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华
心衰是心力衰竭的簡称,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各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均可使心肌受到损伤,最后进展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造成患者反复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心衰分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心衰可转变为慢性,慢性心衰又可急性发作。但平时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为慢性心衰。急性心衰必须住院治疗,慢性心衰除了按照医嘱用药之外,主要靠家庭调养,积极地做好自我保健。那么心衰患者应怎样进行自我保健呢?
心衰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复杂性、预后差、影响日常生活和医疗费用高等特点,但心衰患者不要因此而丧失治疗信心,要认识到它并非没有转机。而转机在于一方面要坚持规范用药治疗,另一方面要通过学习,了解更多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一套自我护理的方法,积极进行自我保健,调整生活习惯,自我管理疾病,求得尽量好的预后效果。实际上,如果能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自我保护,坚持有效药物治疗,及时监测病情变化,合理限制日常饮食,适当进行运动锻炼,患者完全可以延缓心衰病情进展,防止病情恶化,最终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带病延年。
医学研究已经证实,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患者的心理、情绪及社会刺激因素有关。拥有良好的心态、乐观豁达的情绪和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可使人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稳定、协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或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心衰患者要保持健康的心态,乐观地看待各种事物,遇事要冷静,能看得开,不为小事斤斤计较,稳定情绪,避免紧张、焦虑、悲观。特别是对待疾病,要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积极进行治疗,但又不急于求成,胡乱求医,这样才会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一旦出现心力衰竭,应该及时休息。根据病情轻重决定休息的程度与方式,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休息可以减少病人心脏负担,使静脉血回流和肾脏血流量增加,减少肺脏充血,减轻呼吸困难。左心衰者白天可坐着休息,卧时宜高枕,取半卧位;右心衰者,坐时可将脚抬高,平卧或右侧卧,不宜左侧卧压迫心脏。急性期和重症心衰时必须卧床休息静养;病情较轻者,或重症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可下床活动和自理生活,适当进行户外散步或做轻微家务活,劳逸结合,有助于身心健康。
对症状明显、病情较重的慢性心衰患者,过多的体力活动无疑会加重心脏负担,加剧病情,所以应该限制体力活动。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血流更慢,以至形成静脉血栓,引发脑梗死、直立性低血压等。因此,只要患者症状缓解,进入恢复期,就应鼓励进行一些循序渐进的活动,尽可能给血液增加动力,改善循环。开始可以在床上伸展四肢,再缓慢下床,在床边、室内漫步。3分钟、5分钟、10分钟,走走歇歇,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果患者病情好转明显,可以到室外活动,进行一些舒缓的保健活动,如漫步、体操、太极拳、气功等,以不引起胸闷、气喘为适度。可以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适当增加活动时间,但必须以轻体力、小活动量、长期坚持为原则。当出现脉搏大于110次/分,或比休息时加快20次/分,有心慌、气急、心绞痛发作或异搏感时,应停止活动并休息。
饮食在心功能不全的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原则为低钠、低脂、低热量、清淡易消化、足量维生素和无机盐、少食多餐、忌酒戒烟。高盐可加重水肿和增高血压,心衰病人要根据病情限制盐的摄人。心功能1级的病人,每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心功能2级的病人,每天盐为2克左右;心功能3级的病人,每天盐为1克左右;而心功能4级的病人,每天盐的摄人量应少于0.5克。可以增加不含钠的调味品,以增进食欲。禁食高钠食品,如重盐调味品、松花蛋、腌制食品、海货及含钠饮料。少吃动物脂肪,高脂不易消化,加重心脏负担。饮食宜多品种多变化,适当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适量摄入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瘦肉、鸡蛋、鱼肉为佳,碳水化合物则以熟软的米面为好。切忌粗硬难消化的食物,不宜进食易产气的豆类、红薯。适当增加钾的摄入,缺钾可引起肌肉麻痹,严重者心律失常、呼吸麻痹等,并易于诱发洋地黄中毒,造成严重后果。进食定时定量,少吃多餐,以4~6餐/日为宜,避免过饱过饥,更忌暴饮暴食,因饱餐可诱发或加重心衰。饮酒能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同时心衰后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胃黏膜充血和肝脏郁血,饮酒则对脏器功能不利。吸烟会诱发和加重心衰。茶也能使心跳加快,但茶可强心利尿,以饮淡茶为好。
应严格按医嘱用药,切忌自作主张更改或停用药物,以免发生严重后果。应熟悉常用药的毒副作用,这样有利于不良反应的早发现、早就医、早处理。
慢性心衰病人常被迫采取右侧卧位,所以应加强右侧骨隆突处皮肤的护理,预防褥疮。可为病人定时按摩、翻身,护理动作应轻柔,防止皮肤擦伤。对水肿严重者的皮肤更应加强保护。
应定期抽血复查地高辛浓度和血钾、钠、镁及尿素氮、肌酐等。并定期复查心电图,心功能测定,可每3个月检查一次。经常检查体重及水肿情况,并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药物是否需要调整。
心衰病人在某种突发因素影响下,病情会突然加重甚至急性发作,这类突发因素称为心衰的诱发因素。常见的诱发因素有:①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气管炎、肺炎等;②劳累、激动、饱餐;③输液过多或过快,摄入食盐过多;④心律失常,如突发的快速房颤;⑤气候、季节的急剧变化;⑥妊娠或分娩、突发甲亢、贫血等;⑦其他,如药物中断或药物使用不当。
据临床调查资料显示,约有80%~90%的心血管病患者都是由上述因素而诱发心衰的。因此,心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警惕各种诱发因素,尽量将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可大大降低复发率及病死率。感染是诱发心衰的常见原因,所以慢性心衰病人无论何种感染,均需早期应用足量的抗生素。
心衰病人应学会自我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各种症状和所用药物的毒副作用。大多数心衰均为慢性,病情相对稳定,疾病进展缓慢。因此,病人有必要了解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及时发现自己的病情变化。如原来睡眠时枕一只枕头,现在需高枕或两三个枕头才不致胸闷、气急;下肢出现轻度水肿;无其他原因引起的体重增加,或走路时两腿有沉重、乏力感;原来没有胃病的出现上腹饱胀、纳差、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在服药期间出现症状变化要及时反馈,有利于医生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