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财务管理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2023-10-31 00:44杨惠玲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16期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杨惠玲

[摘 要]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物质基础,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在落实两个“现代化”战略转型目标的过程中,应持续提升固定资产管理质量。文章以此为出发点,从财务管理视角剖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资产管理体系、管理机制、管理技术3个层面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6.017

[中图分类号]F8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6-0052-03

0     引 言

事业单位属于社会服务组织,主要按国家意志从事社会公益类活动。新时代经过一系列改革之后,事业单位的类型有所增多。其中,依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在开展常规业务、落实公共管理以及向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对固定资产的依赖度较高。当前正值“十四五”建设关键时期,事业单位应在高质量发展主题下结合已经提出的高质量管理、高水准服务目标,进一步优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1     新时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概述

自从《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实施以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容发生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①在原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要求的会计计量和记录范畴上,对模糊界定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确认与披露事项进行了系统规范,明确将其纳入会计报表[1]。②在概念界定方面,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定义范围进行了扩充,具体到了“持有并使用”与“控制”方面,同时打破了价值导向下的划分方式,突出了原则导向。③通过“双基础体系”核算深化了会计记录,如业务方面要求开展“双分录”处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分别采用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等。④在折旧范围和折旧方式方面,增加了停用机器设备折旧内容,调整了“虚提”折旧政策,要求在实施“实提”政策的情况下结合资产实际用途,将固定资产折旧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更为精准地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客观现实。

2     财务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从新时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求结合《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创新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求加强权责发生制及监管机制的应用,尤其是在管理技术层面,应结合业财融合模式下的财务共享中心,积极提高对信息技术要素的配置比例。然而,部分事业单位由于在实践中缺乏经验,在具体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集中表现在管理体系、管理机制、管理技术等方面,下面仅对这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

2.1   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实施的背景下,部分事业单位在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后,财务人员在资产入账、处置等方面可以按制度规范进行处理。但是,各部门资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有些部门管理效果好,能保障实物与财务账目相符,有些部门的管理工作仍存在不足。例如,事业单位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实践主体是人,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当绩效管理制度建设不足时,很难做到对部门管理工作的精准指导。再如,“双体系”下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以“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为核心,此时的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变化,需要在实践中扩充会计核算内容[2]。但是,部分事业单位的落实速度较慢,在落实两个“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率。尤其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与其业务、管理、服务等工作密切关联,牵涉不同事项中固定资产的“购置、领用、转移、盘点、清点、折旧、报废”等多项内容,当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不完善时,很难真正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全过程管理。

2.2   管理机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管理机制的运行,使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从部分事业单位的实践情况来看,一方面权责发生制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存在不健全的情况。以权责发生制为例,财务会计在业务“双分录”实践中,需要通过该机制将各项职能与责任落实到位。事实上,部分事业单位在应用权责发生制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财务会计岗位职能方面的权力范围进行细化与界定,加上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在缺乏人才的情况下,财务会计人员存在身兼两职甚至多职的现象。此时,界定责任有一定的困难,在风险发生后也较难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身上。另外,在没有设置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的情况下,并不能对此类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再以监督机制为例,内部监督方面对于新增固定资产诸环节的监管缺乏有效依据,容易使监督机制失灵。在外部监督方面,固定资产相关的信息公示管理比较滞后,在半透明、半公开的状态下,并不能实现社会化监督。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领域的专家、民众、机构等较难对其固定资产的配置情况加以分析,也无法对其开展有效监督。

2.3   管理技术水平低

目前,在业财融合财务管理模式下,事业单位以财务共享中心为运行基础,围绕业务高效发展,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了运营项目过程风险控制与各部门协调发展层面,并且能够借助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软件、金蝶软件等实现财务管理方面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3]。但是,在固定資产管理实践中,一方面,受到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影响,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进行信息化管理向数据化管理的升级;另一方面,在实际管理时未实现对相关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缺乏数据化管理的条件下,固定资产历史数据的采集较慢,核算分析缺乏,既不能实现对固定资产未来变化趋势的有效预测,也难以利用分析报告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在财务人员、预算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条件下,不排除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不及时、专业技能拓展不足等问题。一旦出现这种问题,事业单位按照《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实施固定资产管理时,就有可能发生管理形式大于管理内容的情况。这样既不利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质量提升,也不能客观地提高固定资产本身的使用价值,使事业单位产出更高的社会效益。

3     财务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从财务管理视角看,事业单位在当前阶段的固定资产管理中,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管理体系、管理机制、管理水平三大方面。本次研究中,笔者从因果关系逻辑出发通过对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追溯,认为在制定与之适配的对策或提出相关建议时应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解决”的方法。①深入研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遵循其中的准则与指导将原来单一化管理转变为全过程管理。②明确“财务管理制度引领固定资产管理机制运行”的一体化实践模式,并在该模式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③吸收前期改革经验,继续在技术赋能路径下通过扩大技术要素配置比例的方式提高其管理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3.1   完善管理体系,实施全过程管理

首先,建议事业单位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进行对比分析,按制作要素清单的办法,摘录出已经发生变化的固定资产管理内容,并通过逐条讨论的方式,查缺补漏,完成对现有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完善。例如,在管理理念方面,应跳出“重购置,轻管理”的思维框架,按新的固定资产定义、内容、核算方式、折旧变化情况等,全面理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再如,结合内部控制制度,对固定资产相关业务操作流程进行全面分析及完善。其次,在更新管理理念、细化业务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根据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具体内容,选择项目管理办法,针对固定资产立项→决策→招投标→采购→领用→转移→盘点→清点→折旧→报废等,开展全过程管理[4]。必要时,可以设置专项管理小组,对固定资产管理诸环节进行细化处理。例如,在盘点环节,专项管理小组应根据各部门提供的固定资产表单,制订通用型盘点计划,定期开展盘点、检查、审核等工作,并通过编制汇总报告的方式,使整个盘点工作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当汇总报告提交给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后,该部门应对报告作进一步复核,并将报告中提供的信息作为后续固定资产配置、调剂、审批等工作的有效依据,进而实现对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需要指出的是,全过程管理属于新型管理方法,事业单位在编制固定资源全过程管理方案时,一方面要注重全过程管理师的建议,另一方面应加强与第三方机构的协同合作,从而借助专业管理人才提供的有效信息,辅助本单位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3.2   健全监督机制,落实责任发生制

首先,建议事业单位根据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内容,在内部监督方面设置针对固定资产管理要素的监督指标。《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内容进行了变更,为事业单位开展监督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此时,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结合全过程管理,为监管机制的运行梳理出标准流程与实际监管要素。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管理部门应要求各部门根据实际固定资产要素设置指标。然后,由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统筹分析,制定管理要素-管理指标监督表单,并根据此类表单更为精准、高效地开展管理工作。在外部监督方面,事业单位应该根据新增的固定资产确认与披露要求,借助公示管理平台及政府信息管理平台,向社会公开非保密信息,增加固定资产管理透明度,使社会广大民众参与到外部监督中,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约束,“倒逼”其向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其次,事业单位应在内部加强宣传工作,激励全员落实权责发生制。例如,在财务会计方面,结合“双会计核算”体系,先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对象及内容明确会计核算项目,然后对具体岗位的职能进行清晰界定,按照行使权限的大小匹配設置其应该履行的责任,并延长权责发生制追究制度的时限,从机制上实现对财务会计的规范与约束,使其通过术业有专攻的方式开展一系列核算工作。尤其需要在会计核算项目中采用项目管理办法,使每个环节得到全面核算与估价。

值得注意的是,新时代事业单位经过一系列改革,已经探索出“管理制度引领,各种管理机制并行运作的一体化实践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一方面应突出管理制度建设与管理机制运行的关联性,尽可能在建设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健全管理机制[5];另一方面需要根据管理机制的优化与调整,同步完善管理制度,使二者始终保持密切关联,为其管理实践提供有效保障。

3.3   配置信息技术,开展专项化培训

首先,建议在业财融合管理模式下将固定资产管理全面纳入财务共享中心,利用平台化管理优势,通过采集→存储→提取→分析→生成分析报告→应用分析报告等,实现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提高其管理效率。其次,需要人事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协同合作,编制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知识结构优化专题、专业技能拓展培训专题以及职业素养提升专题,并借助专项化培训方法,全面提升人员综合素质,使此类人才既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又能够通过职能方面的关联开展协同合作,从而扩大协同效应,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例如,“双体系”背景下的固定资产管理内容发生了变化,事业单位既要变更局部管理内容,又要根据变更后的内容对相关人才开展专题培训。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一方面可以从《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切入,制定一些知识结构优化专题,辅助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梳理管理脉络,绘制管理路线图;另一方面可以从配置的信息技术着手,在财务共享中心平台培训基础上对各类新增软件的操作方法开展培训。另外,事业单位应结合平台化管理,以信息交流与数据共享为中心,在职业道德培训基础上增加对沟通技术与专业话术的培训,使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作。

4     结束语

新时期,我国社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转向业财融合财务管理模式,事业单位须在新的财务管理视角下调整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法,提升其管理质量。当前阶段的管理问题集中表现为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技术水平低三大方面,建议事业单位遵循“思路决定出路”的基本原则,应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解决”的方法,一方面结合业财融合理念完善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另一方面积极落实权责发生制与监督机制。鉴于高质量的固定资产管理以技术赋能为实践路径,事业单位有必要结合财务共享中心,扩大对数字化技术的配置比例。

主要参考文献

[1]何巍.新政府会计准则实施背景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与风险控制[J].中国总会计师,2022(11):103-105.

[2]陈洁.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机制优化探究[J].西部财会,2022(10):21-23.

[3]郭丽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探讨[J].财经界,2022(30):87-89.

[4]郭凯霞.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22(13):98-100.

[5]王蕤.新准则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财务管理探析[J].中国科技投资,2022(15):85-87.

猜你喜欢
固定资产管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是医改的重要环节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关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
关于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
论新形势下酒店财务管理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