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依娟
“双减”背景下,各学科教学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优化,以减轻作业负担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方向,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读思达”教学法就是基于各方面要求,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而引入课堂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引入“读思达”教学法,关注小学语文阅读、思考和表达,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读思达”教学法
“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以阅读、思考、表达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一种富有活力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经历阅读、思考、表达这三个基本环节,获得完整的学习,实现知识转化,内化为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读思达”教学法,可以将其看作语文学习=语文阅读+语文思维+语文表达,也是一个认知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整个过程让学生的学习经过一个周期,阅读作为基础和前提,思考作为关键和核心,而表达作为巩固和提升,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简单来说,“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多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将阅读、思考、实践融为一体,在创造性和启发性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个人素质综合发展。
“读思达”教学法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从“读思达”教学法本身来说,该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强调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并要求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阅读的基础上强化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核心思想内涵,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该教学方法重视表达,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和引导,促进学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清晰、流利、简洁、生动表达的语言能力。
从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和“双减”政策方面分析,“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促进互动型课堂的构建,改变以往课堂枯燥、单一的问题,为学生的互动和表达创造条件;有利于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双减”指的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对“双减”的提出,各部门对教学做出诸多指示和意见,包括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及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些文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提出了诸多要求和教学优化。但是很多教师将优化的重点放在作业上面,着重探究如何减少作业量,缩减作业时长,却忽视了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学任务都留给作业来补充,如果减少作业量和作业时长,不改变课堂教学,那么就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这也是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因此,教师在探究“双减”政策时,更需要关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新课标和“双减”政策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人员和教师也在积极探究教学的改革创新,但是结合实践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手段单一、课堂缺乏互动、教学理念陈旧等。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身心还处于发展阶段,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产生抗拒心理。而完全自由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思维偏离学习主题,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堂效果得不到保障,整个过程的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机会,无法有效锻炼逻辑能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以成绩论学习的观念让师生的关注点都在知识的掌握与记忆上,而不是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无法帮助学生品鉴优秀的文化,不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语文阅读,把握其本质
阅读作为“读思达”教學的基础环节,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有效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文字、理解内容、构建意义。所以在“读思达”教学法应用过程中,要重视“读”。教师指导学生正确阅读,传授其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学会质疑和提问,教师在阅读中给予学生提示,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阅读,学会独立阅读,完成相应的任务,及时提出阅读疑问,概括文本内容,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阅读能力。
面对不同的文本或单元主题,需要完成不同的阅读目标,比如《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等神话故事要求学生在完成阅读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初步建立认知,理解故事背后的内涵,提炼出人生哲理;《火烧云》《海底世界》等文章要求学生顺利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文字之美,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猫》《母鸡》等文章要求学生主动思考作者描写动物的手法,并在阅读过程中搜寻和归纳重要的信息。《赵州桥》等说明文除了要求学生感受说明文的特点,了解赵州桥之外,还要求学生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树立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二)语文思考,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语文思考是在阅读之后的主动思考,良好的思考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实现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考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最佳途径,也是“读思达”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其本质是加工构建,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做出自己的判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思考,给予其适当的启发,帮助学生去感悟,而不是直接告诉其结果。对学生来讲,要在教师的指示下认真阅读,独立思考问题,解放思想,勇敢地去假设,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围绕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情设计思考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去认知文章内涵,获得正向感悟。比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为什么对母亲和父亲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探究父母之爱的体现,母亲的“精彩极了”是对作者的夸赞和肯定,而父亲的“糟糕透了”则是为了让其不骄傲。又如,在教学《景阳冈》时,除了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内容,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课文如何体现这一形象?从而让学生从初步阅读走向深入思考。
(三)语文表达,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语文表达包括口语讲述和文字描述,学生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可以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语文学科学习中,表达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最高体现和综合反映。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创设语文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准确表达,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其在语文表达过程中获得体验与感悟。需要注意的是,语文表达要学会倾听,重在讨论。
以整本书阅读为例,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交流分享和读后体验感悟都属于表达。整本书阅读如何开展表达训练,实现知识迁移运用呢?本文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对策。
1.互动问答。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在交流过程中互动问答。例如,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时,学生记录下来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叶公好龙”这个寓言里的叶公是真的喜欢龙吗?“邹忌比美”寓言中的邹忌究竟美不美呢?“朝三暮四”中的猴子又是真的聪明吗?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提升思考能力、学会表达。
2.阅读分享。阅读整本书时,教师可以组织阅读交流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从书里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并与大家分享喜欢这一人物的原因,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做好阅读笔记,记录对所学到的诸多“为什么”知识的了解和感悟,再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的知识与疑問与同学分享,在交流中相互学习,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整合能力,真正实现综合性成长。
四、“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建议
(一)整合学习内容,补充教材的不足
“读思达”教学法的实践应用要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整合学习内容,一方面实现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语文阅读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整合拓展教学内容。
1.整合单元内容,开展单元主题教学,让语文教学整体化,有助于改变以往碎片化的教学,构建系统性的知识框架。
2.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生活案例等补充教学内容。小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不足,很多情况下无法理解文章内涵,如陌生景物,教师借助图片和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景观,从而更好地解读作者的描写方法。
3.引入更多优秀文本,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语文教材内容有限,新课标对学生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要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如结合语文单元主题引入更多篇章。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神话故事”为主题,基于该主题确定目标: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学会概括故事,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教师选择一篇精讲课文,带动学生自主阅读,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同时,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神话故事视频,如《精卫填海》,引入《嫦娥奔月》《勇士弗里乔夫萨迦》等故事,从而扩展阅读。
(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
1.以问题为基础。教师要优化问题设计,课前预习问题和课中问题都要符合教学目标,确保问题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教师要在课前准备中做好问题设计,既要符合教学目标,又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2.合作学习法。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弱,教师借助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思维碰撞,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助力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迁移知识。
3.情境教学法。语文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呈现,需要学生从文字深入领悟内涵,这个过程对小学生来说是具有难度的,为此,教师要构建适合小学生的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基础,选择《精卫填海》作为精讲课文,利用情境教学法引入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然后以小组合作模式开展阅读,设计问题链,在完成问题链的过程实现“读思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程开始前,教师用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有没有人见过海?海是什么样的?我们能把海填平吗?”
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归纳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如“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理清课文主要内容后,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究神话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辩证思维。如“神话是真的吗?为什么?神话又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有神话?你们还听说过哪些神话故事呢?”
在“读思达”教学法应用中,要想提高应用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读思达”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不论是阅读、思考还是表达,都必须构建和谐、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结语
本文基于“双减”政策,对“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围绕“读”“思”“达”三个方面,结合实际案例提出教学策略。一方面,教师应该注意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语文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引导,强化学生思维,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