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雪 赵震奇
【摘 要】教育数字化是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职业教育肩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经济的重任,职校教师职业能力也应随技术革新和时代变迁而升级。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教师群体不论是在主观意识还是客观能力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转变,精进专业技能、提升数字素养。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职业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数字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39-0018-04
【作者简介】1.钱颖雪,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28)科研处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电子信息技术;2.赵震奇,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28)图文信息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教育数字化是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数字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涉及整个教育行业,院校教师也亟须进行数字化升级。
一、教育数字化对教师职业能力的新要求
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个体将所学的技能和所具备的素养在特定的教师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社会服务、教学、科研等任务的能力。[1]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数字化时代,教师职业能力除了传统认知中包含的通用型能力和专业型能力外,新增了数字化能力,即数字素养。2022年年末,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明确教师数字素养是指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因此,数字化时代对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职业教育肩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服务产业经济的重任,与社会经济发展直接关联,在数字化时代尤其需要职校教师群体不论是在主观意识还是客观能力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转变。
1.观念意识转变:坚持终身学习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勃然兴起,教师不仅要在专业技术技能上不断精进,更要转变观念,由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当前,数字化时代席卷而来的职业教育课程变革,“已不再仅仅停留于以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机器学习等技术为主的教与学手段的浅层革新,而开始渗透蔓延至教育中主体身份的改变”[2]。最初的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课程教学时,主要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课堂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而现今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更注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精准指向学生成长,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个性化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在这种形势下,如若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仍然是知识灌输、信息展示等“讲授者”的工作,那么教师乃至学校在数字化时代将毫无竞争力。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本身而不是依靠人工智能或某种技术,否则教育将会失控,逐渐偏离初心与本真。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需要个人意志与智慧的融入,坚持终身学习、提升自我,而非在数字化技术裹挟中被迫前进。数字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本质是用数字技术“学”而非用数字技术“教”,教师也应从知识讲授者转为资源的协调者,其角色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
2.人机关系转变:由辅助到协同
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前教育信息化阶段(1978—2000年)和教育信息化1.0階段(2001—2017年),正在迈向教育信息化2.0阶段(2018年以后)。在教育信息化2.0阶段之前,数字技术主要用于辅助教师的教育教学,作为呈现方式的补充或者提供资源保存的平台。到了教育信息化2.0阶段,数字技术发生颠覆性的转变,教育信息化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激发教育系统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与发展,产生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效应。新技术不仅仅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辅助性工具,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代教师完成简单的“知识传递”工作。因此,在教育信息化2.0阶段,人机关系将会从技术辅助人类转为人机协同模式。良好的智能教育生态应当是融合人类教师丰富教学经验和先进数字化技术的,如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能够瞬时诊断学生的学业成就,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进行相关知识资源的智能推送。智能教育助理能够及时地进行学情分析、作业批改和反馈、学生成长的全息监测和评价等,与人类教师一起,形成“双师”型的课堂教学。其实从《教师数字素养》中制定的教师数字素养框架不难看出,数字化时代对教师人机协同的要求已经不局限在教学中,而是渗透在教师职业的所有场域。
3.培养方向调整:技能人才转型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可用、可见、可测的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让专业教材、课程对接市场需求,更好地服务当地产业经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实现了无人生产,对于开设这些专业群的职校来说,其培养对象面临技能人才转型调整,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很可能会从重复性的技能劳动转为对生产设备的管理、运营或维护等。职业学校应根据社会岗位情况,及时调整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而相关专业的授课教师也要紧随其后,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并在教学中及时引进、传授新技术和新思想。
二、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校本实践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中国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校园网络接入率达到100%,拥有多媒体教室的中小学校占比达99.5%,大规模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中国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当前数字化基础设施这个硬件已经完善,亟需提升教师数字素养这一软实力,形成智能化的教育数字化生态,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是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教育部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江苏省首批智慧校园建设校。2022年起学校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为契机,针对数字校园建设完善与实际ICT应用薄弱的矛盾、教师群体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展开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校本实践。学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融合创新为核心、以研修实践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制定了符合学校需求的、恰当明确的发展目标。依托大数据驱动教与学模式变革、流程再造、课程重组。以教研室作为学习型研修团队,具体推进各项任务,构建了“学校—教研室—教师”三级研究网络。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依托学校信息化课题,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形成了适应学校实际发展需求的实践经验。
1.聚力协同:支撑2.0项目化运作
确定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主题及教师校本研修计划,明确“四力”即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力、教务处和信息中心指导力、教研室执行力和校内外专家团队支持力。多方协同变革“研训”形式与指导方式,共同担负起服务与支持、指导与评价、强化监督与管理的作用,分享和总结经验,助力能力提升工程2.0的科学性、针对性、创新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学校、系部、教研室、校内外专家团队的各自优势,推进提升工程项目顺利运作。
2.多项并进:构建“1+1+X”研修模式
基于“1+1+X”研修模式,汇总各参训教研室的关注点、研修主题及相关能力点等信息,科学有效帮助教研室厘清适切的研修方向,找到各自特色,开展个性化研修。系统设计了《机电高职提升工程2.0规划》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校本培训考核方案》,明确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规划和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学校图文信息中心充分发挥服务与支持、指导与评价、强化监督与管理的作用,将提升工程2.0与校本研修高度融合,从研修主题、整校发展、学科特色、展示平台等多方面、多维度融合。
3.分类分组:发挥学科团队优势
以学校确定的10个微能力点(A类4个、B类4个、C类2个)为选择范围,树立整体提升目标,兼顾群体差异,分类分组制定选择方案,建议教师队伍中45周岁及以上可全选A类,其余教师以混合学习和智慧学习环境为主,采用翻转课堂模式,选B类或C类。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学习型团队,共同讨论选取相对集中的能力点组合,充分发挥学科团队优势,形成“骨干引领、学科联动、互帮互学、整体提升”的局面。研训期间,各教研室围绕专业(群)课程建设,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应用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教学软件等,帮助教师精准定位各自的能力基点,开展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交流活动﹔推动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利用线上资源,结合线下研讨,打造“技术创新课堂”,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从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4.跟进指导:全程分级式培训
提升工程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邀请专家对学校的培训目标定位与实施过程作精准指导。培训会议专题动态化,学校和系部两级层面根据提升工程2.0的不断推进,重落实、勤记录、详收集、抓过程,确保培训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定任务、定内容。学校和系部先后组织教学“3+3+1”能力提升培训研讨、竞赛和教研活动,包括学校管理团队培训活动、整校推进方案研讨、青年教师教育业务能力考核开课活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主题活动、各级教学能力大赛,系部和教研室层面的教学能力交流研讨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及作品分享活动、“课题进课堂”公开课分享活动等。在全程分级式培训中有效提高了教师数字资源的检索、判断能力,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能力,基于数据的个别化辅导能力,构建、评价与改进数据评价模型的能力等,推动了管理团队与骨干教师的培养。
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工程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学校荣膺国家级、省市级称号,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大赛及评比活动中成绩斐然。教师数字素养发展从外在的成绩认可走向内在意蕴,激发自我修炼的内驱力,并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增权赋能,形成良性循环。
三、未来与展望
教育数字化未来的发展将更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包容性发展,为搭建开放灵活的全方位终身学习体系提供精准服务。数字化时代中的科技变革和教育变革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与数字技术、教师、学生共同构成了教育数字化生态。在此生態系统中,教师作为最重要的一环,其职业能力与环境技术相匹配才能确保系统的良好稳定发展。当前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大多局限于将教学能力数字化,这其实是教师专业能力与数字化能力的简单相加,远远不能满足未来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需求。
未来教师职业能力必然建立在“自我成长”的内驱动力和“人机协同”的数字素养两大基础之上,且不局限于课程教学能力和思政育人能力。在教学上,教师需要将数字化技术手段融入课程资源甄选、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反思评价等全过程;在思政育人方面,教师需要尽量减少新时代发展变革中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冲击,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3]。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道德价值矛盾、个人数据隐私、共享资源的有效攫取等问题,都可能成为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上的障碍,但师者要坚守技术与教育之间的伦理界限,厚植教育情怀,内修素养功底,使技术应用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觉醒,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价值,推动教育数字化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海盛.师范类高专院校英语师资素质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6):139-141.
[2]岳伟,闫领楠.智能时代学生主体性的异化风险及其规避[J].中国电化教育,2023,433(2):90-97.
[3]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