科技研发机构,鼓励引导企业设立研发 (技术)中心,打造公共研发孵化平台。

2.搭建科研平台,提供创新要素支撑

海宁大力引进各类半导体产业科创平台,强化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协同创新,促进研发主体之间科研资源的共享与联合技术攻关,同时充分利用域外科研资源,打造创新载体。海宁市已经引进和落地浙大半导体晶体材料与设备研究院、中科院先进半导体与智能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研究平台,为海宁市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技术研发及人才支撑。海宁与这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设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库,整合总价值1.37亿元共130余台 (套)大型科研仪器,盘活整体科研创新资源。聚焦产业痛点,建立泛半导体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已集聚工程师60名,破解行业共性技术难题22个。成立浙江浙大国际联合创新中心,目前设有12个国际研究中心。设立5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和5亿元国际合作教育专项资金,支持国际校区全球揽才和样板区建设。目前,国际校区引进人才获评省 “鲲鹏行动”计划专家1人;获评国家级、省级海外引才计划18人,13人已全职落地,落地率72.2%;获评国家级、省级特殊支持计划5人;获评其他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1人。为了用好省内外科研资源,海宁还积极拓展域外飞地平台。在上海、杭州、深圳、武汉等国内重点城市设立域外孵化器,引进优质人才和项目,完善海外引才网络,2家海外创新中心 (英国伦敦、美国硅谷)成功列入省级创建。

3.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海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企业与人才之间合作的桥梁,引导资本与技术实现精准对接。海宁积极利用本地泛半导体民营资本充裕的优势和鲜明的产业特点,瞄准拥有国际领先科技项目但缺资金缺平台的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创新 “参股不控股”的投资模式,在解决人才项目资金难题的同时,给予其充分自主经营权,并将企业在市场、设备、制造、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共享,形成稳定利益联结机制,成功探索出 “民资+海智”引才模式,有效推动了民营资本与海外高层次人才、科技项目的对接,实现民营企业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目前,泛半导体产业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7家、省级研发中心15家,全市每万名就业人员R&D人员数达307人。天通公司产品荣获国内首台 (套)认定,实现了海宁市国家级首台 (套)零的突破。

4.建立政府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海宁十分重视政府配套金融支持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育的带动作用。海宁市通过撬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建立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初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资本协同生态体系,推动泛半导体产业加快发展。具体来看,海宁成立了泛半导体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总规模10亿元,参与注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大基金二期2亿元。2020年7月,又牵手国家大基金体系,成立了总规模为16亿元的 “半导体装备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和总规模为20亿元的 “半导体芯鑫租赁平台”。海宁探索创新型企业金融支持方式,让金融机构走到企业、人才中去,建立融资库,创新金融产品,最高可为缺乏抵质押的创新型企业解决5 000万融资需求。组建了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基金、安芯众城基金、芯鑫租赁半导体基金、毅晟产业基金、精测产业基金等泛半导体产业专项基金,为海宁打造成熟的泛半导体产业配套金融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5.政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不断深入

建立产教融合生态圈,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海宁成立集成电路产教融合联盟、创办集成电路技术学校、举办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等,为产业发展持续培养输入人才1200余人。建立首席人力资源官联盟和首席技术官联盟,覆盖企业400家,有效促进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引育、技术创新上的协同協作。特别针对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发展,专门组建海宁市集成电路技术学校,重点建设集成电路专业群,构建集成电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精准化、订单式人才引育。

二、海宁泛半导体产业集群面临挑战

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规模总体较小,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以外部引进的增量为主,内生挖掘与培育发展有限,产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突出表现在:

(一)产业发展起步慢,规模体量偏小

海宁泛半导体产业集群虽然有了大幅提升,但产业集聚尚在起步阶段,产业配套还需完善,尤其与周边发展较好的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如杭州、苏州、无锡等地半导体产业都已有10—20年的培育时间,均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实力和集聚度。我市泛半导体产业除了天通及相关企业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集聚外,其他企业以各自经营为主,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不多,企业生产过程中用到的高端装备、基础材料对外依存度极大,导致单体经营成本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弱。

(二)主导企业数量少,市场融资乏力

一方面,海宁市半导体企业以配套支撑行业为主,产业链核心环节企业较少,上市及上市后备企业不多,企业整合的灵活性不高,且目前上市企业仅天通控股1家,亿元以上企业28家,缺少在国内具有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的行业领军企业,企业形态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短时间内难以撬动国家资源;另一方面,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已有投资主要来自政府投资平台及重点规模企业,企业融资渠道特别是民间融资渠道有限,投资活力不足。

(三)产业人才欠缺,人才招引难

海宁泛半导体相关人才较欠缺,人才招引较难。领军人才、技术研发人才招引难,海宁市半导体产业本地院校应届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毕业生流失严重,本地半导体技术人才培育周期长,难以满足大量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半导体企业快速实现规模化发展。[2]尤其是泛半导体企业比较集聚的尖山新区、经济开发区等几大发展平台均远离市区,子女就学难、看病难、配偶安置难、商业娱乐设施缺乏等生活配套设施短缺,与其他半导体产业发达地区人才生活环境差距较大年轻的产业工人留不住,更严重影响高端领军人才、技术研发人才的引留,制约泛半导体产业人才的招引与发展。我市两所与电子信息相关的高校东方学院、机电学院毕业生留在本地的人数比率很低,以机电学院为例,2021届毕业生中留在海宁的仅1.17%;2022届毕业生中留在海宁的仅0.6%,往年平均留在海宁的也仅1.2%左右,即使是海宁籍的毕业生留在本地的也很少,2022年比率仅有17.5%。海宁虽已成立了“海宁市集成电路技术学校”等教培机构,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积极培养半导体产业人才,但人才培养时间周期较长,短时间内的人才供给率仍然不足。

三、海宁泛半导体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一)引育龙头企业,打造企业集群

利用海宁市面向中小企业更为优厚的产业政策,吸引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中小型半导体企业总部落户海宁,提升海宁市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力。培育高质量企业,结合新兴海工程,引育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创新领军企业、链主型龙头企业,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链主型龙头企业建设配套产业园、产业链孵化器等载体,培育集聚一批细分领域 “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加速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二)创新金融工具,提供精准服务

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探索适用于早期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私募债券和高收益债券等,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投资。抓住当前我国大力扶持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机遇,推动市内外上市公司以及本地中小企业联合成立泛半导体、新能源等股权投资基金、股权收购投资公司,发挥对泛导体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支撑与促进作用。

(三)引进培育并重,优化人才生态

支持本地企业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能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鼓励领军人才通过项目合作、兼职、担任顾问等多种手段和方式为海宁市半导体产业服务,构建领军人才储备库。对于在海宁工作的半导体技术研发人才,在住房、子女就学及其他社会福利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于产业技术人才,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引导海宁技师学院结合泛半导体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高水平人才。[3]发挥海宁低密度住宅的吸引力,让半导体人才住进园林式排屋、别墅,提升海宁半导体人才招引竞争力,加快建设宜业、宜居、宜学、宜医、宜乐、宜融的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四、结束语

在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大力培育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极为重要。海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自身优势重点培育泛半导体产业,在短短几年内泛半导体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县域地区发展半导体产业的特色道路,未来海宁还要继续从引育龙头企业,打造企业集群、创新金融工具,提供精准服务、引进培育并重,优化人才生态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放大产业优势,集聚更多要素和资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伍先福,黄骁,钟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模式研究综述[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1,33(01):19-26.

[2] 杜丽,沈锦标,徐江彪.关于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上海商业,2022(05):222-224.

[3] 王明姬.全球半导体人才争夺的新特征、对我国影响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23(02):74-76.

作者简介: 付帅,男,汉族,湖北孝感人,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
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河北省对接京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研究
协同发展视角下的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
农业投资的要点及其保障措施
浅谈区域发展协同机制的构建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智能电网技术和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