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与成效分析

2023-11-01 22:31赵晨野余荔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后发优势教师队伍建设

赵晨野 余荔

摘  要:支持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已成为当前国家层面的重要政策。新型研究型大学崛起的关键因素在于建设一支国际化、高水平、跨学科的教师队伍,从而保证其学术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和学术竞争力的快速增长,这也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后发优势的集中体现。文章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从理论和实践分析入手分析了新型研究型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以及强大师资队伍支撑下的卓越办学成果,总结和探讨了新型研究型大学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经验,指明了新型研究型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新型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后发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5-0159-06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1]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概念。2021年4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2]。创建和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抓手,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更是上升为国家层面政策要点。近年来,国内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包括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时间里迅速崛起,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同。最近公布的诸如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一批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院校也正在建设或筹建中。由此可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的举措之一,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被视为国家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的重要手段。

阿特巴赫等人对新型研究型大学进行系统性研究总结指出,新型研究型大学迅速发展和崛起的原因和秘诀在于这些大学的特征,具体而言,新型研究型大学具有四个共同的特征,即能够吸引高水平的国际人才;跨学科而有特色的学科领域;充足的经费支持;独特的治理模式[3]。这些特点也被认为是新型研究型大学能够迅速崛起的基本原因。阿特巴赫还认为建校者的领导力、借鉴国外合作大学打造好的学术环境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这些大学成功的重要原因[4]。归根结底,任何新型研究型大学成功的根本都离不开一支精英化、国际化、跨学科的教师队伍,保证学术生产力快速提升和学术竞争力快速增长。按照国家战略导向,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国家科创中心建设,打造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集中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创新研发机构的平台,有利于吸纳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

一、新型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

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特征: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高标准全球引才,打造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跨学科的师资队伍。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师队伍特征:国际化

教师队伍呈现国际化程度高的显著特点。教学科研系列教师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师资队伍中高层次人才占比约65%[5]。如表1所示,2011—2021年,引进教师中的海归教师数量明显高于本土教师。其中,2012、2015年引进海归教师占比甚至超过80%。已有研究显示,海归博士在北大、清华新任教师中所占比例约为47.5%[6],而南方科技大学的海归教师比例更高,远高于北大、清华的师资国际化水平。教师师资背景的国际化延展至学术职业发展中,促进了教师科研、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提高。

(二)教师队伍特征:高水平

各类人才项目层出不穷,密集的国家级、省市级人才项目叠加造成南方科技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占比尤为突出,高层次人才聚集效应明显。根据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南方科技大学已签约引进教师1364人(见表2)。其中,国家项目人才包括院士58人(签约引进与自主培养全职院士40人),另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者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杰青)入选者4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优青)入选者25人等。省级项目人才包括广东省特支计划入选者22人、深圳高层次人才32人、深圳鹏程学者19人等。这些高层次人才的加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教师队伍特征:跨学科

在学科设置方面,南方科技大学瞄准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办学模式和学科设置的经验,建立了以理、工、医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的学科体系,并在一系列新的学科方向上开展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

2016年,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成立,通过“双聘制”等方式组织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开展协同合作研究,致力于促进前沿交叉科学的探索研究与学科发展的融会贯通,聚焦重大科学问题,跨越学科固定边界,突破单一学科难以解答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实现学科间的思维碰撞与技术共享,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地促进南方科技大学的前沿科学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和先进技术创新[7]。截至2021年底,共获批建设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3个市级科研平台,其中包括若干与其他高校、政府部门、产业协同创建的多个研究中心与实验室[8]。

二、强大师资队伍支撑下的卓越办学成效

强大的教师队伍和师资力量对学校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科学研究、人才培養、公共服务等方面贡献巨大,取得了卓越的办学成效,这所于2010年筹建的大学在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高校名单。其办学成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对标世界一流大学

科研水平的提升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人才队伍的质量决定了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是否能够与世界一流大学直接对标。如图1所示,以麻省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和42所第一轮入围双一流的高校作为参照院校,南方科技大学科研产出表现出低起点、高增长、产出数量和质量甚至反超部分世界一流高校的特点。从论文数量看,2016年以前学校论文保持在500篇以下,大幅落后于其他高校。2016年后南方科技大学科研产出的数量迅速增长,并在2020年完成了对香港科技大学的超越(图1.a)。不仅如此,近几年,顶尖期刊(10%)论文发表的比例更是超过50%,表现与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相当(图1.b)。从被引频次看,顶级期刊(10%)论文被引占比在许多年份同样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图1.c)。此外,既有研究表明,国际科研论文合作产出的科研成果往往具有更高的学术质量、更大的学术影响力[9]。近几年南方科技大学国际合作论文占比虽略有下降,但依旧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并明显领先于国内双一流大学(图1.d)。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科研数量、科研质量还是国际合作方面,南方科技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表现都较为接近,用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在10多年里走过了一些世界上一流大学上百年走过的历程,在科研产出方面实现了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追赶,甚至超越。

(二)教学国际化水平高,表现突出

南方科技大学的教学水平国际化突出表现在课程国际化、合作办学国际化和教育产出国际化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加强国际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成功推进一批特色鲜明,适应学生需求的国际化项目和“全英文授课”的课程。2019年,语言中心为全校国内和国际本科生提供100%的英文授课。二是积极开展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进行实质性的人才培养,并拓展学生外出交流的各类项目。包括联合培养、学期交流、交换生、短期游学等。三是得益于学校的国际化办学进程,更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选择外出升学深造。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是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一环,教师的国际化理念、知识、经历和视野对其所在院校和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具有直接的影响[10],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全球化视野以及培养学生国际竞争力。2021年,南方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生去向构成以“升学(70.01%)”为主。其中,有34.62%的毕业生选择出国出境继续深造,领先于清华(13%)、北大(18.9%)等高校(表3)。更高的出国留学比例将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

(三)产学研转化成果高速增长

一是近十年,学校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及专利有效性呈快速增长趋势。根据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的统计(图2),2012—2021年间,学校累积申请专利3840件,授权专利699件,申请数量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态势,年均授权率达到79.92%;同期,清华、北大的专利申请量分别为84888件、23809件,授权专利为23264件、5858件,申请数量都开始出现负增长,年均授权率为80.95%、77.19%。虽然在专利申请量方面,南方科技大学与清华、北大等学校之间的仍有差距,但较快的增长态势会不断缩小数量差异。较高的专利授权率也反映出南方科技大学专利质量高、价值大。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活跃,注重将成果服务于社会。2021年,学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达到9445.50万元,位居全国第25位[11]。自创建以来,南方科技大学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优势,根据产业和社会的具体需求以及针对重大科学问题,孵化多项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例如2022年,南方科技大学王培毅团队联合研究首次揭示新冠流行变异毒株Omicron和Delta入侵机制,为疫苗研发和药物筛选奠定了关键的分子基础[12]。

三、充分发挥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后发优势

从理论上解释,短时间内取得的各项办学成果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后发优势的体现。后发优势理论(Late-developing Advantage Theory),原指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借鉴先行者的經验、技术,跃过先行者必需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些早期阶段,以缩短实现现代化的历程[13]。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中也同样存在着后发优势的现象。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剑桥、牛津、耶鲁、哈佛等为首的有长期办学历史、文化积淀和经久不衰学术声誉的古典世界一流大学。这些英美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发起者,引领了所在国家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和高等教育中心,而其所在国也发展为世界强国。另一类是近几十年涌现出一批新兴研究型大学成功的案例,如香港科技大学、奥林工学院、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它们引领了高等教育和知识创新的未来走向。

南方科技大学创办十余年来,在党建工作、治理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师资管理、科研组织制度创新、社会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高校治理的创新探索,短时间内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始终以回流海归人才充当师资队伍主体,并借助其国际化优势充分地借鉴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迅速在国际上达到较高的办学水平。通过国际环流、国外引流、国内外循环、引进国际化高水平人才等方式能够直接切入科研尖端与前沿。在学科布局上定位于一所理工主导的大学,既符合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又较少受到文化阻抗,容易与国际接轨[14],这些都不失为“后发优势”的集中体现。

从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角度,如何充分发挥人才队伍建设的后发优势?第一,由于新型研究型大学建校时间短,束缚少,比如人员聘用不受编制限制,不用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也没有形成学科间的固化壁垒。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没有传统高校的包袱和后顾之忧。第二,后发优势使新型研究型大学得以在全球遴选最优秀的人才为我所用,从而省去了人才培养的漫长周期,直接根据岗位需求匹配所需人才,增强了任职匹配程度。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使得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人才队伍具有高选拔性和灵活退出性。第三,后发优势本质上是一种潜在优势,需要创造出一系列新的制度条件和保障条件使潜在优势变现为现实优势,特别是建立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之后还需“用好人、留住人”。南方科技大学在人事管理方面,建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包括取消编制,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全员聘用制、员额制的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国际通用的终身聘期制(Tenured)、准终身聘期制(Tenure-track)和固定聘期制(Non-Tenure)教师分类聘用制度;实行独立课题组项目负责人制(PI制);建立考核评估、晋升制度体系,建立教师晋升和退出机制;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薪酬体系等[15]。在人事管理的制度保障的“组合拳”之下,海归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得到了事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平台。因此,人才还需要制度配套,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成功要素需要相辅相成才能发挥作用。

四、新型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

近年来,新型研究型大学以其高起点、研究型、办学时间短、对外开放程度高、小而精等鲜明特点,在科研产出、教育国际化、产学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兴办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热潮下,文章探析了南方科技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快速发展的经验,并提出此类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方向。

新型研究型大学由于其肩负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责和先行探索的使命,更应该发挥主体多元化、办学多样化的特点,结合自身所处区域社会环境特点,在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热潮下找准自己小而精的独特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办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及时总结国外和现有实践的高等教育人事制度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进经验和失败教训,加强新型研究型大学院校研究,将探索出的成熟、有成效的创新体制、机制、制度、举措反馈到上级有关部门,从而由点及面,推广为普遍性的制度安排,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范式。也应该注意总结失败案例和教训以便趋利避害,避免新型研究型大学盲目跟风模仿和复制。

师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质量,新型研究型大学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创建初期快速集聚一批优秀资深战略科学家和青年人才,深化新型研究型大学国际化、高水平、跨学科的人才特征优势。高等教育国际化仍然是加速我国教育质量的利器,搭建网络平台和国际合作项目不断维持和加强国际合作,吸纳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成功办学范例,这有助于缩短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成长时间,向世界最先进的一流大学看齐。除了提供优厚的待遇和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之外,新型研究型大学还应给予战略科学家更大的平台,支持他们针对重大科学问题承担重点科研计划或项目,自主组建团队,打造大平台,挑战大任务,强调学科相互交叉、交融,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鼓励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跨学科研发和产学合作研发,精准把握社会需求设置与发展学科专业。新型研究型大学应大力发展“新工科”建设,摒弃传统高校大而全的学科体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发展特色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和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新型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相关学科,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从0到1的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发掘颠覆性技术。鉴于PI制(独立课题组负责人制)各自为战的科研组织模式难以协同攻坚重点科研项目,新型研究型大学应该进一步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以优秀科学家为牵头人,构建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机制。鉴于很多重大科研项目单靠高校自身难以完成,可通过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将实验室研究和工程化实践、商业化推广充分结合,形成从科研团队科技创新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链生成的全链条式科技转化模式。深度融入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任务,对接国家重大科研设施建设和重大科学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科技、人才、产业、资本、市场要素流动和结合的优势。

深化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持续壮大人才规模提升人才质量,为先行示范区建设和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先行样板。首先,新型研究型大学院校管理机制上可以适当放权,尝试“教授治校”,在科研管理体系方面试行“有组织”科研管理新模式,旨在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学术研究自主权和资源支配权,从而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改革师资考核机制,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和学术实质贡献为导向的考核制度,建立有学科差异和研究类型差异的分类考核方式,注意针对不同学科特点,采用侧重点不同的科研成果评价方法,构建基础及基礎应用科学研究评价机制。学校不以文章数量和科研经费多寡为关键指标,而是逐渐全面实行代表作评价制度。该制度以国际同行评价为主,偏重考核教师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力,参考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效果,尤其是在工程及临床医学研究等领域的考核评价,将突出成果支撑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保护效益,以及保障人民健康的社会效益[16]。此外,以更大的政策、经费支撑力度、更长期稳定的方式支持基础研究和科研攻关,建立长效考核机制、淡化年度考核、重视聘期或长周期考核,让科研人员得以长期甘坐“冷板凳”,持续探索,终有所成。通过人才建设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整合,实现创新驱动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发展是创新改革试点和先行的应有之意,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先行探索与试点不仅为先行示范区树立新先行样板,更有助于在深入推进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0-09-11).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11/content_554 2851.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21-03-13).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dt_dapp=1&wd=&eqid=d5e52cc60006d21800000004645a3806.

[3] Altbach P G,Reisberg L,SalmiJ,et al. Accelerated universitie:Ideas and money combine to build academic excellence[M]. Leiden;Boston:Brill Sense,2018.

[4] 沈红,熊庆年,陈洪捷,等.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与“生”[J]. 复旦教育论坛,2021,19(06):5-19.

[5] 南方科技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师资概况[EB/OL]. (2022-07-04). https://www.sustech.edu.cn/zh/faculty/.

[6] 李潇潇,左玥,沈文钦. 谁获得了精英大学的教职——基于北大、清华2011—2017年新任教师的履历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8(08):47-52.

[7] 南方科技大学交叉前沿研究院[EB/OL]. (2022-10-27). http://aais.sustech.edu.cn/.

[8] 南方科技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科研平台[EB/OL]. (2022-07-04). https://www.sustech.edu.cn/zh/research-platform.html.

[9] 葉伟萍,梁文艳,胡咏梅. C9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分学科的国际合作比较[J]. 教育研究,2017,38(03):53-66.

[10] 尚丽丽,殷忠勇. “双一流”背景下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国际化的思考[J]. 中医教育,2018,37(02):74-77.

[11] 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R]. 科技文献,2022.

[12] 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科大王培毅团队联合研究首次揭示新冠流行变异毒株Omicron和Delta入侵机制[EB/OL]. (2022-01-10). https://bio.sustech.edu.cn/news/detail/1555.html?lang=zh-cn.

[13] Gerschenkron A.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14] 梁北汉. 探索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路径——关于深圳筹建南方科技大学的若干思考[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01):20-25.

[15] 南方科技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新闻网[EB/OL]. (2022-10-27). https://newshub.sustech.edu.cn/html/202207/42412.html.

[16] 薛其坤. 颠覆性创新往往源自“无用的研究”[N]. 中国教育报,2022-04-25(05).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后发优势教师队伍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双语”教学与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百色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全球教育同质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探究
周建平:中国空间站将有诸多后发优势
新时期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思路探究
后发优势、赶超路径与后发企业赶超战略——基于多维视角的研究综述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探析——基于后发优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