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俊颖 游秋杨 王倩
[摘 要]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的低碳经济已步入高速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低碳经济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但也面临区域不平衡、企业低碳意识薄弱、碳边境壁垒等问题和挑战,要想推进湾区“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助推制造业技术升级、加强湾区区域联动、获取国际碳讨论话语权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碳达峰;大湾区;走出去;高质量发展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5.055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5-0182-05
0 引 言
随着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计划,标志着我国的低碳经济已步入高速发展阶段[1]。作为全国发展重点的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在“双碳”目标的达成上起到引领作用[2]。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少不了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目前,广东省整体低碳经济的发展已初见成效,碳金融市场也初具规模,政府也作出相应规划和安排,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企业低碳意识薄弱等问题。加之国际上提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形成碳壁垒[3],对于区域发展出口贸易带来不利影响。为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双碳”目标的实现,除了要从优化碳金融体系以及顶层设计等方面入手,还要从“走出去”企业的转型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助推制造业技术升级、加强湾区区域联动等方面努力。本文基于大湾区内广东省9市的碳排放、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数据的对比分析,根据其对碳达峰实现的正负效应依次划分出四类城市,并以其中正面效应较强的城市为例进行具体分析,为强化正面效应、弱化负面效应提出政策建议,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也为出口企业谋求更好的发展。
1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碳达峰现状——基于2012—2021年GDP和出口数据的分析
1.1 2012—2021年大湾区各市碳达峰情况
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分析性,加之香港已实现达峰,本次研究主要聚焦于广东省内大湾区9个市。从图1可以看出,2012—2021年碳排放总量中广州的碳排放量最大,达到1 265.80百万吨,占9个市总量的35%,最低为中山,约为102.38百万吨,占比3%。2012—2021年间人均碳排量9市平均5.78吨/人,表现最好的为深圳,约2.93吨/人,2021年全国人均碳排放为7吨,9市整体水平较好,但也存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区域,以及相对排放不均问题,区域内互相借鉴,形成区域联动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1.2 基于GDP指标的碳排放表现及分类分析
双碳目标的提出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发展为核心就需要引入重要的经济衡量指标GDP,2012—2021年大湾区各市单位GDP碳排放量平均为6.67吨/万元,最低为深圳1.79吨/万元,图2为结合人均GDP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表现,仅以研究区域内平均水平将图分为4个象限,根据各城市的数据在坐标系内的分布将其分为四类。①第一象限为低收入高排放区域,肇庆、江门、惠州、东莞4个市处于该象限,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碳排放量高。②第二象限为高收入高排放区域,珠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能耗也高,资源利用效能不高,需要进行产业优化升级。③第三象限为高收入低排放区域,有佛山、广州、深圳3市,也是相对表现优势区域,尤其是深圳的单位GDP碳排放低至1.79吨/万元。④第四象限为低收入低排放区域,位于该象限的为中山市,值得注意的是,中山的分类只是相对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而言,其人均GDP虽处于低区域,但整体看是处于中间水平,且单位GDP碳排放水平仅次于深圳,为3.38吨/万元。
1.3 基于出口视角的碳排放表现及分类分析
本文主题是大湾区外贸企业碳达峰目标下“走出去”的路径研究,所以还要在考虑GDP水平的基础上引入出口额指标,来分析当前出口水平下各市的碳排放状况,如图3为2012—2021年单位GDP碳排放与出口额分布,图的象限划分轴仍然是以9市的平均值为基准,由于深圳的出口额远高于其他各市使得纵轴左偏。经过观测,可以将9市分为4类。
(1)克难攻坚类:分别为肇庆、江门、珠海、惠州,都处于第一象限,表现为“高排放低出口”,4市2012—2021年出口额占9市总额13%,但碳排放量却占60%,资源利用效能相对较低,对外贸易能力较弱,需要攻坚克难实现碳达峰。
(2)顺势成长类:东莞,位于第二象限“高排放高出口”,出口额较高,占比约18%,排名第二,單位GDP碳排放量约8.02吨/万元,高出9市平均水平20%。对此类城市,应在出口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优化产业布局,通过技术改造升级降低碳排放,为碳达峰助力。实际上东莞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已经在明显降低(如图4所示),在2019年出现回弹,但趋势呈下降若保持下来,将低于广州或与其持平。
(3)优势示范类:深圳和广州位于第三象限“低排放高出口”,尤其深圳出口额占比43%且碳排放低至1.79吨/万元,远远低于平均水平,而广州虽然出口额不及深圳但其碳排放表现佳,说明两市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减排工作,对外贸易也能够对碳达峰产生正面效应。
(4)潜力降碳类:中山和佛山位于第四象限“低排放低出口”,虽然碳排放不高但其出口额也不高,佛山出口额仅次于广州,还是具有很大的潜力去推动对外贸易发展,要实现综合发展发挥区域价值,还得稳步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发挥产业驱动力,加快“走出去”的进程,助力实现碳达峰。
2 基于出口视角的碳达峰正效应区域分析——以深圳区域为例
2.1 出口商品结构分布
以2017—2020年深圳出口商品总额结构分布(如图5所示)为例,出口占比最大的商品种类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类占44%,其次为服装及衣着附件类占比11%,鞋类也占到10%。根据出口商品背后隐含的碳排放大小进行划分,可将商品种类粗略划分为低排放类和高排放类。
2.1.1 低排放类——高新技术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类包括以上占比最大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类,此类商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且背后的成本多为研发、人力等成本,单位产品的碳排放较低,与其类似的还包括打印机、录像机等,因此将其归为低排放类产品,深圳应更多发展和出口此类商品,不仅促进当地经济增长,还有利于降低单位GDP碳排放。
2.1.2 高排放类——服装、鞋、纺织品类
已有研究表明服装及衣着附件所带来的碳排放是较高的,与其类似的商品还包括纺织纱线、织物、鞋类等,此类商品本身经济价值低,碳排放量相对较高,深圳出口结构中,此类商品占比达到26%,但总体没有高新技术类产品高,出口商品结构优于其余几市,说明深圳的出口结构分布为当地的降碳减排带来正效应。
2.2 制造业外迁与碳排放变化
随着“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深圳战略布局调整,深圳的制造业不断向外迁移,其中也包括大量外贸企业,尤其2013—2016年为外迁加快期,其中81.4%迁往东莞、珠海、惠州,到现在已有大部分的制造业迁出深圳。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会有人认为深圳减排显著是因为制造业的外迁,碳排放大的企业迁出自然会减少当地的碳排放,这也是其中因素,但是不能全归于此。
对比东莞,40%的深圳制造型企业迁往东莞,迁入时间主要从“十二五”开始,大量集中在2013—2016年,参考2014—2019年单位GDP碳排放(图4)变化可以看出东莞的单位GDP碳排放逐年下降,而且下降趋势明显。理论上,制造业的转入会增加碳排放量,但数据表明东莞的单位GDP碳排放量不断下降,一方面说明深圳减排显著的原因不完全是制造业的外迁,否则东莞的单位GDP排放量不会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迁入不仅增加了东莞的经济总量,推动出口贸易,还有助于降碳减排工作,因为迁入的原深圳企业大部分为电子信息领域企业,其产品类型本身属于低碳排放型,所以迁入东莞的制造业在增加GDP的同时,也降低了单位GDP碳排放量。
2.3 碳排放核算方法与国际传统核算语境
碳排放核算基于不同视角有不同方式,常见的有消费视角、生产视角和最大化视角,这几种核算方式背后对于碳排放的归属会有明显差别,尤其是前两种视角,消费视角为谁消费谁负责,而生产视角为谁生产谁负责。而国际上通用的语境为“谁生产谁负责”,此种语境下,实际对国际减排碳达峰工作十分不公平,将高排放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实际消费却在其他国家,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压力[4]。相对来说,消费视角会更加公平,此视角下的碳排放=生产-出口+进口,这种核算框架下,会将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扣除,出口型国家不会因此带来更大减排压力。
3 结论与对策
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同时也要绿色低碳发展,从数据上看,目前要实现碳达峰一方面应控制总排放量,即减排,另一方面控制单位GDP排放量,即控制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能。从出口角度看,可以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助推制造业技术升级、加强湾区区域联动、积极加入国际讨论等方面努力。
3.1 主要结论
出口商品结构影响当地碳达峰实现。总体看,高新技术产品类有利于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即出口商品结构中低碳产品占比高会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积极推动此类商品出口会为碳达峰带来正面效应。
制造业外迁为两地带来多重效益。外迁不仅可以促进迁出地的产业升级,推进战略布局,而且对于迁入区也可能带来正面效应,除了带动经济发展,刺激出口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先进技术设备带动技术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能,减少单位排放进而助力于减排。
碳核算语境影响碳排放责任归属。不同的碳核算语境划分的减排责任归属不同,传统的生产视角不利于保障国际减排工作的公平性,基于消费视角的核算方式更公平,有利于明确划分国际减排责任,减少出口型国家的减排压力。
3.2 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可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找到助力碳达峰的侧重点。宏观层面有以下几方面。①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走出去”的同时优化出口产业布局,鼓励低排放产品的出口如高新技术类产品,增加其在出口中的占比,对于传统制造业应鼓励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能、减少单位GDP碳排放量,或助推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②加强湾区内外区域联动。基于不同的碳排放表现划分区域,可以整体布局因地制宜共同发展,比如上文提到的深圳制造业迁入东莞等地,对于两区域都带来多重效益,因此要根据区域特点分别制定策略,加强联动,整体布局,增强技术规模化效应和溢出效应。③积极加入国际探讨。以大国姿态积极加入国际低碳发展讨论,在承担相应减排任务的同时,获取更多话语权推动形成更公平的、有利于共同发展的减排发展框架和碳核算标准,为发展中国家谋求更公平的待遇。
微观层面(出口企业)有以下几方面。①持续创新推动产品革新。出口高新技术类产品企业继续进行产品革新,增加走出去的竞争力,占有更多市场份额。②加大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传统制造企业也要自主创新,投资节能技术设备改进,研发更高效能的技术设备,降低单位产出碳排放。③优先布局碳金融市场。虽然我国目前碳交易市场只启动电力、钢铁等几个行业作为试点,但随着市场逐步完善,也会涉及其他行业的发展,所以要提前了解和布局,结合本行业技术特点,形成计划和行动预案,以便迅速适应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兆廷,吴祎伦.“双碳”目标下雄安新区发展碳金融的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22,55(1):124-129.
[2]钟薇薇,高海,徐维军,等.多聚类视角下的碳达峰路径探索与趋势研判: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南方经济,2021(12):58-79.
[3]陶蔚莲,蔡莹.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与海关支持路径初探[J].海关与经贸研究,2022,43(1):57-65.
[4]任亚楠.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关注我国的贸易碳逆差[N].中国环境报,2021-10-11(6).
[收稿日期]2023-01-04
[基金項目]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双碳目标下湾区企业‘走出去的发展路径研究”(2022-SKT-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