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与“躺平”:社会变迁下的青年心态困境

2023-10-28 13:44叶文璐
北京青年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当代青年社会心态内卷

摘  要:“内卷青年”与“躺平青年”是近年来青年社会心态变化的新样本。前者主要表现为过度投入、深陷竞争机制、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等,后者则表现为积极性低、顺从姿态、低欲望生活等。从本质来看,无论“内卷”还是“躺平”,都反映出青年迷茫、焦虑、失落、矛盾的社会心态,在社会变迁下的个体与群体的相互构建下形成。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引导路径,应关切青年的现实需求,优化青年发展条件;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培育青年奋斗精神,寻找个体兴趣所在;提高青年创新素质,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内卷  躺平  当代青年  社会心态

一、问题提出

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青年是否具备积极的社会心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1]但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剧烈转型背景下的中国青年同样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和心态困境,其中“内卷”与“躺平”两种社会心态泛滥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内卷”和“躺平”作为流行语,经历了由2021年的爆火全网到今天的“冷静期”,并没有失去它的生命力,反而成为一种平常的话语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在人们的头脑中固定下来。青年对社会现实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大量青年仍旧挣扎于“内卷”与“躺平”之中,这背后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因素,折射出当前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动态性发展趋势。从理论上深化对当代青年“内卷”与“躺平”现象的理解,把握其心态形成机制和现实原因,对培育青年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和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回顾:青年群体“内卷”与“躺平”现象的研究图景呈现

“内卷”原是一个学术概念,在学术文献中常用作“内卷化”,其本质是在有限空间内的激烈零和式竞争现象,表现为投入增加、模式更加精细化却并不能产生个人和总量上的共赢。[2]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和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使用,最早应用于研究农业生产等经济学领域,然后转向国家政权等政治学领域,最后被扩展到精准扶贫、社区治理、农民工交往、制度变迁、教育发展等社会生活领域。[3]作为现代流行语的“内卷”,描述了部分社会群体目标高度单一、价值导向高度单一、行为模式也高度单一的生活样态,它更多的是一种人们在努力进取中得不到遂愿的结果而陷入“无发展竞争”的社会焦虑的呈现。[4]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内卷”时代下,青年群体最为明显地呈现出了“内卷”社会的时代症候。比如,“内卷”在高校学生中表现为务虚、趣末、逐物的“假性学习”[5],在高校青年教师中表现为考核压力下的追“热点”、主动“灌水”及弄虚作假等方式来提高学术生产速度[6],在职场青年中表现为加班文化、末位淘汰制下的员工内耗与恶性竞争。[7]可见,青年群体的“内卷”现象普遍存在,在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表现,过度投入、深陷竞争机制、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是其共同特征。

在不断“内卷”与加速的社会中,一直有一股例外的、减速的文化潮流在青年代际中蔓延,当下一些青年直接摆出“不合作”的情绪与姿势,所谓的智者运动——“躺平”便应运而生。[8]“躺平”是一个复杂的意义场,积极性低、顺从姿态、低欲望生活是其主要外在表现,其内则隐含着青年复杂的情绪和多样的诉求。当前学界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把“躺平”理解为青年回归初心、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的有益尝试[9],它象征着“诗与远方”,是任何合理社会的必要因素[10],即“躺平正义论”;二是将“躺平”看作是一种缺乏自立自足意识、逃避竞争、得过且过的边缘性生存方式[11],反映出甘居下游、承认失败和放弃通行社会游戏规则的心境状态[12],即“躺平有罪论”。在“躺平青年”出现之前,流行过一个与之相似的热词——“佛系”。但与潇洒自如的“佛系青年”不同,“躺平青年”多是被迫的而非自愿的,他们没有“佛系青年”那种内心的自觉,“躺平”多是无可奈何的现实所迫,是不情不愿的权宜之计。[13]

虽然“内卷”与“躺平”二者气质迥异甚至截然对立,但它们彼此交织、相反相成,共同反映出社会变迁下青年复杂多变的心态。学者们从不同维度阐述了“内卷”与“躺平”的关系:一是建立起“因为内卷,所以躺平”的因果逻辑。当“内卷化”成为一个社会的时代症候时,部分青年感受到“努力无用”后选择“躺平”。[14]这是青年在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的一种应激行为,是对以内卷为核心的反常社会现象的无奈反抗。[15]因此,“内卷”作为造成“躺平”的直接原因,认清“内卷”方能理解“躺平”,消除“内卷”方能拯救“躺平”。[16]二是阐述了“从内卷到躺平”的变迁逻辑。在不同历史阶段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始终呈现出矛盾交織的样态,从“内卷”“佛系”到“躺平”是多种社会心态动态调适的过程,反映出社会心态的多元化趋势,既体现了青年奋斗动力的弱化,又体现了青年精神性需求的觉醒。[17]但是,青年抛弃“内卷”、选择“躺平”只是缓兵之计,“躺”完之后还是要面对活生生的现实。[18]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生活情景中思考问题,避免陷入抽象逻辑的“概念内卷”。[19]三是对“内卷”和“躺平”的共性研究。“内卷”和“躺平”都传达着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抗争,是年轻人在教育、住房、医疗、就业、婚姻等现实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与被动回应。[20]“内卷”和“躺平”等社会文化热词,一方面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心理宣泄式的满足感,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在通过积极的途径认识到自我困境和社会现实困境;另一方面,“内卷”和“躺平”文化对青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造成了负面影响,特别需要将“内卷”与“躺平”文化的抗争性转化为青年对于社会责任的创造性承担。[21]

既有研究丰富了对“内卷”和“躺平”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但从社会心态的视角来刻画和剖析青年群体“内卷”与“躺平”现象的研究还付之阙如,因此本文试图从社会心态的研究范畴出发,对“内卷青年”与“躺平青年”进行深度解读,从而进一步揭示这一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社会心态变迁及其形成内在机制,旨在寻求与当代青年心态现实相适应的疏导策略,确保青年健康成长。

三、图景透视:“内卷青年”与“躺平青年”的心态困境

青年社会心态并非一成不变的。任何一种社会心态都是阶段性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进、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的发展而发生转换,也会有新的社会心态不断出现。“内卷”和“躺平”作为两种对立的社会心态,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体的不同人生阶段,甚至同时并存于某一个体。作为青年价值观念与利益诉求的表达标签,“内卷”与“躺平”联系紧密,传达出青年群体迷茫、焦虑、失落、矛盾的心态困境信号。

(一)迷茫心态:当下与未来断裂

“内卷青年”义无反顾转轴于“成功之路”,终日奔波劳碌,践行着“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的口号。“躺平青年”则选择“瘫倒在地”,坚持“命里无时莫强求”的“人生信条”,高呼“躺平天经地义”。二者看似水火不容,但就本质而言,“内卷”与“躺平”根源于青年当下与未来的断裂,即青年对当下生活境遇高度洞察与未来规划缺位性迷失的反差。一方面,青年对自身境遇与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知。另一方面,青年常囿于目之所及,困惑或误读自我的真实需求,无法找到方向。以“内卷青年”为代表的年轻人,他们视“内卷”为努力奋斗的形式之一,“内卷”成为他们为满足自己消费欲望唯一的选择与出路。自称“躺平”的年轻人,悲观地认为自己的努力和拼命,并不能带来生活现状的大幅度改善,他们只得说服自己去降低对自身和外界的标准,迅速向“地面”滑落。

(二)焦虑心态:他人与自我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竞争热潮触发青年观念和心态的大转换,包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消费促生产”“劳动致富光荣”“能挣会花”等一系列的观念讨论、观念更新,使青年的竞争意识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一切方面。[22]人们在社会竞争中会逐步形成社会比较倾向,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衡量自身并做出自我评价,这是造成青年群体“内卷”现象的重要心理原因。在竞争中,同辈群体中的“比较”功能及其引发的“沮丧效应”会被放大,竞争越激烈,个体会越在意自身在同辈中的比较优势或劣势,对比压力随之增大。[23]家境、外貌、职业、婚恋、社交、收入等都是青年攀比的目标,也成为青年“内卷”的内容和焦虑的来源。除了与周围人攀比带来的焦虑,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和新媒体也加快了焦虑情绪的蔓延。“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文二代”“拆二代”大批涌现网络。在焦虑心态之下,“卷的动”的青年用继续“内卷”来对抗焦虑,“卷不过”的青年则可能原地“躺平”。

(三)失落心态:理想与现实背离

青年是最富梦想、最富追求的群体,对未来有着诸多向往和拼搏的激情,这是青年一代的优势。但在社会阶层结构中,青年通常处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他们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向上流动的巨大压力。“丰满”的理想只有在与“骨感”的现实激烈碰撞中才能实现。再加上青年暂未形成准确的自我定位,社会化程度尚浅,即没有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他们在设立预期目标时存在着过于理想化的误区,在理论上无法意识到无限自信与有限认知的矛盾,在实践中无法把握自身能力有限性与外界环境变化无限性之间的矛盾。[24]脱离实际的目标、对自我能力的高估导致青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这种巨大落差的刺激下,部分青年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主动出击占领制高点,投身于“内卷”的潮流之中,成为“内卷青年”中的一员。部分青年生发出强烈的无力感、无助感和挫折感,这时候“躺平”仿佛成了年轻人的一种退路,也是当代青年的自我调侃与安慰。因此,“内卷”与“躺平”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指向了网络之外的现实社会问题,折射出青年理想与现实背离下的失落心态。

(四)矛盾心态:思想与行动割裂

事实上,青年是一个复杂多面的矛盾体,不能对青年做出“内卷青年”与“躺平青年”的简单划分与定义。现实中,大多数青年呈现出的是一种一边致力内卷、一边自诩躺平的矛盾状态。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25]青年阶段对阶层和财富的高需求度是当代青年的世俗化趋向的重要原因。这一时期青年要由学校步入社会、成家立业,这就要求青年争取和占有一定的物质利益,青年的关注点也越来越多地向经济生活领域靠拢。在家庭、工作和住房多方面的压力之下,多数青年根本无法真正享有“躺平”自由。当然,不排除部分青年现实中真正做到了“躺平”,但是青年在“躺平”之后,他们的内心依旧充溢着不满与愤懑不平,这种怨恨指向资本、精英和逼迫其不断拼命的“优绩制”,这就是所谓的“身躺心不平”。[26]可见,“躺平青年”的内心未必是平和安逸的,他們心向“躺平”却身处“内卷”、身在“躺平”但心仍“不平”,这两种情形实际是青年思想与行为的割裂,皆是对个人意愿的违背,根源在于现实压力下青年的深刻的心态矛盾与冲突。

四、心态生成:社会变迁下的个体与群体相互建构

“内卷”和“躺平”话语概念的出现与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紧密关联,是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表征和展示,蕴含了当前社会转型期青年群体的社会态度、观点、价值观、兴趣、情感等的现实波动,是个体与宏观社会相互构建的产物。

(一)向上模型:个体心理对“内卷”与“躺平”社会心态的建构机制

群体社会心态源于个人,却并非个体心态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获取个体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心理群体,在心理层面上把社会中的独立个体聚集到一起,并实现对个体心态的超越,形成不同于个体心态汇总而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心态。“内卷”与“躺平”最初作为个体或小部分群体的心态特征,在社会互动的作用下,建立起与其他青年内在状态的联系和依赖,并吸纳更多的个体在心理上归属和加入这两个群体,最终由个体自下而上汇聚而形成弥漫于青年群体间的更加丰富性的心境状态。向上模型着重探讨了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这一过程具体通过社会认同、情绪感染、去个体化与去个人化、关系化和镶嵌化四条路径实现。[27]

首先是社会认同。由于所处共同的年龄阶段,当代青年群体面临着一系列的共性问题,如由学校步入社会的不适应性、少子化时代的婚育与养老压力以及转型社会中的某些不公平问题等,这使青年很容易将自我划分和归入相同的社会范畴与心理群体,建立起心理联系,完成“自我归类过程”。“内卷”和“躺平”精准命中了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青年的集体痛点,导引了相同命运和处境的青年快速汇流,极容易获得青年一致的认同。在社会认同之下,个体倾向于将自我看作内群体的代表,对我群的认同感会不断增强,并对所属的心理群体进行积极区分,建立起群体内外的区隔,形成对内群体的偏向,将群内成员的观念和行为合理化。这也解释了为何“躺平青年”对“躺平有罪论”口诛笔伐、嘲笑“内卷青年”大可不必,而“内卷青年”乐而忘返于“万物皆可卷”、对“躺平青年”嗤之以鼻。

情绪感染在青年群体“内卷”与“躺平”社会心态的形成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情绪是社会心态的重要成分,而且是具有动力倾向的核心要素。[28]“内卷”和“躺平”作为带有情绪意义的言语符号,在网络提供的开放性交际平台上快速传播,触及到了不同领域、不同地域青年人痛点,使他们联想到自身境遇并在情绪上集结到一起。可以说,“内卷”或“躺平”未必是青年独立自主选择的结果,更多的人是被群体情绪所感染和裹挟。个体情绪在群体中被去个体化和消解融化,并在群体中重构和强化,最终成为超越自身情绪的社会情绪,再次在社会情绪的驱动下继续分享和扩散。这种情绪在青年群体中不断复制和传递,在网络媒介的作用下进一步传递和放大,从一个圈层蔓延到另一个圈层,成为弥散在某一情境或时段的状态。

去个体化和去个人化影响着集体行为产生,关系化和镶嵌化为人们形成“我们感”提供了一定条件。[29]当青年置身于某个心理群体时,身份的隐匿性可能会带来青年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的丧失,从而出现失控行为。尤其是在“同辈压力”的作用下,青年很容易产生符合群体要求的信念和做出符合群体要求的行为,即去个体化。因此,当网络上出现对“内卷”与“躺平”的批评之声时,青年似乎被强大的力量所主宰,群情激奋并群起而攻之。去个人化则让个体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性,无论是心态上还是行为上,会主动缩小与群内成员的差异、扩大与群外成员的差异。关系化和镶嵌化也促使了个体与群体内其他成员相互依赖、有机结合,获得镶嵌化的“我们”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内卷青年”奉行的“卷”或“躺平青年”崇尚的“躺”被群体内成员不断强化。新加入的成员最初可能并不存在或者存在微弱的“內卷”或“躺平”倾向,然而自身观点与群内成员进行比较之后,其原有观念也会被群体改变或加强,最终形成了“你卷我,那我就卷死你”或“躺平才是人生终极目标”的社会心态。

(二)向下模型:“内卷”与“躺平”社会心态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机制

向下模型强调社会心态是一种社会成员共享的心理现实性,指当某种社会心态逐渐形成后,它就会作为一个整体自上而下影响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态。[30]共享现实性深刻影响着青年的判断、态度和行为,使青年群体中原本相似、也可能相异的、甚至大相径庭的个体的心理状态最终发生趋同。

民族集体心态的相对稳定性、网络媒体技术的便捷性以及转型社会中不确定性,为青年“内卷”或“躺平”心理的产生奠定了心理基调和底色,是共享现实性形成的关键要素。其一,中华传统文化厚培了中华民族集体心态的土壤,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共享的内在状态。中华民族崇尚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流传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更灯火五更鸡”“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勉励与警告,深刻入每个国人的骨子里,鞭策着青年不断向上;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等思想也造成了人们对功名成就的重视,在青年一代中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中华民族亦有“水利万物而不争”“息交以绝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心态,为当代青年“躺平”提供心态借鉴。其二,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共享现实性的实现提供了便捷通路。网络媒体的实时性、互动性和平等性为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条自由通路,对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冲击。“内卷”与“躺平”都是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借助网络媒体的快速成长和普及,实现了从相对封闭的小众团体向整体青年社会开放的“普泛化”转向,成为了青年群体中的潮流与时尚。其三,社会急剧转型引致社会标准和社会规范出现模糊,青年群体的不确定感促成了共享现实性的实现。当情况不够清晰或被焦虑感、慌乱感充斥的情形下,人们往往愿意将群体的结论看作一种共识,判断渐趋一致并受这一共识的约束。“内卷”和“躺平”作为已形成的社会心态,对个体心理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塑造和规范着个体的心态发生和行为选择。置身于充满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社会变迁大背景之下,部分青年更愿意将这两种共享的心态视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选择,潜在地形成和保持了与同龄人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并效仿同龄人投入“内卷”或滑入“躺平”。

“内卷青年”与“躺平青年”现象背后的青年社会心态便是在向上模型和向下模型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通过社会认同、情绪感染、去个体化与去个人化、关系化和镶嵌化四条路径,个体产生对“内卷青年”或“躺平青年”的群体归属感、情感依附性以及心理趋同性等认同要素,个体心理汇成社会心态;在共享现实性的作用下,已形成的“内卷”与“躺平”社会心态被更多的青年识别和感知,吸纳更多青年的融入和汇聚,形成一个互动的环状关系。

五、破解路径:青年健康心态的培育与形成

所谓青年,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也有要前进的。[31]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靠的是醒着的和前进的青年推动的。醒着的和前进的青年拥有不懈的奋斗精神并心怀热爱,既不汲汲于名利以使自己落入“内卷”的圈套,又不戚戚于失意而令自身置于“躺平”的窘境。破解青年群体的“内卷”与“躺平”现象,必须深挖“内卷青年”与“躺平青年”出现的主客观原因,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对症下药破解青年群体的心态困境。

(一)关切青年现实需求,优化青年发展条件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32]单纯呼吁青年“停止内卷”“停止躺平”无疑是空泛无力的,甚至会激起青年的叛逆心理。当务之急是回应青年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满足青年自由、全面、多样的发展期待,从现实社会中切断青年群体“内卷”与“躺平”的情绪源头。首先,满足青年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让青年群体能够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益处,并要积极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发展突破增长边界,使青年的发展条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上升而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的跨越。其次,用更有温度的方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以法治建设为青年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就业机会、公平的上升空间保驾护航,保护青年合法权益;以政策保障促进青年优先发展,为青年发展提供更多的顶层设计支持,指引青年走向致富之路;以社会保障服务缓解青年住房等难题,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持续向青年职业劳动者扩大覆盖,免除青年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后,给予青年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上升空间,注重对青年人才的挖掘、培养和提拔,建立以能力、水平、业绩、贡献等为导向的管理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所指出的那样,“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33]青年群体“内卷”与“躺平”心态的破解根本上依靠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进步和个体发展条件的改善,有赖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和阶层流动性的增强。

(二)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思想文化环境,尤其是社会舆论环境,显而易见地左右着青年的思想和行为,在青年群体“内卷”与“躺平”现象的形成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媒介舆论在青年价值信仰与行为选择中的重要导向作用,对社交媒体进行科学的监督与管理,同时不断提高主流媒体引导力,以立带破,以破促立,着力优化青年成长环境。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和行政手段对网络媒介和舆论环境进行监管,健全法律政策规范大众传媒特别是新媒体的运营,打击不良网络媒体与危害青年成长的视听内容。及时介入并有效处置负面舆情事件,努力掌控舆情发展方向,以正面疏导的原则与顺情入理的方式,实现对青年社会心态的动态调控与引导。另一方面,主流媒体积极发声,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深入生活挖掘素材,研究青年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真正做到倾听青年声音、理解青年所思、回应青年之问、关心青年诉求,用青年的故事打动青年,用青年的表达方式感染青年,用青年的榜样鼓舞青年,构建积极向上的青年文化。另外,文化环境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每个个体需要思考的问题,需要协调多方力量,号召大众传媒、网络舆论领袖等主体参与到舆情引导工作中来,在焦点问题上引导青年心态向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三)培育青年奋斗精神,寻找个体兴趣所在

奋斗精神的培育也是帮助青年脱离“内卷”与“躺平”状态的关键举措。对于青年群体来说,重要的不是做出“内卷”或“躺平”二选一的选项,而是要在二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青年可以激活自身内在动能,为热爱的事业自发地奋斗。一方面,要注意“内卷”和“躺平”仅仅是小部分青年的自我摹写,是青年纾解压力、调节情绪的吐槽之声和自我贬损,大多数青年仍然保持着昂扬的风貌与拼搏的状态,是奋力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应給予青年一定的宽容理解与自由话语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正确引导青年,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防止其精神懈怠,激励青年“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在接续奋斗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34]青年奋斗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对自身兴趣的内在探索与外在实践,只有了解与澄清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方向选择,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并拥有克服艰难险阻的勇气。这要求青年主动接触、尝试、探究不同的领域,努力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与职业生涯相结合,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找到自己兴趣的价值和意义,在为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进步的奋斗过程中激活自身动能,真正摆脱“内卷”与“躺平”的心态困境。

(四)提高青年创新素质,开辟人生崭新天地

在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内卷”和“躺平”不是青年最好的出路,提高创新素质是青年在“内卷社会”中赢得主动权的必要条件,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是实现社会“去内卷化”的重要举措。一是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引导青年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用智慧才干开创自己的事业,自觉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创业中服务社会和展现自己的才华,使青年从内心拒绝“躺平”。二是要着力推进高校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尤其重视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应用服务业等以创新创意为关键竞争力的行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切实解决人才结构性过剩短缺并存难题;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开放、多元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激发青年创新创造潜能,为青年走出“内卷”提供现实通路。三是要为青年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为青年跳出固有思维和打破旧环境壁垒提供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使青年在心态上能够走出“内卷”、在行动上敢于反抗“内卷”,在心态上真正拒绝“躺平”、在行动上愿意摒弃“躺平”。

参考文献:

[1][34] 新华社:《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4页。

[2]陈诚、包雷:《内卷的产生机制与教育内卷的破解》,《中国考试》,2022年第2期。

[3]卢晓雯:《多维视角下的内卷化:研究现状及概念梳理》,《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4]曾建勋:《破解“内卷”现象》,《数字图书馆论坛》,2021年第8期。

[5]苑津山、幸泰杞:《“入局与破局”:高校学生内卷参与者的行为逻辑与身心自救》,《高教探索》,2021年第10期。

[6] 任可欣、余秀兰、王世岳:《“先生存后发展”:N大学文科青年教师行动逻辑分析》,《高教探索》,2020年第7期。

[7] 关浩光:《内耗、“996”、年龄焦虑……职场内卷究竟“卷”了什么》,《齐鲁壹点》,2021年第2期。

[8] 吕鹤颖:《躺平:加速社会青年代际的感性减速》,《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9] 陈功:《躺平学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腾讯新闻》,2021年第7期。

[10]汪行福:《合成症候躺平现象分析》,《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11]王金林:《自我解构的躺平主义——“躺平正义论”批判》,《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12]朱国华:《从预防性抑制到现代性危机:躺平的前身后世》,《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13][26]许纪霖:《躺平:代际冲突下的“后浪”文化》,《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14]相雅芳:《祛魅与重构:“躺平文化”的社会根源及文化反思》,《新疆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

[15]林龙飞、高延雷:《“躺平青年”:一个结构性困境的解释》,《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10期。

[16]熊钰:《网络“躺平”现象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2期。

[17]覃鑫渊、代玉启:《“内卷”“佛系”到“躺平”——从社会心态变迁看青年奋斗精神培育》,《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2期。

[18]赵洁:《“自我异化”与人的复归:“内卷化”的实质、成因和纾解》,《理论导刊》,2021年第10期。

[19]曹林:《面向生活,避免评论的过度反思》,《青年记者》,2021年第7期。

[20]沈东:《“内卷与躺平”冲击下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熔铸》,《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2期。

[21]付茜茜:《从“内卷”到“躺平”:现代性焦虑与青年亚文化审思》,《青年探索》,2022年第3期。

[22]谭建光:《中国青年的竞争强化过程分析》,《中国青年研究》,1995年第2期。

[23]吴愈晓、张帆:《“近朱者赤”的健康代价:同辈影响与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20年第7期。

[24]赵彦刚、杨博、许海光:《职场新人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领导科学》,2018年第4期。

[25][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419-420页。

[27][29][30]杨宜音:《社会心态形成的心理机制及效应》,《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28]王俊秀:《社会情绪的结构和动力机制:社会心态的视角》,《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31]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2016年版,第58页。

[33]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Involution" and "Lying Flat": the Youth Psychological Dilemma under Social Change

Ye Wenlu

Abstract:"Involute youth" and "lying flat youth" are new samples of changes in the social mentality of young people in recent years. The former mainly manifests as excessive investment, deep involvement in competition mechanisms, exhaustion with little effect, etc., while the latter manifests as low motivation, submissive attitude, low desire to live, etc. In essence, whether "involution" or "lying flat", they all reflect the social mentality of young people's confusion, anxiety, loss and contradiction, which is formed under the mutual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under social change.To explore multi-level and multi-dimensional guidance path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 needs of young people and optimize their development conditions; pay attention to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social public opinion; cultivate young people 's spirit of struggle and find individual interes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youth innovation and open up new development paths.

Keywords: involution; lying flat; contemporary youth; social mentality

責任编辑  王  颖

收稿日期:2023-4-3

作者简介:叶文璐,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当代青年社会心态内卷
莫陷内卷空焦虑,有益努力最可取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遥远的未来要以现在为代价,究竟值得吗
论网络环境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当代青年社会责任品格的培养研究
“一带一路”与青年社会责任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