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记泉 王 巍 戴俭宇 马铁明 李思佳
1.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辽宁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辽宁沈阳 110847
瘙痒被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会引起抓挠的欲望或反射”,是皮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也是部分全身性疾病重要伴随症状之一[1]。持续抓挠瘙痒部位,不仅影响皮肤外观美感,更会损害表皮屏障引起感知障碍[2]。瘙痒性疾病常导致焦虑、抑郁、失眠、饮食不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3],加重了地区医疗负担[4]。针灸可对多种原因导致的瘙痒症状产生明确的止痒效应[5-6]。如《针灸大全》记载:“浮风,浑身搔痒……血海二穴、委中二穴、曲池二穴。”但是针灸治疗瘙痒存在选穴范围广泛、主穴与配穴不明的不足,不利于临床快速取穴[7]。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来针灸止痒研究的概况,分析了针灸止痒研究的文献特点、取穴规律等,认为曲池、血海是针刺止痒的首选穴位组合,并从瘙痒发生的共同病机探究了曲池、血海止痒效应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概述了曲池、血海止痒效应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为今后针灸止痒研究奠定基础。
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瘙痒性疾病的国内外报道越来越多[8]。针灸对以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皮肤瘙痒症等为代表的皮肤病具有显著的止痒效应[9]。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瘙痒的证据指标较为广泛,但都显示出了较高的治愈率和较低的复发率[10]。针刺对急慢性湿疹导致的皮肤瘙痒也有较好的止痒作用,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皆为常用穴[11]。针灸还是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有效缓解方式之一,常以血海、曲池为主穴加减应用[12]。学者研究认为,针刺曲池、血海穴是缓解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方法[13]。除皮损局部外,曲池、血海、足三里、风池、三阴交等穴是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14]。采用形神同调法针刺上星、水沟、风池、外关、天枢、百虫窝、三阴交、肩髃、肝俞等穴可显著改善心身性皮肤病瘙痒等症状[15]。
综合分析既往针灸止痒文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临床研究充分肯定了针灸止痒的有效性;其次,针灸止痒所涉及的病种较多,但总体上都以“皮肤瘙痒”这一症状为主要关注点;再次,针灸止痒选穴范围较广、用穴数量不一,其中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拟定主穴或基本处方成为当下针刺止痒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针灸学家杨甲三提倡“用穴贵在精疏”。抓住疾病的核心病机是选择主穴、简化处方从而做到精专用穴的关键。因此,深入分析瘙痒性疾病的基本病机,精选主穴以组成止痒的“精专”效穴,是研究针灸止痒效应的关键环节。穴对理论具有取穴精简、协同增效、便于记忆和利于普及等优点,有助于简化临床选穴思路。国医大师、现代针灸学家吕景山先生认为,曲池与血海组成的穴对是治疗荨麻疹等皮肤瘙痒的主要针灸处方[16]。
瘙痒病位在浅表的皮肤,而肌表皮肤为营卫循行于外的部位。营卫产生于中焦,循行于内在脏腑及其连属的经脉和形体官窍、腠理皮毛,发挥营养机体和抵御外邪的作用。该路径既是营卫之气运行的生理通道,又是外邪深入机体、内邪传输于外的病理途径。对于瘙痒而言,无论是外感六淫、接触异物等外因引起,还是内生五邪、脏腑失调等内因所致,最终都会导致皮肤营卫失和,肌肤失于营卫充养而发病。因此,营卫失和是瘙痒发生的终末环节和共同病机。调和营卫、气血同调已成为临床治疗皮肤瘙痒的常规治法[17]。
2.1.1 曲池“调卫清热”以止痒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借大肠助脾胃降中焦之气以泻浊。肺与大肠互为表里,曲池还可借肺经助肺脏宣发营卫之气以祛散风邪。《针灸大成》认为曲池“主绕踝风……风瘾疹……皮脱作疮,皮肤痂疥……”。阳明经多气多血,使本经合穴曲池具有清解卫气热邪之功,因此古人首选此穴治疗瘾疹瘙痒、皮肤痂疥等瘙痒性皮肤病。故《针灸资生经》曰:“曲池,以刺风瘾疹。”研究发现,曲池穴在荨麻疹、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病不同时期或证型中均作为主穴使用,且刺灸方式多样,显示本穴对瘙痒的特异性治疗作用[18]。曲池可疏卫分之风邪、除腠理之湿热、和营卫之气血,风邪止、湿热去、营卫和则瘙痒息而疾病愈。
2.1.2 血海“和营理血”以止痒 血海,指脾经气血在此处汇聚,旺盛如海。《会元针灸学》:“血海者,是心生血、肝藏血、肾助血……通血之要路。”可见,血海是活血理血的代表穴。《医学入门》《针灸集成》等针灸著作将血海别称为“百虫窠”,与现代教材奇穴“百虫窝”名称相似。而百虫窝在血海上一寸,主治风疹瘙痒如虫蚁作祟等瘙痒性疾病。根据“穴位相近、主治相似”的原则,血海穴亦可治疗瘙痒性疾病。究其本质而言,乃是因为瘙痒多与变态反应疾病相关,后者多见微循环炎症反应,而血海穴功在“营血”,可改善皮肤营血的运行状态,对皮肤微血管扩张和组织液渗出起到良性调节作用。血行通畅则风邪可退、瘙痒能止,恰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作为脾经腧穴,血海还兼具健脾祛湿的功效。水湿消退则组织渗出导致的风团水肿得以减轻,而皮损得以修复。因此,血海穴成为临床治疗皮肤瘙痒使用频率仅次于曲池的腧穴,且干预方式也呈现多样性[19]。
2.1.3 曲池配血海“调和营卫”以止痒 曲池祛风清热以止痒,功在卫气;血海活血祛湿以止痒,善走营血。二穴相配,聚焦皮肤瘙痒发病的共同病机——“营卫失和”,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气一血、一营一卫,发挥调和营卫、通达气血的共同效应。营卫和则皮肤经脉通畅,气血通则肌表血脉调和,皮肤腠理营卫气血运行如常则内外之邪退而瘙痒可愈。曲池、血海穴对,结构紧凑,功效专注,组成了调和营卫止痒专方。临床可以“营卫失和”为瘙痒的共同病机,以曲池、血海止痒穴对为基本针灸处方辨证加减,从而治疗各种瘙痒类疾病。
国外学者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交叉试验,对比针刺曲池、血海等穴与口服抗组胺药西替利嗪对成人特应性皮炎患者Ⅰ型超敏性瘙痒和皮肤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针灸能够明显缓解皮肤瘙痒感,减轻皮肤反应,表明针灸可以作为治疗瘙痒有效的补充疗法[20]。一项以成人特应性湿疹为关注点的随机化交叉试验研究显示,针刺曲池、血海穴可直接降低Ⅰ型超敏性瘙痒的平均瘙痒强度,降低瘙痒的皮肤风团面积,并可预防瘙痒的发生,提示针刺曲池血海穴对具有良好的止痒效应[21]。以曲池、血海等常用止痒效穴为主穴联合调神要穴进行针刺,可显著减轻慢性荨麻疹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2]。针刺血海、曲池穴可以调节局部皮肤血流状态,改善微循环治疗皮肤划痕症等[23]。以上临床研究证实了曲池、血海穴对具有明确而普遍的止痒效应,然而其止痒效应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
近年来,关于曲池、血海穴对止痒效应机制的研究不断增多。其中,肥大细胞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在皮肤瘙痒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热门研究方向[24],并且针刺对肥大细胞的作用研究已得到深入剖析[25]。研究显示,针刺曲池、血海穴可有效减轻荨麻疹大鼠背部皮肤蓝斑直径与伊文斯蓝渗出,降低荨麻疹大鼠血清和皮肤免疫球蛋白E、组胺与5-羟色胺水平,减轻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及血浆外渗,抑制皮损炎症浸润,且该效应与针刺调控酪氨酸蛋白激酶、脾酪氨酸激酶磷酸化,进而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有关[26]。针刺抑制核因子-κB 抑制因子α 降解,下调核因子-κB p65 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从而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水平及炎症反应,是针刺曲池、血海穴对发挥止痒效应的机制之一[27]。进一步研究表明,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三磷酸肌醇/钙离子、磷脂酶Cγ/二酰基甘油/蛋白激酶C及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蛋白激酶B 信号通路是针刺曲池、血海穴对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发挥止痒效应的重要途径[28-30]。针刺曲池、血海穴对能够调控瞬时受体电位通道相关蛋白IP3、活性氧、TRPM2、钙调蛋白表达,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改善荨麻疹瘙痒和风团模拟症状[31]。白细胞介素-33 及其受体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也是针刺曲池、血海穴对介导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皮肤瘙痒的作用靶点之一[32]。以上研究提示,针刺曲池、血海穴对可从多角度、网络化调节肥大细胞活性,从而产生止痒效应。另外,研究发现T 细胞也参与了荨麻疹瘙痒的发生,而针刺曲池、血海穴对可显著促进叉头样转录因子3、转化生长因子-β 表达,抑制维A 酸相关孤儿受体γt、白细胞介素-17 水平,从而调节辅助性T 细胞(helper T cell,Th)17/调节性T 细胞平衡以发挥止痒效应[33]。Ⅳ型超敏反应与皮肤瘙痒的发生密切相关,针刺曲池、血海穴可明显调整瘙痒模型Th1/Th2 平衡以改善皮肤瘙痒[34]。综上所述,针刺曲池、血海穴对可调节复杂的生物信息网络,作用于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最终发挥止痒效应。
瘙痒是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针灸可对多种瘙痒类疾病发挥良好的止痒效应而逐渐被临床接受,然而选穴用穴的复杂多样性阻碍了针灸止痒效应的临床发挥和普及推广。对瘙痒发病机制的深入分析发现,营卫失和、皮肤失养是其共同病机。本文从营卫失和的基本病机出发,剖析了止痒高频用穴曲池、血海穴对发挥止痒效应的机制,认为曲池祛风清热以调卫,血海活血祛湿以和营,曲池配血海相须为用,达到调和营卫而止痒的效果。众多有关瘙痒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基本支持针刺曲池、血海穴对止痒有效性这一结论。然而,目前针灸止痒效应的临床研究,尚缺乏符合国际规范的、大样本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未来应强化这方面的研究。同时,运用先进的生物信息技术和理化手段,结合学术界最新研究动态,设计完善的研究思路和方案,阐明针刺曲池、血海穴对止痒效应的生物学机制,是未来针刺止痒效应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