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的动机探究

2023-10-31 05:28吴冬梅黄华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刺秦礼遇燕国

吴冬梅 黄华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作者在详细记录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塑造了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荆轲、太子丹、秦王等。作为故事的主角,荆轲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形象。本文就分析一下荆轲刺秦王的动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人物形象。

一、为酬知己

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荆轲在年轻时也曾四处游历,与各国的贵族密切交往。他不会不知道秦国有多么的强大,那他为什么还要前往秦国去执行刺杀秦王的任务呢?原因之一是为了报答太子丹。

荆轲原是卫国人,后辗转来到燕国,经大夫田光推荐成为了太子丹的座上贵宾。太子丹不仅奉他为上卿,而且给了他极高的礼遇。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诸侯皆喜好奉养客卿,以备不时之需。太子丹礼遇荆轲,同样也是出于这样的理由。当秦国大军压境时,太子丹首先想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荆轲。面对前来问计的太子丹,荆轲并未推辞,而是献上“刺秦”这样一条计策。对于这个近乎异想天开的计划,太子丹并不是没有质疑,但燕国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容不得他犹豫。经过一番谋划,荆轲带着人马出发了。在秦宫的大殿上,他想借着献礼的机会刺杀秦王,结果却失败了。“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直到最后一刻,荆轲心中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约契以报太子也”。这句话不仅是整个故事的起因,而且是荆轲刺秦的动机。

太子丹奉养荆轲,礼遇荆轲,是看重荆轲的才能,觉得在关键时刻能用得上他。荆轲为了报答太子丹的这份恩情,亲赴虎狼之地,独自面对秦国的刀枪剑戟。这份胆魄的确非寻常人所有。可见,荆轲是一位不惧牺牲的义士。

二、为家国计

如果说报答太子丹是出于个人私情,那么为了整个燕国的安危去刺杀秦王则是顾全大局的表现了。

当时赵国已被灭,赵王被俘,秦军的兵锋直指燕国的南境,秦军随时都会向燕国发起攻击。这就意味着燕国也将难逃覆灭的命运。荆轲刺秦看似只是荆轲的个人行为,其实却关系着无数百姓的生死命运。如果荆轲刺秦成功,天下的局势就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如果荆轲刺秦失败,则会给燕国招来灭顶之灾。荆轲和太子丹显然都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与太子丹制定计划后,荆轲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说服秦朝的叛将樊於期主动献出自己的首级;二是求取见血封喉的利器,用以刺杀秦王;三是准备燕督亢的地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自己的刺杀目标,荆轲确实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深知什么东西最能打动对方。也就是说,荆轲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而且在整个计划中,荆轲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而是從一开始就抱了必死的决心。他冒着生命危险前往秦国,执行刺杀秦王的任务。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没打算活着回来。从一开始,他就明白这一点,所以在易水送别时,才会慨然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刺秦一行,注定有死无生,但荆轲没有丝毫的犹豫,而是冷静从容地踏上了刺秦的道路。他早已知晓自己的结局,但为了燕国的安危,毅然地踏上了凶险的“刺秦”之路,唱出了一曲惊天动地的悲歌。

三、为己明志

荆轲主动请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心志,施展自己的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

有才能之人必有傲气,荆轲也是如此。面对太子丹的质疑,他悖然大怒。“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然后,他立即前往秦国。此外,刺秦这个计划并非别人指使的,而是荆轲自己主动提出来的。因此,在向太子丹献上计策之前,荆轲必定经过再三思索,觉得此计可行才着手实施。不过事实证明,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荆轲并未完成“刺秦”的任务,但的确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且严格地按照计划去实施了。他确确实实前往秦王宫,并在王宫的大殿上对秦王动手了。单就这一点来说,荆轲已经超越了世间无数的人,也足以名留千古。荆轲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心志,用宝贵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在荆轲看来,“刺秦”就是自己这一生最伟大的事业。为“刺秦”而死,是自己的使命。

总之,从荆轲“刺秦”的动机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他是一个仗义豪爽、言出必行、有勇有谋的英雄。

猜你喜欢
刺秦礼遇燕国
荆轲刺秦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助燕伐戎
苏州:最高礼遇献给天下英才
礼遇轻奢
箪食壶浆
忠于原文是解读文本的前提
味蕾的专属礼遇 美味与颜值兼备
台大砍卸任领导人礼遇
这个刺客不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