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霞,宋彦廷,胡文婷,王蓉,谢曦,李禄爽,刘中强,王世范,罗海彬
海南大学药学院 (海口 570228)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国民健康的重要行业。做好、做强、做优医药产业有助于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因此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医药行业尤为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发〔2018〕12号)指出“鼓励医疗新技术、新装备、新药品的研究开发”[1];《海南省医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琼府办〔2017〕13号)中也指出“海南医药企业对创新研发、生产质量管理和营销模式创新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强烈”[2]。
海南自由贸易港自建设以来,海南省出台的系列相关文件都指明了海南省医药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海南省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琼府〔2019〕1号)指出,将海南打造成为全国健康产业先行先试试验区、健康产业高质量融合集聚发展示范区、健康产业科技创新驱动综合示范区、健康“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全球健康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健康产业体系,初步建成领先的智慧健康生态岛和全球重要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并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海南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3]。2020年11月发布的《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琼发〔2020〕14号)指出,“将全面推动中医药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传承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优势作用,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4]”。以上发展规划及文件的出台凸显了海南在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医药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海南健康产业虽然取得一定发展,但仍处在起步阶段,医药等领域相关人才贮备及供给尚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高校拥有众多的专业教师、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丰富的科技图书资料资源,科学研究涉及领域广,可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和科学发展的趋势承担相关基础科学研究项目、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高新技术领域研究项目等[5]。然而由于应用研究和将研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条件和基础薄弱,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少企业生产实践环境,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得不到提高,导致高校毕业生与相关产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6]。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了药学专业建设所要达到的定性定量标准,国家也鼓励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特色、学科等细化人才培养目标。海南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药用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尤其在辖区的南海海域蕴藏着大量天然活性物质,其药用海洋生物资源占全国药用海洋生物资源的80%以上,是创建“中国蓝色药业”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发现新药和推动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因此海南本地高校药学专业建设除了要达到国家标准,还应以建设海南、服务海南为重要目标。那么如何培养满足海南健康岛建设需求的医药人才,已成为海南地方高校需要承担的一项艰巨任务。
海南大学于2003年设置制药工程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2013年起招收药学硕士研究生,2014年起招收药学本科生,2020年起招收生物与医药专硕。药学学科依托海南种类丰富的热带药用动、植物及海洋生物资源,致力于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同时着力于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已为社会输送人才1000余人,多人在药学相关行业中已成长为中坚力量。但在海南大力建设自由贸易港和健康岛的时代背景下,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不能满足新形势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海南大学药学院以国家发展战略为使命,以满足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对药学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能熟练应用药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相关生产技术与方法,能承担医药产业全链条的相关工作,包括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生产与质量控制、药品生产的监督管理及药物的临床应用等工作的药学专门人才。本院不断探索培养技术应用型及研究创新型人才的新方法,为全国及海南的医药健康产业持续输送综合素质高的药学科技人才,以促进海南医药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
学院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专业知识教育,将基础知识教育融合课外实践教育,在共性教育中突出学生个性教育,在从严管理中结合教师的人格感化,综合改革药学专业本科教学模式。学院探索集思想指引、知识引领、生活关心、心理关怀、职业规划于一体的教育机制,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对药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与教育,以促进学生个体不断进步、发展,培养具有创造力的药学专门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社会生产和生活日趋复杂,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呈现多样化,出现多元化社会思潮[7]。当代大学生受此思潮影响以及社会和个人发展功利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普遍存在缺乏社会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找不到奋斗目标、欠缺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现象[8],而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个人主义等有抬头之势。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更是专业课教师教学的新使命。相比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实践中。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科学家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职业素养教育等贯穿于教学、实践各环节,让学生深知肩上的重任,增强其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尤其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自贸港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可避免地面临更大的输入风险。学校在大学生中强化思政教育有利于筑牢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防线,使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清醒地认识历史、自觉地担当使命,推动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
高校最重要的工作是人才培养,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手段,因此提升教学质量是高校不断追求的目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学校通过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成立名师工作室,开展青年教师讲课大赛,邀请校内、外教学名师培训等形式,持续不断地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同时教学团队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模式,通过优化与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导师制等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图1)。
图1 教学模式改革
2.2.1 构建模块式课程与实验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学团队力求发挥海南的药用资源优势,突出热带、海洋药物办学特色,将药学专业课程整合为四部分:化学方向、药理相关方向、药物研发与分析方向、海洋药物方向。化学方向包括: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等。药理相关方向包括:临床医学概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等。药物研发与分析方向包括: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动力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新药研究与开发等。海洋药物方向包括:海洋药物学、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海洋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等。课程模块设置负责人,负责组内相关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促进相关课程教师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药学专业出现部分实验内容重复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阻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团队通过打通课程组内实验,构建“课程群”式实验教学模块,同一模块内的实验互相补充,相互支撑;不同模块间的实验包含从药物研发到药物生产到质量控制与检验等,环环相扣,使学生能系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实验模块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学生在完成课程的同时,也了解了药物从研发到生产、检验等全过程。课程组教学实践模式解决了各课程间相互独立,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无法系统构建体系框架,对专业认识局限的弊端,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药学专业的总体知识架构。该模块还充分发挥海洋药物方向系列课程在教学中的引领地位和作用,将该课程与其他三个方向的课程,尤其是实验课进行有效融合,建设具有热带海洋鲜明特色的药学课程体系。
2.2.2 引入“PBL”教学模式
教学团队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智慧树、海南大学网络教学平台等,将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引入课堂,并在课程教学中鼓励采用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9],由教师精心策划研讨式教学。该教学方式要求每名学生都要参与,进行科学分工,包括小组汇报、讨论,教师点评等环节。汇报环节,教师考查各小组汇报内容的正确性、系统性和前沿性;检查汇报的逻辑性、语言表达能力、重点内容是否突出等。质疑研讨环节,教师提出导向性问题,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通过查询资料,讨论等方式对科学问题进行理解与学习,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达到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
2.2.3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教学
每位教师每学年指导大一新生2~4名。学生以双选原则进入课题组,原则上在大学四年中都将跟随选定的第一导师。对进入课题组的大一新生,教师指定一名三年级或四年级本科生作为第二导师,第二导师将辅助第一导师对大一新生进行指导。每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与帮助,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心理、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等。指导过程中,相关教师对于共性问题进行集体指导;对个性问题,进行单独指导。对新生着重进行心理及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学院每学期举办1~2次读书交流会,由导师组推荐本学科经典书目,包括科普类书籍,以浅显、有趣的故事对学生进行药学知识的启蒙及专业兴趣的培养,使他们对本专业形成初步认识;课题组内同年级学生成立课程学习互助小组,学生对本学期所学专业课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每位导师每学期指导学生1~2次,每次至少1学时,并参加学生组织的集体活动。导师通过现代网络通信系统与学生随时进行交流、沟通与指导,更方便地了解被指导学生各方面情况。对大三、大四学生,导师重点对职业发展与规划方面进行指导。学院推广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对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改变专业课教师只出现在高年级学生专业课堂上的现象,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挥导师的人格魅力,使教师能因材施教,为药学相关领域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课内教学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无法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实习、实践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满足人才培养的国家质量标准对实践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考虑海南自由贸易港及大健康产业对医药人才的需求,学校不断改革和完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图2),为地方建设和发展提供所需的创新实践型人才。
图2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2.3.1 课外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依托导师科研实验室,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以培养他们科研兴趣和良好的科研习惯及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和大学生药学/中药学实验技能大赛等为导向,建立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体系。学院每年设立本科生科研开放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学生申请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导师指定1~2名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作为本科生开放课题的第二导师,在课题的执行中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硕/博士研究生传、帮、带的作用,也克服了导师对本科生指导时间短的问题,进一步辅助导师加强对本科生的指导力度。硕/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年龄差距小、共同话题多,在指导中更能与本科生产生共情,本科生也更易接受。在研究中,导师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3.2 课外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有机衔接,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10]。由于校内教师所研究的课题偏向基础,学生无法接触到有关医药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及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校外生产实践基地的建设对培养产业急需的人才至关重要。海南自贸港建设对海南医药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机遇,因此对创新型药学人才的需求也更为迫切。海南地方高校只有通过不断探索、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的责任担当,培养地方所急需人才。目前本校已与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药品检验所等多家省内相关单位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单位覆盖药物的研发、流通、生产、检验和使用等领域。
校企双方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共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层次、全面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课程共建、师资共享、人才共育。首先,以企业需求为引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作企业深度参与课程体系构建、实践能力培养等环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所需人才的定向培养。学生通过赴实习基地实践,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员工面对面交流,他们切身体会到药学在人类健康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感受到身为药学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校企科技合作。校企联合打造科研平台,针对企业面临的卡脖子问题,鼓励教师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科研实力强的优势给企业切实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困难,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转化。最后,本着互利共赢的目标,共创可循环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及人员培训,输送符合产业需求的优质毕业生,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企业通过派驻企业导师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就业、职业发展等辅导,设置企业奖学金等模式反哺学校人才培养,实现良好的循环育人模式。
2.3.3 创新本科毕业论文组织模式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11],但毕业论文经费少,学生个人能力有限,实验结果不理想,不能形成成果,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结合科研工作,导师提出较系统科学问题,形成系列可供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对参与导师课题时间长,对相关问题及研究方法熟悉的学生,可优先选择本导师的研究课题;其他导师指导的学生也可依据兴趣选择。3~4名学生选择相同领域课题,以团队形式进行系统的研究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较深入地解决具体问题。既可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又使研究成果在多个或多届学生中得到扩展或延续。几个相关或延续性的本科毕业论文,经组织后可解决或阐释一个专业的科学问题,从而可以整理成相应的论文并发表。
海南大学药学院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①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长期以来高校的育人工作由德育教师进行,育人的德育课常成为说教过程。通过专业教师的在课上及课下的思政教育,使思想教育渗透于日常交流中,并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②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学院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课外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③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通过教学模块化等方式进行集体指导与帮助;导师制则有助于教师对学生个体进行深入了解,对出现的个性化问题,教师进行单独指导,以培养专业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④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相结合:本科生导师制教育,使课题组通过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学生,同时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导师的自身修养及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学生。
海南大学药学院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海南省对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培养药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培养有实践能力的研究创业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未来将进一步提高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其药物科技创新能力,为海南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源源不断地输出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以促进海南医疗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