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陈晨 王振博 黄国书 何贤英 蒋 帅 赵 杰
1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远程医学中心,450052 河南 郑州;2 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450052 河南 郑州;3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50052 河南 郑州
远程医疗服务作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和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国家各部委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1]。截至2020年底,全国29个省份建立省级远程医疗平台,全国远程医疗服务县(区、市)覆盖率达到88.46%[2]。在各地的具体实践中,有不同的远程医疗运营管理模式[3]。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国医疗机构远程医疗的部门设置、制度建设、运营模式、基础建设资金配置情况,发现并探讨远程医疗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优化我国医疗机构远程医疗运营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本研究资料来自“2019年中国医院远程医疗服务效果调查”。调查对象为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远程医疗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及其协作医院。被调查医院分布于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项目组设计电子调查问卷并将问卷链接发送给被调查医疗机构负责人,由其在线填写;共收到247份医院版问卷反馈,其中有效问卷242份,问卷有效率98.0%。本文选取其中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调查结果,有效问卷223份。
通过2019年中国医院远程医疗服务效果调查问卷,收集远程医疗运营管理模式相关信息,主要内容有:(1)医院基本情况,包括医院级别、所处地区、经济类型、医院类别等;(2)远程医疗组织管理与运营模式,包括远程医疗管理部门设置情况、远程医疗服务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制定情况(多选题)、远程医疗服务运营管理模式类型;(3)远程医疗基础建设资金配置,包括远程医疗硬件设备采购投入资金情况、资金来源,网络连接投入资金情况、资金来源等;(4)远程会诊开展情况,包括是否开展远程会诊、每年开展远程会诊例数等。
我国医院实行分级管理,同时,我国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和地理分布等差异,因此在结果分析与展示时主要按医院级别以及东、中、西部地区予以分组。
数据导入Excel进行数据清洗,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例数(n)和构成比(%)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组间差异分析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本研究共纳入223家医院。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分别占比49.8%(111家)、50.2%(112家);东部、中部、西部医院分别占比28.3%、30.9%、40.8%。医院经济类型以公立医院为主(217家,占97.3%),医院类别以综合医院为主(198家,占88.8%)。在参与调查的223家医院中,185家医院开展了远程会诊;其中,178家医院填写了远程会诊年例数,最大值为13 988例,最小值为1例,中位数为81.5例。
2.2.1 远程医疗管理部门设置
61.9%医院已经设置远程医疗业务专门管理部门,13.9%医院正在组建,24.2%的医院尚未设置。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在远程医疗业务专门管理部门设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72,P=0.321)。已经设置、正在设置和未设置远程医疗业务专门管理部门的医院,分别有119家、22家、37家医院报告了每年开展远程会诊例数,中位数分别为128.0例、17.5例、28.0例。见表1。
2.2.2 远程医疗服务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制定
76.0%(184家)的医院制定了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66.5%(161家)的医院制定了网络和信息安全制度,9.0%(22家)的医院未制定相关配套规章制度,还有1.2%(3家)的医院制定了激励制度、绩效分配等其他方面的规章制度。在是否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方面,二级医院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19,P=0.001)。未制定远程医疗相关配套规章制度的医院每年开展远程会诊例数中位数为11.0例,低于制定了远程医疗相关配套规章制度的医院。见表1。
2.2.3 远程医疗服务运营管理模式
53.4%(119家)的医院采用完全自行管理,占比最高,1.8%(4家)的医院完全委托第三方公司管理,占比最低。其中,三级医院更倾向于完全自行管理(62.2%),二级医院更倾向于自行管理(44.6%)或与上级医院共同管理(37.5%)。不同级别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运营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123,P<0.001)。在这几种运营管理模式中,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共同管理的医院,每年开展远程会诊例数中位数最高,为133.0例。见表1。
2.3.1 硬件设备采购投入资金
37.2%、21.5%医院投入<2万元、10~<50万元,占比居前2位,8.1%的医院投入≥100万元,占比最低。15.3%的三级医院投入≥100万,东部、西部地区集中在<2万元,中部地区集中在50~<100万元。二级医院以<2万元为主,东部地区集中在10~<50万元和<2万元。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029,P<0.001)。硬件设备采购投入资金为10~<50万元的医院,每年开展远程会诊例数中位数最大,为120.0例。见表2。
表2 各级医院远程医疗基础建设资金配置情况
2.3.2 网络连接投入资金
主要集中在<1万元和1~<5万元,分别占比39.9%、26.0%,≥50万元的占比最低,为3.6%。三级医院投入集中在<1万元、10~<50万元,分别占比30.6%和27.9%,东部、西部地区集中在<1万元,中部地区集中在10~<50万元。二级医院投入集中在<1万元、1~<5万元,分别占比49.1%、33.9%。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00,P<0.001)。网络连接投入资金<1万元的医院和≥1万的医院,每年开展远程会诊例数中位数分别为38.0例、100.0例。见表2。
2.3.3 硬件设备采购投入资金来源
以自行采购为主(75.3%),其次是政府支持(28.7%)和上级医院支持(17.9%)。三级医院也表现出同样的排序特征。二级医院以自行采购为主,同时上级医院支持占比(32.1%)高于政府支持占比(26.6%),其中,西部地区上级医院支持占比(26.1%)略低于政府支持占比(32.6%)。硬件设备采购投入资金来源,自行采购方式占比最多,对应医院每年开展远程会诊例数中位数为99.5例,其他资金来源对应医院每年开展远程会诊例数中位数为50.0例。见表2。
2.3.4 网络连接投入资金来源
以自行支付为主(88.3%),企业赞助占比最低(2.7%)。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均以自行支付为主,分别占比90.0%、88.3%。18.2%的三级医院来源于政府支持,21.6%的二级医院来源于上级医院支持。二级医院无企业赞助来源。网络连接投入资金,自行支付方式占比最多,对应医院每年开展远程会诊例数中位数为89.5例,其他资金来源对应医院每年开展远程会诊例数中位数为50.0例。见表2。
医院应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保障远程医疗服务开展,设置独立的远程医疗管理部门,反应了医院对远程医疗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助于更好地建设和开展远程医疗[4]。调查显示,3/4的医院已经设置或正在设置远程医疗管理部门,其余约1/4的医院尚未设置远程医疗管理部门。在缺乏独立远程医疗管理机构的医院,通常由医务处或信息中心等科室监管远程医疗业务[5]。部门不独立会带来责权不明、交叉管理等,进而导致互相推诿、人浮于事,难以有效保障业务的持续稳定开展[6]。我国《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中,明确要求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调查显示,设置远程医疗管理部门的医院、制定远程医疗服务相关配套规章制度的医院,每年开展的远程会诊例数更多,多数医院制定了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网络和信息安全制度,说明制度建设已引起重视,但是在激励制度、绩效分配等其他规章制度建设方面有所欠缺。
在远程医疗服务运营模式中,主要有政府机构、大型医院、其他第三方公司等利益相关者[3,7-8],其中主要是大型医院承担着远程医疗运营服务的角色[3]。调查显示医院倾向于采用完全自行管理模式。从医院级别来看,三级医院更倾向于完全自行管理,二级医院除自行管理外,与上级医院共同管理也是其采用的重要形式,这与三级医院更容易牵头组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的实践经验相契合。第三方公司参与远程医疗服务运营管理所占比例较低,说明目前医院仍然是远程医疗服务运营管理的主体。基于远程医疗的医疗属性,远程医疗服务运营需要考虑其公益属性和社会效益,而医院在远程医疗建设与服务开展中,往往面临着初期建设成本和后期设备网络维护成本高昂、医务人员力量投入大、远程医疗服务与医保结合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完善的财政补偿机制、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医院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远程医疗服务高效、有序开展。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远程医疗发展的主要因素[9-10]。硬件设备、网络连接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必要条件,国家要求推动专线网络资源覆盖二级及以上医院[11],这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投入作为后盾。调查结果显示,37.2%的医院远程医疗硬件设备采购投入不足2万元,39.9%的医院远程医疗网络连接投入不足1万元。我国医院平均信息化投入均值为637.59万元[12],医院远程医疗硬件设备采购及网络连接投入不足信息化总投入的0.47%。远程医疗硬件设备采购及网络连接资金来源主要是医院自行担负,这可能也是导致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三级医院的远程医疗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多于二级医院,这与三级医院规模大、资金实力更雄厚不无关系。建议从政府给予资金补贴、加强区域远程医疗专网统一规划建设、开展集中采购谈判等着手,确保远程医疗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保障远程医疗服务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