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红高粱家族》日译本研究

2023-10-30 02:27:18战倩怡
今古文创 2023年40期
关键词:红高粱家族顺应论选择

【摘要】《红高粱家族》是中国作家莫言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本文将在顺应论框架下,从语境、语言结构、动态过程、意识突显程度四个方面对《红高粱家族》日译本进行研究,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顺应性选择。

【关键词】《红高粱家族》;顺应论;选择;顺应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0-011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0.036

《红高粱家族》以高密东北乡为故事背景,讲述了“我”的祖先们英勇抗日和冲破封建礼法、追寻自由的故事。《红高粱家族》日译本『赤い高粱』『続 赤い高粱』,译者为中央大学教授井口晃。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于1999年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系统呈现了顺应论。[1]66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连续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2]55-56本文将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从语境、语言结构、动态过程、意识突显程度四个角度对《红高粱家族》日译本进行分析。

一、顺应论概述

语言的三个特性为语言选择提供了可能。变异性所限定的选择范围是动态变化的;协商性指选择是在灵活的条件下进行的,暗示着交际双方在选择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性;顺应性表示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可通过协商性的语言选择来实现交际目的。[2]58-63语言顺应可同时从以下四个视角进行分析,第一,对语境相关因素的顺应;第二,对语言结构的顺应;第三,顺应的动态过程;第四,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程度。[2]65-67在顺应论中,“语境”指进行语言交际的环境,语境影响语言选择,反过来语言选择也影响语境的形成,语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的。

二、顺应论与翻译

翻译是语言使用活动中的一种,因此顺应论对翻译也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戈玲玲(2002)指出在翻译中译者需根据原语语境和语言结构来了解作者的意图,并通过一系列的选择与顺应将其传达给目的语读者。[3]宋志平(2004)提出与语言使用相比,翻译所涉及的选择与顺应更加复杂多样,译者在翻译时应在明确翻译目的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选择和顺应,来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4]在翻译过程中,大到翻译文本、翻译策略,小到詞汇、语音结构,都需要译者在深思熟虑后做出恰当的选择与顺应,以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在语境顺应方面,由于译本与原文本处于不同的语境条件下,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充分重视两文本语境之间的差异,在目的语中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对原文本进行翻译。在语言结构顺应方面,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对语言、语码、语体、句子、词汇、语音等层面进行选择。动态顺应指译者在翻译中的语言选择受时间、语境、语言线性结构的影响。翻译中的语言选择是在不同的意识条件下进行的,并不是所有的语言选择都具有很强的意识程度。总的来说,翻译是译者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动态地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来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三、《红高粱家族》日译本中顺应论的应用

(一)语境相关因素的顺应

在顺应论中语境被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括物理、社交、心理世界及语言使用者等因素。[2]76语言语境包括语境衔接、互为语境性和话语序列三个方面。[2]104-108由于篇幅原因下文将主要从社交世界和语境衔接两个方面对译本进行分析。在社交世界中,文化因素对语言选择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动态顺应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语境衔接中,“衔接一般指一个语篇或文本内部关系的公开标记”[2]104,衔接标记包括代词、指示词、连词等。译者在翻译时,需根据具体语境添加适当的衔接标记,使译文逻辑更清楚明了。

例1:“后生,你到这里来吃俏食?”[5]97

译文:「若造、てめえただ食いする気か?」[6]179

例1是余占鳌在店里吃过饭后,没有足够的钱付账时,胖老头对余占鳌所说的话。“吃俏食”是一种地方方言,表示白吃白喝,吃霸王餐。显然译者在对该词汇进行翻译时考虑到了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日译本中将其译为“ただ食いする”,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语义。

例2:稀疏的大颗粒黑土打在高粱秸子上,嘭咚一响弹起后,紧跟着是黑土颗粒漏进高粱缝隙里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响。恰似一声爆炸之后,四溅的弹片划破宁静的空气。[5]129

译文:大粒の黒土がまばらに高粱の茎を打ってボトリと音をたてて跳ね、つづいて黒土の粒がさらさらと高粱の隙間をこぼれ落ちた。それは砲弾が爆発して、あたりに飛び散る弾片がしずかな空気をきり裂くのに似ていた。[6]243

汉语中,句子之间的语义关联读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而日语中,句子之间的语义关联则需要使用衔接标记明确地表示出来。例2两句之间的语义关联对于原语读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对目的语读者来说却并非如此。翻译时译者在对原文进行充分理解后,在译文中添加了“それ”,来告诉目的语读者后文是对前面提到内容的叙述,有利于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语言结构的顺应

从符号系统到语音结构,选择发生在语言使用中的任何一个层面上(语言、语码、语体、句子、词汇、语音等),这些选择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顺应的,每一个层面的选择对语言交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既需要对语言形式进行选择,又需要对交际策略进行选择,而交际策略的选择又最终决定了各具体结构层面的选择。[2]56语言使用者在对语言结构中的各个层面进行选择时,需同时考虑语境相关因素,进行适当地选择与顺应以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下文将从词汇、句子和修辞手法三个层面,分析译者在语言结构中所做的顺应性选择。

1.对词汇的顺应

词汇是语言构成的基础,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所表达的含义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对词汇进行翻译时,译者需根据原文语境准确理解词汇含义,并在目的语中选择合适的词汇将原文语义准确表达出来。

例3:只怕收晚了收不足数,这半天里有十几家烧酒哩。[5]139

译文:ただ、遅れると数が不足するかもしれません。ここらには十幾つも酒造屋があるんですから。[6]264

例3是羅汉大爷劝说奶奶按时收购高粱时所说的话。“半天”一般被用作时间词汇,表示“白天的一半”或“好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在本句中作者将“半天”用作空间词汇。译者在翻译时由上下文语境出发明确了“半天”在该句中所表达的“这附近、这一带”之意,在日译本中将其译为“ここら” ,准确表达了原文语义,做到了对词汇层面的顺应。

2.对句子的顺应

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手段,具有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等作用。在对句子进行翻译时,译者要重视不同语言表达之间的差异,进行适当的选择与顺应。

例4:然后,潜伏数日,费尽心机混出城门,准备找冷麻子算账。[5]158

译文:そして、数日身を潜めてから、冷麻子とけりをつけるために、苦心に苦心を重ねて城門をまぎれ出た。[6]302

例4中作者将目的“找冷麻子算账”置于为达到目的所做的事情之后,符合原语表达习惯。而在日译本中,译者为顺应目的语表达在译文中使用了“ために”,将原文位于句末的目的“找冷麻子算账”提前,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3.对修辞手法的顺应

修辞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修辞的运用可以使文章表达更细腻生动,富有感染力。原文中作者运用了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充满节奏感。在对原文中的修辞表达进行翻译时,译者应对其给予充分重视并将其保留下来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使目的语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

例5:越过劫路人尸首时,奶奶侧目一视,污秽扎眼,一百万只肥胖的蛆虫把那人吃得只剩下些残渣余孽。[5]87-88

译文:駆けぬけるとき、祖母は追いはぎの死骸を横目でちらと見て、その汚さに目をそむけた。無数のふとった蛆虫が男をほとんど食いつくしていたのだ。[6]160

例6:爷爷一下河就扑棱起来,好像在沸油中翻滚的油条。[5]155

译文:飛びこんだとたんに、祖父はたぎった油のなかで転げ回る油条のように、ばたばたしはじめた。[6]297

例5中,“一百万只蛆虫”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密密麻麻的蛆虫覆盖在劫路人尸首上的凄惨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日译本中,译者将“一百万”译为“無数”,虽然也表现出了原文数量很多之意,做到了对原文语义的顺应,但与原文相比缺乏冲击感,没有达到原文的夸张效果。例6将在河水里挣扎的祖父比喻成了热锅里翻腾的油条。该句比喻手法的使用让文章表达更具体生动,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联想出祖父在河水里扑腾的画面。译者在对该句进行翻译时,保留了原文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

(三)顺应的动态过程

动态顺应是顺应论中的核心内容,与时间维度、语境、语言线性结构有关。[2]147-151时间对语言使用带来了很多限制,语言的使用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不同时代的人在表示相同事物时所使用的语言有很大不同。除时间因素外,语境对语言的使用也具有一定影响,由于语言交际是在交际双方之间发生的,因此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交场合、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交际双方的心理状态等因素,都会对语言选择产生影响。语言线性的存在是话语序列对语言交际有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2]151下文将主要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语境因素的动态顺应。

例7:老子就是这地盘上的王,吃了十年拤饼,还在乎王大爪子那个驴日的![5]26

译文:ここいらは俺の縄張りだ。盗賊稼業も十年、王大爪子の畜生なんぞ屁でもねえ![6]46

例8:花脖子轻蔑地说:“吃杠子饭的。怎么,想跟我吃拤饼吗?”[5]98

译文:花脖子はさげすむように言った。「人足稼業か。どうだ、俺と組まねえか?」[6]180

以上两个例句都涉及“吃拤饼”一词,但由于所处语境不同,译者使用了不同词汇对其进行翻译。前文中,译者已对“吃拤饼”一词进行了详细注释,即“「拤餅を食べる」とは、土匪つまり盗賊として生きるという意味の隠語”[6]17。例7中,译者将其翻译为“盗賊稼業”,顺应了原文语义及上下文语境。例8中“吃拤饼”与例7中语义相同,但通过上下文可知,这里花脖子在询问余占鳌是否要加入他的土匪队伍,因此,在此处将其译为“加入、入伙”,更符合原文语境。以上两个词汇的不同译文反映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境因素的动态顺应。

(四)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程度

在交际过程中,一部分语言选择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另一部分是在较高的意识程度下、有明确目的做出的。在翻译中,语境、语言结构、翻译目的等因素都会对译者在语言选择时的意识程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译文的形成。

例9:奶奶说:“驴啊,咬咬牙,过去吧,没有上不去的山,没有过不去的河。”[5]87

译文:祖母は言った。「さあ、がんばって行くんだよ。どんな大変なところにだって行こうと思えば行けるんだからね」[6]160

例9中,“没有上不去的山,没有过不去的河”是路过蛤蟆坑毛驴因臭气而不肯前进时,奶奶对毛驴所说的话。该词汇表示“只要努力,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用在这里既是奶奶对毛驴的鼓励,也是奶奶对自己的宽慰。该词汇所表达的含义对原语读者来说是十分熟悉的,但对目的语读者来说却是十分陌生的,如果将其直译过去,可能会使目的语读者产生阅读障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符合目的语读者认知为目标,对其进行了解释性翻译,将其译为“どんな大変なところにだって行こうと思えば行ける”,准确传达了原文语义。

四、结语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传递。从顺应论视角出发,翻译是一个对语境和语言结构不断选择与顺应的动态过程,该过程中的语言选择是译者不同意识程度作用下的结果。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从语境、语言结构、动态过程、意识突显程度四个方面,探究译者在《红高粱家族》日译本中所做的顺应性选择。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在多数情况下,译者进行了适当的选择与顺应,达到了预期的交际目的。但在语言结构中,部分情况下译者没有将原文的修辞手法体现出来,致使译文丧失了原文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J].外语学刊,2002,(03):7-11.

[4]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02):21-25.

[5]莫言.红高粱家族[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

[6]井口晃.赤い高粱[M].东京:岩波书店,2003.

[7]井口晃.続 赤い高粱[M].东京:岩波书店,2013.

[8]牛雅玲.日语意合句和形合句的翻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03):23-26.

[9]袁斌业.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05):111-113.

[10]王建国.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J].外语研究,2005,(04):55-59.

[11]王小凤.文化语境顺应与文学翻译批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8):41-44.

[12]黄国霞.顺应论视角下看《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省译[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37(01):45-46.

[13]刘海林.从顺应论看《围城》英译本的幽默翻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3(S1):102-103.

[14]戈玲玲.文化語境顺应与翻译解码[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1):44-47.

[15]杨俊峰.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51-54.

[16]廖晶,施红梅.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过程[J].求索,2005,(06):167-169.

[17]杨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2006,(03):87-89.

[18]李锦,廖开洪.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J].语言与翻译,2005,(02):49-52.

[19]王颖频,许晓.动态顺应与翻译——以文化因素的翻译为例[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1):173-177.

作者简介:

战倩怡,女,汉族,辽宁铁岭人,牡丹江师范学院东方语言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日语)。

猜你喜欢
红高粱家族顺应论选择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考试周刊(2016年104期)2017-01-19 13:31:10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目的论视角下的习语翻译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3:12:29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探讨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41:16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5:53:02
莫言小说的浪漫主义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
企业导报(2016年9期)2016-05-26 20:31:26
评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的艺术特色
青年文学家(2015年8期)2016-05-09 12: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