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灵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三千余年。屈指算来,白话文的历史最多也没有一个世纪,而记载这数千年中国文明史的就是文言文。但是,在语文教学改革春意盎然的当前,文言文教学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学生往往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状,我以为应该把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作为突破口,重视学生感性的、直觉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让学生爱上文言文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我做了以下尝试,效果较好。
一、巧妙设计导语,引发学习兴趣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那么,精彩的导语就是点燃火把的火种。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我是如此导入的:“大家说,语文是什么?(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认为一个有品位、有情趣的中国学生肯定会这样说:‘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写下的《兵法》,是受过腐刑完成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名垂青史的《四库全书》。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来亲密接触祖国文字、文学的精魂。”我声情并茂地诵读这段话时,注意到学生眼中跳动的光亮,更读到了他们对悠久文化的憧憬。
二、积极改进教法,培养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上应改串讲法为主为以诵读法为主。因为书面上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受书面语的局限,不易表达出来,因此,必须通过朗读,将课文无声的语言变为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增加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感受它。从落实的角度看,通过诵读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钱梦龙先生也说应重视学生的:“自得、自悟和语感的培养。”当一种语言在學习者的记忆中成为一种习惯,我想,其它的一切都会容易起来的。
传统教学主要是借助教师的语言、板书、实验等这些媒体介质向学生传授知识因而不免有其单一性和枯燥性,近年来,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和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已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脑课件能把课文中精彩的画面加上美妙动听的音乐,生动的板书,呈现在学生面前,一目了然,激发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使学生自觉地沉浸在轻松有趣的教学中,精神饱满,全神贯注地去获取知识,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运用多媒体演示出美丽的画面,并配上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歌曲,同学们看着课文听音乐也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在歌声中同学明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共赏明月,互相祝福,释却离怨。
三、强化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以往,我们的课堂往往是老师讲、问,老师繁琐的讲解和文言文阅读资料的详细注释使学生疏于思考,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丧失信心,课堂提问时,便敛声屏气,更没有兴趣可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讲,让学生问的形式。让学生讲,可以提前分配任务,让主讲的同学充分备课,其它同学除了充分预习做好配合以外,还要准备质疑的问题。这样,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更直接更热烈,也更易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让学生问,可以在预习课后,小组互问互答,老师补充;也可以每节课留10分钟的质疑时间。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索精神,达到学生养成自学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最高境界;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另外,文言文的单元检测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出一部分基础题,这样既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乐趣。
总之,文言文是我们了解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工具,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注意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就能引领他们走进中华文明的宝库,使他们爱上文言文、学好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