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雅萍,谢皓辰,藏晨晨,孙希,张乐婷,湛文轩,赵梓萱,周桂英,王海,张子龙*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北京 102488);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193)
高校景观是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校园景观建设不能仅仅注重美观,还应在陶冶师生情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全国重点高等中医药院校,十分注重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于2020年获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于2013年9月开工建设,2015年9月10日正式投入使用。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目前,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迎来最好的历史机遇,而药用植物不仅可以防治疾病,亦兼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对校园内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如中国药科大学[1]、西南林业大学[2]、浙江师范大学[3]等。为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药用植物资源概况,本研究在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植物生活型、科属构成、药典收载情况、药用部位、药用功效及药用植物毒性等方面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和校园绿化建设奠定基础。
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地处北京市房山区,位于北纬39°42′36~39°42′53,东经116°09′41~116°10′29。校内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平均海拔为42m,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均降水量582.8mm,年平均气温11.9℃,全年无霜期180~200天,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春秋季的风向以西北风居多。校园土壤以褐土类的灰黄土、灰白黄土为主,通体质地多为壤质黏土和砂质黏土,碳酸钙含量8%~12%,pH值在8.1~8.5之间。
2021年7月~2022年5月,团队分区域多次对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校园内的药用植物进行调查,拍照并采集标本后,参考《中国植物志》[4]、《北京植物志》[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2020年版)、《中药鉴定学》[7]等对所采集植物进行鉴定和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标本采集,鉴定及整理,教学团队统计出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共有药用植物103种,隶属于51科、89属,其中有车前、紫花地丁、蒲公英、地黄等11种药用植物散在分布于校园各处。由表1可见,在各分布区中,中药学院楼区域内药用植物最多,其主要原因是人工种植丰富了药用植物种类;操场周围和综合办公楼(校医院)区域分布的药用植物种类次之。在各科植物中,菊科的分布范围最广,涉及12个区域。
表1 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药用植物分布情况
(续表)
植物生活型[8]是指植物为长期适应环境生长条件而在外貌上表现出来的植物类型。本文按生活型将校园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并细分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草质藤本、乔木、灌木、乔木或灌木,统计结果见表2。可知,良乡校区草本植物共有59种(52.7%),相对更为丰富,其中以多年生草本居多(22.3%);木本植物共有53种(47.3%),其中包含了26种乔木。
表2 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药用植物生活型分析
良乡校区的103种药用植物隶属于51科、89属。其中苔藓植物1科、1属、1种,约占总种数的1.0%;裸子植物3科、3属、5种,占总种数的4.9%;被子植物47科、85属、97种,占总种数的94.2%。
51个科中,菊科种数最多,共14种,占总种数的13.6%;蔷薇科9种,占总种数的8.7%;唇形科、木樨科、旋花科等17个科含2~5种,共占总种数的46.6%;白花丹科、柏科等32个科为单种科,共占总种数的31.1%。
89个属中,70个属为单种属,占总属数的78.7%。其中含2种的属有车前属、槐属、芍药属、苹果属、忍冬属、牵牛属和鸢尾属,占总属数的7.9%;含3种的属有苦苣菜属和松属;蒿属种数最多,有4种。
在调查所得的103种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药用植物中,共有40种药用植物可入药,且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这40种药用植物分别隶属于26个科,种数相对较多的是菊科(6种),其次是唇形科和毛茛科(各3种),豆科、禾本科、伞形科、旋花科、藜科各2种,其余均为1种,具体收录情况见表3。
表3 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药用植物被《中国药典》收录情况统计
(续表)
根据药用部位的不同,教学团队将良乡校区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分为全草、根、果实、叶、地上部分等14类,其中有14种药用植物可以多个部位入药,故对它们进行分别总结后归入单一门类,如蔷薇科、苹果属、海棠(Malusspectabilis(Aiton) Borkh.)的药用部位为花、茎、叶,分别将它归为花类、茎类、叶类。在所有分类中,排名前5类的药用部位分别为全草、根、果实、叶和地上部分。其中,全草类药用植物占比最大,高达31%,如紫花地丁、蒲公英、黄花蒿、葎草、荠菜等。其次是根类,占比25%,如黄芩、苦参、桔梗、芍药、防风等大宗药用植物。果实、叶和地上部分占比分别为20%、14%、10%。除此之外,还包括花、种子、根、根茎、树皮、根皮、枝及枝叶、蜡、木材、叶状体、油脂、松节或瘤状物12种药用部位。可见,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多样,不局限于单一种类,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6],团队按药用功效将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的药用植物分为清热药、止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止咳化痰平喘药、理气药、解毒杀虫药、平肝潜阳药、平肝熄风药、消食药、杀虫止痒药、收涩药、温理药和泻下药17类。根据统计,具有清热功效的药用植物最多,占比达45.6%,如地黄、决明、苦参、马齿苋等。解表药占比为7.8%,如苍耳、紫苏等。止血药占比为6.8%,如茜草等。祛风湿类功效占比为7.8%,如防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各占4.9%,止咳化痰平喘药占比3.9%。其余9种类型功效药物共占13.6%。
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的药用植物功效统计情况见表4。清热类药用植物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分布广泛,远超其余功效的药用植物,该类功效药物大多属于草本植物,主要为菊科植物。
表4 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药用植物功效统计
(续表)
“毒”在传统中药中有三重含义:第一,药即是毒。古人云,“药者,毒也”。第二,中药毒性是指中药的偏性,表示药物的作用强烈、峻猛。第三,中药毒性指中药的毒副作用[9]。《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共收录毒性中药83种,其中含有大毒中药10种、有毒中药42种、小毒中药31种[10]。参考该版药典,良乡校区内具有毒性的药用植物仅4种,苍耳(果实入药)、圆叶牵牛和裂叶牵牛(种子入药)被收录为有毒中药,蒺藜(果实入药)被收录为小毒中药。苍耳有毒部位为果实,其中毒表现主要为肝损伤[11]。圆叶牵牛、裂叶牵牛有毒部位为种子,中毒表现有呕吐、腹痛、腹泻、肾衰竭、中枢神经系统损伤[12]。蒺藜有毒部位为果实,中毒表现主要为肝肾损伤[13]。另外,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这三种植物分布密度小,分布面积小,因此对校内人员安全威胁较小。
本教学团队通过实地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统计出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共有药用植物51科、89属、103种,优势科明显,优势属不明显,温带区系性质明显。笔者对药用植物进行生活型分析发现校园药用植物具有生活型多样,草本植物为主,多年生草本居多的特征。在103种药用植物中,按功效分类可见清热药数量最多(占45.6%),其次分别为止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按药用部位分类,全草类药用植物数量最多(占31%),其次是以根入药的药用植物(占25%),再次分别为果实入药、叶入药和地上部分入药。其中,有40种药用植物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笔者参考该版药典发现,有4种有毒药用植物,分别为苍耳、圆叶牵牛、裂叶牵牛和蒺藜。
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相关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资源,挖掘和发展校园的教学价值对于学生的实践学习有一定帮助。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具有十分突出的实践属性,教学团队建议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在完善药用植物种类、增设药用植物标牌的基础上,建立校园药用植物图库,增设线上教学资源,以助力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