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研究

2023-10-30 05:20李隆玲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0期
关键词:新文科课程思政

李隆玲

摘 要:新文科建设是中国高校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它极大地改善了思政教育环境。在新时代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加强改进高校思政工作,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新文科建设为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在分析国际贸易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紧迫性与现实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的系统设计思路和方法,以期为国际贸易学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0.020

0 引言

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关键环节。新文科建设是中国高校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定与必然趋势,它极大地改善了思政教育环境。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教育部明确指出“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程”。新文科建设为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机遇。将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发的课程资源,融入传统的国际贸易学课程,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素材,使专业课程更加形象、生动和富有趣味性。学习通和雨课堂等教学平台的使用,不仅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非常便捷,而且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数字可视,这也使得授课方式更加多样、考查手段更加灵活。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各门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各大高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基于各门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工作进一步融入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各层次,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鉴于国际贸易学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现实性,深入挖掘基于基本课程内容的思政教育元素和素材,研究如何将课程思政自然地融入国际贸易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使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在知识教育的同时能够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从而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与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对于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具有紧迫性与现实性

1.1 紧迫性

近年来,国际贸易格局一直在不断变化,并且深受地缘政治的影响。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持续动荡。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更需要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推进国际贸易教学改革,注重重塑和强化学生价值体系,加强校园思想安全教育。但是,目前国际贸易学相关教材大多只涉及西方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未能及时吸收新时代的新内容。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只注重国际贸易原理和专业技术的“工具理性”,导致中西方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历史的联系和比较相对缺乏,国际贸易学中蕴含的“价值理性”也容易被忽略。

因此,在国际贸易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通过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梳理和总结大国崛起和竞争的历史经验,对中西贸易优势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可以使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尤其是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的形势下,国际贸易学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现实性

国际贸易學不仅富有逻辑性和思辨性,而且其理论发展也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经济发展,这就为国际贸易学实践课程思政理念提供了基本条件。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认识到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学生努力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展示昂扬向上、拼搏进取、充满活力的美丽中国,从而展现中国作为世界大国自信与风范。新文科建设重在总结中国发展道路、模式和经验,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在国际贸易学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讲授要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积极关注中国重大现实经济问题和国际贸易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系统看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经济素养、本土思维和家国情怀,让学生对中国国情、制度、文化、现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文化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经过前期教学实践,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核心知识点配套设计思政案例和学科前沿专题,使思政教育覆盖整个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全程。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思考的潜能和理性爱国的热情,也培育了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立德树人成效已经初步显露。

2 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路径

2.1 构建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多层次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因此,设计和实施课程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关键是构建符合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目标体系。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应坚持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履行价值引导的责任,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素养目标4个维度实现协同育人,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1)知识目标。思政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是知识目标,因此,课程思政的内容首先要与课程教学内容相适应,学生应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并能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能力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是启发学生将经济活动的历史变迁与经济理论的发展完美结合起来,重视提高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观察国际贸易现象的能力。三是激发学生分析判断现实的国际贸易问题和贸易现象,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是在教学设计上注重情感价值陶冶,培养家国情怀。在国际贸易学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将中国经济活动的变化情况融入其中,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进行完整展示,对由弱到强的国家竞争力变化情况进行充分描绘,从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4)素养目标。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课程思政的根本在于正确的价值导向,教师进行融知识、能力和價值观于一体的教学设计,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才,还要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传承经世济民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2.2 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知识点之间的契合点

寻找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知识点之间的契合点,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有机融合的关键。深度挖掘梳理国际贸易学专业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本课程的教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阐释国际贸易学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国际贸易学发展,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结合案例式教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显性与隐性渗透、建设性启发教学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积极挖掘思政元素,从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创新精神、道德修养等方面深度挖掘国际贸易学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首先要确保基本教学内容,然后对核心知识点配套设计思政案例或前沿专题。思政案例或前沿专题要与整个课程内容协调统一,并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育人资源要贯穿课程导入、知识点讲解、案例分析及前沿专题引领等各个环节。不断探索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运用有效的融合方法在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知识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思政教育。注重借助思政元素化解教学难点、提升专业知识理解能力。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

2.3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潜移默化融入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要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程内容和各章节的知识点当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情境教学、前沿专题教学等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广泛参与、体验,充分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使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1)案例分析法。在选择案例内容时,力求案例生动是非常重要的,这对课程的应用和价值,以及素养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各国在当前疫情冲击下的不同反应,为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提供了新鲜素材,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也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最好时机。以案例为切入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强调学习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思政案例分析,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以及基本素养的教学要求有了明确认识,从而使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素养目标得以实现。青年学生只有在现实的基础上经历了理性的反思,才能真正确定自己的理论自信。

(2)学科前沿专题法。在对传统贸易理论高度概括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强调新贸易理论,强化国际贸易研究与各个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日益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国际贸易政策前沿部分,对国际贸易政策的解读脱离传统的壁垒层面,从金融发展、社会秩序等新的角度阐释了贸易政策的多层博弈。例如,在学科前沿专题设计上,融入“一带一路”、中美贸易摩擦、粮食安全与贸易、RCEP协定等专题内容。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国际贸易热点问题,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凸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体验实践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在第一课堂讲授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还在暑期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等环节挖掘育人资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例如,“访企拓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前感知职场竞争与发展趋势,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企业用人需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职业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该活动也增进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学校真正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为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事实依据。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强化集体意识、公共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真正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带动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 推动课程思政迈向数字化、网络化

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很多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例如,中国大学MOOC、微课、直播授课等。课堂教学除了使用多媒体技术,还同时结合超星、雨课堂、智慧树等教学平台,利用APP进行课堂管理、发布作业、互动讨论、问题抢答等双向教学活动,课程思政的趣味性大大提高。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保证“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进入常态化。教师积极利用腾讯会议、腾讯课堂、学习通、钉钉等APP开展线上教学,课程教学内容融入抗疫先进典型英雄事迹,推动课程思政迈向数字化、网络化。

同时,教师还实时将互联网上的思想政治素材发布到教学软件中,为学生创造思想政治理论熏陶的浓厚氛围。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组前期建立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线上线下的实时互动,以阶段性、层次性、递进性突出专业育人、思政树人的作用。课程思政不仅限于每周一次的课堂教学,而是逐步贯穿于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全程。

2.5 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系统的教学评价机制,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以往的课程评价指标过于单一,且偏向数量化,常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学生评价和教师评教等。然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很难通过数量化的单一指标进行评价,需要采用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进行规律总结、效果评价、质量诊断。一般来说,可以从评教和评学两个方面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评价。

(1)评教方面。评教是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健全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将专业课程实践开展中思政教育的结合情况作为教师考核重要指标,从而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大对思政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水平。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教师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和年终考核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联系起来,进而发挥体制机制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2)评学方面。教师评学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并改进不足,形成良好的学风。教师评学主要是通过过程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政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考查。精细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能够充分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真实反映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3 总结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挖掘国际贸易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素材,实现课程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对国际贸易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的紧迫现实性,构建符合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目标体系,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知识点之间的契合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自然融入思政元素,推动课程思政迈向数字化、网络化,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从而使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进而落实立德树人与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胡华忠.“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理念内涵和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2,(06):1012.

[2]段荣娟,梁婷.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教学话语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1):6164.

[3]徐可,杨秋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1,23(03):7782.

[4]马陆亭.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从教育理念到范式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911.

[5]唐军,汤哲妍,赵尔曼,等.新商科背景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06):235237.

猜你喜欢
新文科课程思政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