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指南》背景观察幼儿的思与行

2023-10-31 12:09郭颖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绳子指南目标

郭颖

导读:学前教育的不断改革对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综合观察幼儿的各项行为习惯,全面、专业、客观地探讨内在心理逻辑,进行相应的教育评价,力求让幼儿实现更好的发展。观察幼儿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专业能力,教师需要了解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及实际认知水平,同时观察幼儿在集体活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多种途径分析幼儿的行为,才能根据他们的特点实施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目前,有些教师对为什么观察幼儿、怎样观察幼儿、具体观察什么内容掌握得不清晰,经常凭借主观意识来对幼儿进行观察,这样的观察毫无目的、缺乏客观性。幼儿教师必须加强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文简称《指南》)的学习和运用,善于借助《指南》观察、分析评价他们的行为,才能进一步调整教育策略,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帮助。我对近十年运用《指南》观察幼儿的改变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希望为其他幼儿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一、初出茅庐——新手型的运用

刚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时,我还不懂得如何运用任何理论框架和《指南》为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情况提供指导,基本在缺乏具体计划的情况下展开随机观察。作为一名新手教师,我在选择观察对象时经常受到主观意愿的干扰,在分析本班幼儿发展状况时也不够深入,将眼光聚焦在幼儿是否会操作、是否听话乖巧、是否保持专注等方面,没有及时反思幼儿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具体而言,我会根据喜好选择观察对象和内容,一般情况下只关注表现优异、有领导范儿、个人能力强的幼儿或水平较弱、爱捣蛋的幼儿,忽略中等層次的幼儿或内向、存在感较弱、乖巧不惹事的幼儿。在某些游戏活动中,我虽然很认真地“看”幼儿,但只看到了“走来走去,看起来十分忙碌”“在游戏中十分安静”等表面现象,难以从具体的活动、外在表现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关键信息。总的来说,缺乏丰富经验,对观察的问题不能展开全面分析,习惯随意根据个人喜好来“看”,缺乏全面性。这样在制定教育计划时就会存在偏差,不能满足幼儿的实际情况。

二、砥砺十年——熟手型的运用

后来我开始认真学习《指南》,在与《指南》相伴的十年中,我对观察幼儿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不仅能将其灵活运用于观察中,还形成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内容,掌握了更多观察策略,下面具体阐述相关发现。

(一)将《指南》当作说明书加以利用

我运用《指南》确定观察内容、时间和方法。《指南》有明确的育人目标,这让我对幼儿的观察有了一个清晰的方向。比如,更关注幼儿的情绪表现、社会适应能力,了解侧重点,这样就不会漫无目的。《指南》划分了领域,包括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等,还指出通过一日活动、课程游戏及实际生活捕捉幼儿的行为举止。如何利用《指南》对观察内容进行筛选,对观察目标进行确定呢?我将用案例的形式加以呈现。

1.分解式运用,确定观察目标

我将《指南》具体目标细分为几个小的、容易在一天内实现的行为目标,落实到每天的计划中,通过长时间观察探寻幼儿行为问题。

我将《指南》中健康领域——动作发展目标中针对3—4岁幼儿的两条目标当作本班的十月目标,同时将月目标细分为周目标、日目标。这样可以将目标落实到每一天的计划中,作为每天的观察重点。

十月目标:自主穿脱衣物、鞋袜、扣纽扣;懂得整理物品。

首周目标:掌握穿脱衣物、整理物品的策略;乐于实践,感受自我服务的乐趣。

每日目标:周一掌握脱衣服的秘诀;周二尝试脱衣服;周三将纽扣凸起处对准凹陷处;周四学会归纳相似形状特征的物品;周五进行专项训练。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乱扔东西的塔格叔叔》《熊猫宝宝爱整理》《小手手,出来了》等归纳整理类绘本,将故事情节改编成整理类游戏,和《指南》目标紧密结合,以寓教于乐和生活教育的方式帮助幼儿快速掌握相关生活技巧,提升实践能力。

2.延伸式运用,筛选观察内容

当然,我不是“照本宣科”地机械使用《指南》,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使用范围,进行延伸式运用,没有将思维局限在《指南》呈现的典型行为上,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选择更符合实际的内容。

我认为《指南》并不是提供一个固定的框架,告诉教师3岁幼儿必须怎样、到了4岁必须掌握什么能力,而是向我们提供幼儿发展线索。结合《指南》科学领域对3—4岁幼儿的描述可以发现,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感官探索,好动、好玩。基于此,在一次区角活动中,我制订小任务——做蛋卷冰淇淋,鼓励幼儿到冰淇淋店结合材料自己动手玩,通过探索掌握相关操作。这时,我观察到幼儿完成任务后会去别处游走、无所事事,所以及时提供新的材料,做了一个冰淇淋架,让他们将做好的冰激凌插在架子上使其固定,锻炼平衡能力。在科学利用《指南》时,应根据幼儿实际发展水平观察他们的行为,制定合理的“期望”或任务,才能支持幼儿、成就幼儿。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洞洞拉拉书》《理发》《猜猜我是谁系列》《躲猫猫洞洞书》《真好吃呀》等互动型绘本,对幼儿实践能力进行延伸教育,以便做出进一步观察,丰富可供筛选的观察内容。幼儿按照绘本的具体操作法则,动用手、脑、嘴、头等器官开展趣味横生的游戏,不仅提升了专项能力,也提供了宝贵的观察素材。

(二)对《指南》进行“字典式”的运用

1.解惑式运用,分析评价幼儿的行为

之前在没有运用《指南》时,我对幼儿行为的评价停留在“表现好”“表现不好”一类浅显的层面,缺乏客观理论依据。根据观察结果,我运用《指南》探索幼儿行事逻辑,更好地分析和评价他们的行为。

比如,某天我发现幼儿迷上了漫画书籍,几乎人手一本。换作以前,我肯定认为看多了漫画对幼儿不好,禁止他们阅读。但在学习《指南》之后,我发现语言领域中有关阅读的目标包括让幼儿听故事、看图书,意识到对幼儿来说重要的不是学习多少知识,而是逐渐喜欢上阅读。基于此,我专门挑选合适的时间组织幼儿共同阅读漫画,增添“分享感悟”环节,通过《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三只熊》《蹦!》等表达能力培养绘本为幼儿提供更多与同伴交流互动的机会,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漫画内容,更好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我会对分享得好的幼儿加以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今后阅读的热情。

运用《指南》分析、解读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和行为,有利于排除教师的主观干扰,科学、客观地评价幼儿行为。

2.支架式运用,确定幼儿实际发展水平

支架式运用是指利用《指南》的教育建议检验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断调整教育方法和行为,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进行个别化指导,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避免“一刀切”的方式。

比如,在某次户外活动中,我教幼儿怎么给绳子打结,首先将一些松散的绳子分给幼儿,其次亲自演示系绳子,为幼儿提供正确的示范,最后鼓励幼儿展开练习。在此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和指导,发现浩浩给绳子打了许多结,他手忙脚乱地解绳子却怎么也解不开,于是我过去耐心指导,说:“你的绳子上结太多了,老师来帮你解。”我并没有全部解开,而是在还剩两个结时还给幼儿,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开。这样降低了解绳子的难度,为幼儿提供了发展空间,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在此次案例中,我除了观察幼儿是否会系绳子之外,更多根据幼儿的行为判断他们实际发展水平,如浩浩给绳子打了许多结,凭自己的能力不可能将这些结完全解开,于是我帮他解开一些、留下两个结,搭建发展支架,创造难度适中的学习情境,让幼儿获得更多经验。在整个过程中,我运用绘本《神奇的绳子》为幼儿讲述打结的方法,通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参考方式为支架式运用策略提供支柱。

(三)对《指南》进行“贯穿式”的运用

在一次事件的不同時间段,我反复运用《指南》观察幼儿,开展一次“纸的力量”的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观察。

在活动前,我运用《指南》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特点。在活动中,我先鼓励幼儿进行猜想,让幼儿在谈话过程中调动知识经验,为接下来的操作提供支持,再提供动手操作空间和机会,让幼儿按照想法实验和探究。在活动后,我结合《指南》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展开反思,希望获得更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从儿童视角出发,对各种表现进行细致观察和分析。以下是具体案例及《指南》中对应的子领域、目标和典型行为。

1.活动前

根据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用纸片制作道具,如飞机、雕花、剪报等。

这和《指南》科学领域“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喜欢探究”相对应。

2活动中

首先,我出示几类幼儿生活中常用的纸张类型,让他们推断哪些能承受弹珠、卡牌的重量,充当桥面,在图示上粘贴具体名称,陈述理由。

幼儿A说:“我喜欢用亮片纸装点作品。”

幼儿B说:“卡纸摸起来很厚。”

幼儿C说:“亮片纸被用来包裹零食,很结实,不好撕。”

这和《指南》科学领域“能根据观察结果大胆猜测答案”“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及“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相对应。

其次,我鼓励幼儿运用积木和纸片做实验。

这和《指南》科学领域“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相对应。

最后,我通过观察记录单得知只有一个幼儿将名字贴在亮片纸一栏。

幼儿D说:“串珠与字母大小相似,我将亮片纸放在上面,串珠掉不下来。”部分幼儿未能理解他的话。他经过演示掌握了缩短桥墩距离的策略,让轻薄的纸片得以承受串珠的重量。

这和《指南》社会领域“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科学领域“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及“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相对应。

3.活动后

通过实践总结和《指南》指示,我对幼儿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合理有效的观察让我拓宽了思路,启迪了认知,创新了理念。

这和《指南》的教育建议、精神及对《指南》再研读后的反思相对应。

(四)对《指南》中的儿童观进行“引领式”的运用

《指南》的社会领域指出让幼儿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我对《指南》中的儿童观进行“引领式”的运用,为幼儿创设特定的游戏情境,组织幼儿充当游乐园的工作人员。在一开始,大部分幼儿都不想当工作人员,他们喜欢充当玩游戏设施的“游客”,不喜欢招揽客人。于是,我告知幼儿工作人员有权设计和改动游戏玩法。幼儿参与意愿明显高涨,开始改变区域游戏规则。有的幼儿将跳床游戏规则改为:跳床分布的每个格子只能占一个人,如果不遵守规则就不能玩这个游戏。有的幼儿将跳绳规则改成:两个人抡绳子,两个人一起跳,必须保持步调一致。我将制定规则的自主权交给幼儿,观察他们对规则的理解,有利于真正满足幼儿发展需求,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自主发展。活动后,我运用《小鲤鱼跳龙门》《麦麦蹲》《丢手绢》《跳房子》等民间游戏绘本深化儿童观引领,让幼儿提升自主思考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和实践水平。

三、慎独内省——灵活型的运用

教师必须知道对幼儿的观察分析不是终极目标而是一种教育方式。基于此,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水平,掌握本班幼儿整体或个体需要,提升观察深度和专业性,有计划、有目的。只有将观察目标定位在充分了解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上,才能促进观察有效性的提升。教师还可以灵活引入《冰激凌是谁吃的》《袜子藏哪儿了》《玩出来的专注力》等互动推理类绘本,激发幼儿更多情绪和反应,为观察实践提供更多理性和感性素材。

四、结语

总之,教师要全面利用《指南》对幼儿实施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与需求,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方式,而不是盲目给幼儿“贴标签”。通过《指南》明确观察内容和目标,才能深入解读、分析幼儿的一言一行,把握幼儿各方面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希望我在本文的阐述能为教师运用《指南》观察幼儿带来支持与帮助。

猜你喜欢
绳子指南目标
绳子够长吗
绳子穿冰
解开你身上的绳子
指南数读
取绳子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