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 岳冬洁 姜进
所谓的数感,它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从数学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具体表现为:善于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学关系建立起联系;善于从现实和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找出数学模型。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感的培养,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呢?
一、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有位教育家指出:数学知识不是一人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人到学习中去,要在体验中培养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我就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像新版的一角的硬币约重1克,4粒黄豆约重1克,两袋奶粉重1千克,一袋糖重约1千克。像黄金,药品等细小物体用克作单位,体重、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这样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了克、千克的概念。
二、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在具体情境中教师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有了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少等数概念的理解,使数感得到培养,数学素养也得到提升。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培养学生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如我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让学生回家量一量1千米有多长。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学生展示了多种多样“量”的策略,以及各具特色的算的方法,有的直接量,有的先量出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就是1千米;有的在公路旁看里程碑,两个之间就是1千米;有的量出自己1步跨多长,再通过步测估计1千米有多长;有的说学校跑道一圈400米,2圈半就是1千米。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樣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在表达交流中,也培养了数感,提升了数学素养。
总之,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