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豪,左秀丽,陈清清,谷科城*
(1.陆军勤务学院;2.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重庆 401311)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应运而生,意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即将思想政治中的教育元素、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和理论知识与各学科融合,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要求全面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军队院校作为我军人才培养、输出的主阵地,深入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就是充实师资力量。随着各项改革的持续深化,通过社招文职、直招军官、军士执教等多种方式,许多青年教员走上军队院校的教员岗位,新鲜血液焕发无限活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所谓教育,当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以青年教员为未来中坚力量。青年教员一般是指35周岁以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一线人员,“青椒”便是他们的网络代名词。目前,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如何制订个人职业规划是值得每一位军队院校“青椒”深思的问题。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九点要求,包括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首要任务、目标要求与内容重点、教学体系、与专业特点结合的分类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思想政治融入课堂教学建设、提升教员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健全思想政治建设评价体系与奖励机制、落实思想政治建设条件保障。《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颁布引发了大众对教育的根本问题的深层次思考[2],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军队院校作为军队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对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应该是严肃的、成熟的、深入的。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是育人,而且是育才。课程思政建设是提高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3]。“立德树人”作为军事教育方针,其内涵就是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指导目标,并将其融入每一门课程中。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军队院校要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把德育置于首要位置,培养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学员知识能力的习得与思想意识形态的巩固有机结合起来。青年教员作为军队院校教员群体的新生代力量,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任重而道远。课程思政建设应当从青年教员抓起[4],利于思政体系的构建,利于教员的职业发展,利于军队院校各层次人才的培养。帮助青年教员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价值观,是军队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经之路。
军队院校的青年教员大多为应届毕业博士、硕士,仅参加过新教员岗前培训,他们在取得授课资格后迅速上岗,教学能力偏弱[5]。青年教员要立足讲台,首要任务就是针对课程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备课,直到烂熟于心。因此,大部分青年教员往往不会主动在授课中融入思政元素,而是要等到对课程内容熟悉后再进行“下一步”。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局限于备好一门课。青年教员缺乏对本专业其他课程的认识,很少研究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6],对学科缺乏系统认识,无法将课程思政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第二,局限于匆忙面对学员。青年教员初上讲台面对学员时,会担心把知识点讲错,担心时间控制不准确,担心随堂小状况不会处理等,容易出现紧张情绪,使得授课过程平而淡。即使青年教员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也显得貌合神离,无法真正带动学员。第三,局限于完成教学流程。青年教员在开展实操教学时,一般通过实操演示、示范讲解、分组练习、填写实验报告完成教学,在哪个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环节?这对多数青年教员来说比较困难。
军队院校的青年教员毕业后走上教员岗位,其实质是从高校走向高校。读书期间,青年教员专注于开展科学研究,就职后,他们也更倾向于开展课题研究。科研就像是青年教员的一个舒适区,使青年教员忽视教学,进而忽视课程思政能力的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注重自己善于什么,而忽视自己需要什么。科研相对来说比较得心应手,因此,青年教员愿意花时间去申报课题、发表论文、申请专利。青年教员不知道思政教学如何入手,往往生搬硬套完成任务。第二,知道自己缺什么,却不主动补什么。省(市)、院、系等各级经常组织青年教员参加各类课程思政能力提高培训,青年教员往往以各种理由不去参加,不能虚心主动地去补短板。
军队院校青年教员的来源很多,但很少有青年教员接受过师范院校的系统学习。他们大多通过军队院校毕业转文留校、部队国防生转改任职、地方毕业生社招进校,对师风师德的认识比较浅显。在自身的课程思政高度达不到的现实条件下,青年教员又面临着开展思政教育的难题,可谓难上加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军队院校毕业转文留校的教员,其较难适应目前的身份,自己变教员,学弟变学员,常出现“自己”教“自己”的不适应感。此外,军队院校毕业转文留校的教员对于课程思政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第二,部队国防生转改任职的教员,其转改前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从原有的工作岗位转到教员岗位,他们已经在工作上有相对较好的适应性。但青年教员要做的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对于部队国防生转改任职的教员来说,他们对课程思政的概念更加陌生。第三,地方毕业生社招进校的教员,他们从地方高校进入军队院校,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应情况。青年教员从地方高校进入军队院校,其面对的学生也有很大不同,地方高校的学生处于较宽松的学习环境,而军队院校的学员处于军事化管理中。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员比较了解地方大学生,但不了解军队院校学员的学习情况、生活日常、军事训练等,以致一些适用于地方大学的思政方式在军队院校中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军队院校青年教员的现实压力比较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工作上的主要压力来自职称评定,而职称评定的考核标准中只限定了教学、科研等成果,与课程思政毫无关联,以致课程思政没有形成压力传导,进而无法被重视。第二,生活上的压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结婚、买房等。种种现实压力浪费了青年教员较多的精力,容易让青年教员感到浮躁,进而导致思想上掉队甚至跑偏,思政能力的提高更难进入青年教员的视野。
第一,青年教员不应将课程思政放在“下一步”,应该像幼儿学步一样,从站上讲台之初就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融入教学。青年教员要明确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计划、教材、教案、PPT、课程实施记录本等各教学要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刻认识思政在各要件中的重要定位、内在含义、语言表述。青年教员要研究实操课程的教学环节,将思政元素融入各个环节中。例如,在实操课程的课程小结中,青年教员既可以总结学员在操作中好和不好的方面,也可以总结学员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好和不好的方面,这就是一种无形的思政教育。
第二,青年教员在主观上应该树立思政能力提高意识,应该以教书育人为根本[7],跳出“善于科研就只干科研”的舒适圈,回答好“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时刻关注自身思政知识的吸收与输出。青年教员要主动参加与提高思政能力相关的培训活动,以拓宽思政视野、学习思政元素、掌握思政技巧。青年教员要主动在教学课堂、比武竞赛、公开课中融入思政教学,丰富实战经验,逐步起到育人的思政效果。
第三,青年教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站位,准确认清教员的身份,认识到教员职业的崇高性,进而深层次理解“思政”内涵。角色转变需要时间,不能急于求成,犹如建高楼时,地基不打好,高楼迟早有一天会出现裂缝。老教授们在课上和课间“无形”的育人方式、谦和的处世风格、为人师表的日常表现,能更快、更直观地加深青年教员对思政育人的理解,而不会将其视为一种强制性任务。基于军队院校的管理优势和特色[8],青年教员可以向队干学习思政教学方式和思政技巧。队干对学员进行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就是靠讲道理、举例子、做点评来实现的。青年教员可以将这些方式很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实操教学中。
第四,军队院校的青年教员要善于调整心态,正确看待压力和动力。虽然“思政”教育没有被军队院校列入职称的评价清单中,但思政教育应该像人生目标一样列入教员的职业清单中,并且还要将职业清单细化,作为职业生涯日常伴随的事项逐步完成好。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员要注意思政元素的收集和思政效果[9]的总结与反思。
当下,课程思政是教育界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也是军队院校青年教员面临的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登其峰而观其全貌,事实上,开展思政教育是教员各种素质的具体体现,于军队院校青年教员而言,其难度相对较大。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内涵就是教师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指导目标,并将其融入每一门课程中。本文从青年教员的教学能力、科研情况、现实压力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从中得出青年教员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难处、痛处和各种原因。笔者进一步从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青年教员要走好“思政”之路的四点建议,为军队院校青年教员走好“思政”路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