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2023-10-30 09:57向其兴廖焦鲁王毅刚苟春雁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10期
关键词:风池椎动脉筋膜

向其兴 廖焦鲁 张 鹏 王毅刚 苟春雁△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028;2.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11;3.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重庆 404120)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如动力性、机械性因素使椎动脉受到刺激、压迫或者痉挛,导致椎动脉血管扭曲或狭窄,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特征性表现的一种疾病[1]。椎动脉供血不足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2]。椎动脉根据走形部位分为4 段,由于寰枢关节紊乱、枕下三角区椎枕肌群痉挛、寰枕筋膜挛缩增厚,使得椎动脉第3段(寰枢段)发生扭曲或狭窄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其他段,传统文献只强调第2 段因素而忽视了第3 段[3]。目前中医治疗CSA 主要包括小针刀、中药、推拿、针灸、穴位贴敷等[4]。针刺治疗可通过缓解椎动脉的刺激或压迫、抑制血管收缩因子分泌、促进血管舒张因子释放而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5],改善CSA 患者眩晕、颈痛等症状,具有临床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等优势。但目前针刺治疗CSA 选穴主要以风池、颈夹脊、百会及天柱穴为主[6],缺乏简单有效的穴位组合,虽然利于临床操作,但忽视了椎动脉第3 段最易发生病变的核心机制。笔者临床总结发现,通过针刺以双风池、双天柱、脑户、双玉枕为主的“枕七针”,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缓解CSA 相关症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中CSA的诊断标准[7]制定。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相关内容。2)纳入标准:符合CSA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20~80岁;病情稳定,可接受电针治疗;自愿参与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其他类型眩晕患者;无法接受电针治疗者;药物过敏者;合并脏器功能衰竭或凝血障碍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的者;合并帕金森病、痴呆或意识不清等神经和精神障碍者;孕妇;依从性差、无法坚持治疗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5 月之间在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针灸二科、推拿科就诊的CSA 患者6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电针组与对照组各30 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与功能评分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30],每天3 次,每次6 mg,连续服用10 d。电针组:取穴脑户、玉枕(双侧)、风池(双侧)、天柱(双侧)。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选取0.35 mm×40 mm 一次性毫针,脑户穴及双侧玉枕穴紧贴颅骨骨面帽状键帽下向下平刺12~25 mm,双侧天柱透过环枕筋膜向上直刺12~25 mm 达颅骨骨面,双侧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15~30 m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接KWD-808I 型电针治疗仪,断续波,频率3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天1 次,连续治疗10 d。

1.4 观察指标 1)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包括颈肩痛、眩晕、头痛、心理及社会适应及日常生活和工作5 大项。每项分5 个等级,共30 分,评分越低代表病情越重。其中颈肩痛4 分,眩晕16分,头痛2 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 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 分。2)血流动力学变化(TCD)采用德力凯EMS-9WA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 MHz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患者取坐位,双前臂交叉,头俯于交叉前臂,取枕骨大孔为探查窗口。检测并记录CSA 患者治疗前后右椎动脉(RVA)、左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的改变。

1.5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根据治疗前后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的百分率进行综合疗效评定。计算公式如下:疗效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颈痛、眩晕等症状消失,能正常工作与生活,疗效指数≥90%。显效:颈痛、眩晕等症状明显改善,不影响工作和生活,90%>疗效指数≥70%。有效:颈痛、眩晕等症状部分缓解,需进一步治疗,70%>疗效指数≥30%。无效:颈痛、眩晕等症状未缓解、稍减轻甚至加重,疗效指数<3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7.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hapiro-Wilk 检验正态性;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等级资料资料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电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电针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下同。

治疗后25.40±5.75*△19.60±6.33*组 别电针组对照组n 30 30治疗前10.37±2.24 10.93±2.0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速度比较 见表4。治疗后两组患者LVA、RAV、BA 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电针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速度比较(m/s,±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速度比较(m/s,±s)

组 别电针组(n=30)对照组(n=3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LVA 20.73±4.03 27.87±2.10*△20.30±3.98 23.20±2.87*RAV 23.87±3.68 29.17±1.74*△23.33±3.30 26.23±2.06*BA 34.53±3.86 37.50±2.75*△34.43±3.37 35.90±3.28*

3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以颈痛特别是后枕部疼痛伴眩晕为主要临床症状,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疾病[9],比如颈椎弧度变直、小关节紊乱、颈椎不稳、颈肩部肌肉僵硬疼痛、颈椎间盘突出、环枕筋膜紧张等多种因素刺激、压迫椎动脉或颈交感神经,使椎动脉发生扭曲、痉挛或狭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包括颈本体觉机制、交感神经刺激机制、椎动脉压迫机制等[10]。近年来,单纯椎动脉压迫机制逐渐被淘汰[11],而基于环枕筋膜理论与椎动脉供血关系越来越被临床重视,环枕筋膜连接寰椎与枕骨,其下有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椎动脉,任何原因导致环枕筋膜紧张或挛缩,都有可能牵扯神经或压迫椎动脉,引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等症状[12]。针刺可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消除局部炎症,促进后枕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肌肉筋膜紧张状态[13],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缓解眩晕、颈痛等症状。通过松解枕后三角可有效改善椎动脉血流,有效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及功能障碍[14]。松解枕后三角、寰枕筋膜挛缩及修复帽状筋膜[15]劳损,以调整筋骨平衡,改善血管血供、恢复神经功能是治疗CSA 的关键。

单一的治疗手段难以在短期内改善CSA 患者颈肩痛、头痛、头晕等症状,目前CSA 的临床治疗主要以综合疗法为主,包括针刺、推拿、中药、小针刀、物理治疗及艾灸等,较单一疗法往往起效更快。各种疗法治疗CSA 具有其特殊治疗作用机制及疗效,但也存在各自的缺陷。针刺基于经络腧穴理论,具有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之效,但其为有创治疗,患者因心生畏惧而不敢接受针灸治疗或者易发生晕针现象。推拿通过理筋手法和正骨手法,能实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如果对解剖掌握不准确,手法使用不娴熟,往往易导致意外发生。中药口感差、起效慢、服药时间长,患者往往不能坚持而影响疗效。小针刀融合了传统的毫针与手术刀的治疗作用,能纠正人体力学平衡,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但其属于“盲刀”范畴,往往易损伤血管、肌腱或神经[16]。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温阳止痛之效,但易于烫伤。

电针治疗CSA 的机制主要通过调节血流动力学指标、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交感神经及神经递质释放、调节超氧化物酶歧化酶(SOD)及血浆过氧化物(LPO)活性、调节体液因子及脊柱力学平衡等因素而发挥治疗作用[17]。一项系统评价显示[18],现有证据表明电针治疗能减轻CSA 患者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通过电针刺激,有效地松解挛缩、高张力环枕筋膜,改善枕后三角血供,修复劳损紧张的帽状腱膜,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促进炎性物质吸收,加快损伤组织修复,缓解颈部肌肉软组织对椎动脉的直接或间接压迫,从而改善CSA 患者颈痛、眩晕等症状。

研究证实,电针镇痛效果优于普通毫针针刺[19],但目前电针治疗CSA 的选穴多以颈夹脊、风池、百会及天柱为主[7],多在颈部局部或项平面以下选穴,结合现代解剖学,治疗多集中在颈部肌肉、肌腱起止点及环枕筋膜,而比较容易忽视各种原因导致的帽状腱膜紧张在CSA 发病的中重要影响[15]。“枕七针”因针刺治疗CSA 的7 个穴位全部位于后枕部而得名,包括位于枕后三角区的双风池、双天柱4个穴位以及后枕部帽状腱膜区域的脑户、双侧玉枕三穴,通过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环枕部肌肉、筋膜紧张及帽状腱膜紧张,进而改善椎动脉供血。玉枕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其下有枕动、静脉及枕大神经分支,具有疏风散寒、治痹定眩之功,是上项线以上治疗项痛、眩晕的重要穴位之一。《黄帝明堂经》记载玉枕穴为“足太阳脉气所发”“主头项恶风,汗不出,悽厥恶寒,癫疾。呕吐,目内系急痛引頞,头重项痛。寒热、骨痛。头眩目痛,头半寒”。《外台秘要》记载主“目痛不能视,项似拔不可左右顾”。天柱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穴下有枕动静脉干、枕大神经干,起到上连下贯的作用,具有醒神开窍、定痛止眩之效。《黄帝明堂经》记载其主治“目瞑眩、头痛重、目似脱、项如拔”。《灵枢·寒热病》记载“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风池为足少阳胆经腧穴,穴下有枕小神经及枕动、静脉分支,具有祛风散寒、通窍醒神、祛痰止晕的作用。《针灸玉龙歌》曰“偏正头风有两般,风池穴内泻因痰”。《通玄指要赋》曰“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杂病治例》记载“头眩:针上星、风池、天柱”。脑户穴为督脉穴,督脉总督人一身之阳气,为阳脉之海,督脉、足太阳之会,具有通督调神、祛风散寒、醒脑止眩之功。《黄帝明堂经》曰“主头重项痛,目不明,风则脑中寒……癫疾,骨酸,眩”。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电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两组均能改善CSA 患者颈肩痛、眩晕及日常生活,试验组改善眩晕及功能更加显著。经颅彩色多普勒(TCD)能够敏感地反映脑血流情况和血管状态,是评价CSA 脑血流量和血管状态的有效方法[20]。两组均能改善CSA 患者BA、LVA、RAV 的平均血流速度Vm,但电针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综上所述,“枕七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缓解CSA 患者颈肩痛及眩晕,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质量。但也存在部分问题,比如本研究基于临床观察,对于治疗机制的研究基于文献参考,对于“枕七针”治疗CSA 的机制有待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本次研究为单中心、样本量小、治疗时间短、没有随访等不足,下一步将采取多中心、大样本及随机双盲试验。

猜你喜欢
风池椎动脉筋膜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墨风池诗词选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