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园园
摘要: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对公立医院整体运营发展起着直接作用,完善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医院的正常运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医院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公立固定资产现状,从预算管理角度深入分析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从投资、采购和验收、使用和维护、日常管理和处置固定资产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实现固定资产在公立医院的高效利用,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立医院;固定资产;资产管理
近年来,随着《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卫财务发
〔2020〕27号)、《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通知》(财资97号)等文件的出台,对公立医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更新的要求,因此,通过合理配置固定资产,有助于降低医院运营成本,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亟需加以研究。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概述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内容与特点
医院固定资产是医院拥有或控制的,能满足医院业务需求的资产。该资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形态和使用价值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它一般使用寿命超过1年,价值超过1000元。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因其具有专业性强、种类多、分布广的特点,从而给公立医院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固定资产是公立医院高效运营和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医疗服务活动和医学项目研究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
1.固定资產管理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品零加成、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的推进,做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规范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公立医院可以整体把控科室的资源配置,从而合理分配有限资源。通过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能够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不仅可以提高医院整体的综合管理水平,还可以降低公立医院日常运营成本,从而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2.固定资产管理有助于保障资产完整性
固定资产是公立医院经营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因而公立医院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监督固定资产日常维修保养工作。在实际应用中,患者在诊疗的各个重要环节或多或少都会用到仪器设备,大夫开展的各项科研活动同样也需要精准仪器设备进行技术加持。所以设备发生小故障要进行及时处理,这样既可以保障固定资产的完整性,也可以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保障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3.固定资产管理有助于实现医院经营管理目标
通过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综合考虑购置价格、使用率、收入情况、业务量、维修费、回收年限等情况,达到医院经营管理目标。从而规范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内的使用,实现固定资产最大效能的前提下,给医院带来效益最大化。
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实践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准备工作不充分、不科学
公立医院每年年底都会进行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工作,目的是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目前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1.预算编制准备工作不充分。医院固定资产具有价值偏高,数量众多,折旧时间长的特点。在药品零加成、医保自付方式改革、分级诊疗的环境下,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医院日常成本支出,在收入不确定的情况下,医院经营结余数额相对减少。所以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每年年底预算编制中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医院高质量运营和科室业务快速发展,在固定资产投资之前,科室负责人应该把下一步计划汇报给分管领导。通过与分管领导共同商议新项目的可行性,从而获得领导的支持、配合,为科室新业务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而现实情况是临床科室已有功能相同的设备,因为种种原因设备闲置,再次申请购买同种设备,这样势必占用医院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存在投资的医疗设备过于先进,只是单方面考虑设备的优势,没有综合考虑医院地理位置、患者人群、患者支付能力、配套设备是否齐全、人员配备是否充足等因素,从而导致购置后医疗设备使用频率过低,未起到相应的医疗救治作用。
2.预算编制审核缺乏依据。设备管理科审核各科室固定资产投资可行性报告填列的依据不充足,如数据支持不充分、设备使用情况分析不全面等问题,严重影响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准确性。医疗装备委员会在收到可行性分析报告之后,对各项目带来的发展前景、设备成本、人员投入、回收期限等信息进行综合论证之后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审批。只有全面综合判断项目可行性,才能发挥监督的有效性,制定的固定资产预算程序才不会流于形式。
(二)固定资产购买、验收流程不规范
部分业务科室预算意识薄弱,编制预算时没有全面考虑业务需要,预算编制结束再申请采购,造成先采购后补流程的现象,医院运行成本增加。固定资产的验收工作一般由设备厂家、设备管理科、临床科室人员共同参与。而现实情况是临床科室由于业务繁忙,没有时间参与验收环节,而设备管理科人员由于缺乏医学专业常识,只能对型号、数量、功能等基本信息给予核对,导致无法与临床科室有良好的设备信息交接。这样势必会造成临床科室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差错,造成维修费用增加,最难以区分是厂家产品的质量责任还是医院人员操作失误的责任。
(三)固定资产使用率不高,未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
1.医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不强,得不到患者的认可,导致固定资产使用率低。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设备更新换代也不断加快,部分高精尖设备对医疗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医院工作人员综合业务能力不强,不能结合设备监测结果全面分析患者病情,导致患者认可度不高,接诊率下降,固定资产利用率低。
2.医院对新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患者知晓率低,接诊量少,从而固定资产闲置。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较高的新业务,宣传力度不够,患者就没有了解业务的途径。老百姓选择就诊医院多采取口耳相传的方式,听取朋友、熟人意见,所以提升新业务知晓率的最高效的方法莫过于加大宣传。否则新业务的知晓率低,就诊量少,会导致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偏低。
(四)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不规范
1.日常操作、维修不规范。工作人员在使用固定资产的过程中,会因为操作流程不规范,造成高精度设备部件的损坏,有些供应商未提供定期的维修保养服务,势必会增加维修成本,同时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工作人员不规范的维修设备部件,也会导致监测结果准确度降低,影响大夫对患者病情的诊断。
2.日常监督不到位。公立医院的大型固定资产占用金额较大,折旧时间长,对科室经济效益影响较大。临床科室多注重设备使用方面,对于会计方面的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折旧的分摊没有概念。设备投入使用后成本回收周期长短、利用率高低等数据是否符合科室可行性报告中的预计,临床科室没有准确把控。而设备管理科也没有及时跟进,缺乏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监督管理。
(五)固定资产处置不规范
国家规定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不得随意处置。但是,现实存在的状况是不用的固定资产随意堆放。这样不仅占用了公共区域,而且还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有些科室随意处置不用的固定资产,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和申请,随意贱卖,直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改进措施
(一)增强预算编制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性
1.加强固定资产购置的可行性论证。临床科室根据本科室发展申请医疗设备时,需要制定固定资产可行性方案。首先,要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把申请的医疗设备能够开展的业务范围进行深度调研。临床科室应在科内召开会议,充分进行医疗设备申购前论证,具体包括:病源来源、业务范围、使用培训、回收额、业务发展计划等。让临床科室做到心中有数,合理规划科室业务发展。其次,科室负责人填写《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申购可行性分析论证表》,并逐级让领导签字,通过分管领导把控大额项目支出。最后再把可行性论证表交给设备管理科审核,由医学装备委员会进行审批,最后决定是否通过。
2.强化预算执行力度。由设备管理科编制固定资产投资可行性报告统计表,由医学装备委员会对新项目发展前景、新设备的成本、回收期等进行综合论证,确定是否购买固定资产。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一项有效的成本控制。成本管理既是节约的技巧,也是花钱的艺术,大额固定资产投资是医院成本控制的重点。所以医学装备委员会中的成员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业务特长,严格把控固定资产投资的审批环节,后期对预算执行偏差进行具体分析,划分责任,增强成本控制意识。
(二)规范固定资产采购与验收流程
1.规范固定资产采购流程。制定无预算不支出的采购制度,在根源上让科室重视预算管理,从而慎重投资固定资产,合理规划科室明年发展,减少先采购后补程序的现象。公立医院购买固定资产工作需要经过政府采购环节,需求科室充分考虑政府采购的时间跨度,结合固定资产投入使用时间、人员配备、业务宣传等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合理规划科室工作进度,确保固定资产相关工作同步进行,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2.优化固定资产验收流程。通过优化固定资产验收流程,确保固定资产正常使用,规范固定资产操作流程,避免设备出现问题时,责任不明。所以需要设备厂家、设备管理科和临床科室人员都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固定资产验收工作。医院工作人员认真核对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等信息,详细听取设备使用方法,掌握设备使用规则,确定设备的保修期限及維修方式,并积极与设备供应商搭建快捷高效的沟通渠道,如微信、邮箱等多种方式,方便后期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
(三)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1.提高医疗技术人员综合业务能力,获得患者认可,从而提高设备使用率。医院最大的财富是人才,要想促进医院业务发展,医疗技术人员要有终身学习精神,不断提高综合素养。不仅仅是掌握扎实的医学相关知识,在发展创新原有业务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新业务。医疗技术人员要不断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结合高精尖设备的使用,提升自身综合业务能力,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得到患者的肯定和认可。
2.全院共同推进新业务的开展。要顺利开展一项新的医疗服务,在具备先进设备的前提下,仅仅依靠临床科室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院全员共同参与,共同推广医院新业务新技术,扩大业务知名度。医院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方式宣传医院优势学科,利用名医效应宣传新业务,提高知晓率。科室主任作为先锋领导,通过共建单位讲堂、专家进社区等活动,让群众更详细的了解医院新开展的业务,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就诊。普通员工可以把新业务向朋友亲戚进行推广,扩大知晓范围,知晓人数的增多也会带来就诊人数的增多,从而为新业务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固定资产日常使用规范
1.规范固定资产日常操作,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医院志愿者指导患者规范使用公共区域机器设备,并在机器上贴上使用标识,确保在没有指引的情况下患者正确使用。定期聘请设备工程师对医院特定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并与设备工程师建立长期合作。对于医院日常简单的设备故障问题,通过视频、电话与工程师进行直接沟通。部分高精度医疗设备结构复杂,虽然供应商没有提供定期维修保养服务,但是设备管理科也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与工程师反映,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科室业务才能正常运行。
2.定期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根据设备投入运行状况,结合设备购置前提交的可行性报告,设备管理科按季度、半年度、年度阶段对固定资产运行状况进行持续跟踪。通过客观多样的数据分析,综合评价医疗设备使用状况,监督设备带来的经济效益。然后将分析结果定期反馈到临床科室,让科室自查自纠设备的使用和效益情况,及时调整设备使用状态,提高科室运营效率,促进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五)规范处置固定资产
1.规定固定资产处置责任。闲置的固定资产也具有使用价值,只是目前被更先进的设备替换下来。科室负责人对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维修、报废承担主要责任,科室不经过审批流程随意处置固定资产,会带来国家资产流失。医院应对固定资产处置做出制度性规定,如不遵守将给予科室相应处罚。设备管理科人员制定医院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统计一栏表,每季度、半年度、年度定期与科室核查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具体包括在用、闲置、过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
2.规范处置固定资产流程。科室要处置固定资产,首先填制处置固定资产申请单,由设备管理科对要处置的资产进行综合评估。如果是大型设备可以聘请权威专家进行鉴定,确定其实际价值。通过对固定资产进行综合评价,判断是否达到处置条件,给出处置意见,出具固定资产处置清单并签字。其次把处置清单提供给财务科人员进行核销,做到账实相符,从此该设备不在属于科室的资产。最后所有处置所得款项都进入医院账户。
总之,固定资产作为公立医院重要资产,其投资、购买、使用、维修、处置与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关系,固定资产管理已成为促进公立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公立医院必须紧跟数字化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创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参考文献:
[1]周莉.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2 (09):62-65.
[2]周梅妍,戴小喆,董登姣,孙海芬,王轶,周凤兰.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探析——基于预算管理一体化视角[J].财会通讯,2022 (18):142-147.
[3]赵艳.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策略分析[J].财经界,2022 (07):86-88.
[4]吕莹.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 (04):10-12.
[5]陈润仪.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措施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 (01):25-27.
[6]陈芳宁.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J].商业观察,2022 (07):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