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国文化传播现状

2023-10-28 10:12张金哲耿欣雨张静怡
国际公关 2023年17期
关键词:文化教育学生

张金哲 耿欣雨 张静怡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中文教育的全球推广,中国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对中文和中国文化感兴趣,国际中文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国文化的传播也受到了很大关注。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出发,运用拉斯韦尔5W模式的分析框架,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5个方面,探讨了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的传播现状,分析了国际中文教育中存在的文化传播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文化传播;国际中文教育;5W模式;中国文化

近年来,随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以及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1]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与作用日益凸显。通过国际中文教育,外国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语言、历史、文化和传统,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一、研究背景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国际中文教育迈入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在加强文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交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等10个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将中文作为官方语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81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国际中文教育迅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际中文教育也受到逆全球化等多种复杂原因的影响,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难。因此,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需要全面看待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用系统观念引领国际—中文教育生态良性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包容的理念和融合的路径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兼容并蓄协

调发展。[3]

二、5W模式下的传播现状

1948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5种基本要素,后被称为5W模式。5W模式将传播在社会中的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并限定了5个研究领域。本文从拉斯韦尔5W模式的视角,[4]即谁 (Who)、说什么 (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对谁 (To Whom)和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s)来分析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中国文化传播效果。

(一)传播主体

傳播者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一环节,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传播主体能否将中国文化成功传授给学生,是推动中国文化 “走出去”的关键。国际中文教育在推广的过程中,主要的传播主体有以下几类:

政府机构是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的推广活动的主导力量,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派遣人员等方式支持和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的推广。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负责提供中文教学、培训中文教师、组织汉语考试、举办各类中华文化活动等。截至2022年底,全球共有18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 193个孔子课堂。[5]

海外教育机构是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的推广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开设中文课程、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为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的推广提供平台和资源。国外各类教育机构都开设有中文课程,还有一些非营利性的教育组织也为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的推广提供了专业支持和服务。

媒体机构是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的推广活动的重要传播者,通过制作和发布各种形式的中文和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为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的推广提供信息和影响。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CRI)、中国国际电视台 (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CGTN)等,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合作伙伴,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向全球受众传播中文和中国文化。一些海外的媒体如 《世界日报》 (World Journal)等也为海外华人和其他对中文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群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服务。

社会团体是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的推广活动的重要合作伙伴,为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的推广提供支持和帮助。一些海外的华人社团、商会、友好协会等,组织参与各种跟中国文化相关的活动,如庆祝春节、武术表演、民乐演奏等活动,不仅增进了海外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向当地社会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和风采。

(二)传播内容

语言是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的推广活动所传播的基础内容。文化是增进国际友谊和合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文化的推广活动所传播的核心内容。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机构为留学生提供中文教学和文化体验活动,让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有更深入的认识,有效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动。

国际中文教育过程也是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过程。外国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有助于培养外国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尊重多元文化的能力,引导其从多元角度看待不同的价值观念,有助于提高国际中文教育的价值观念传播质量。

(三)传播渠道

首先,文化传播利用互联网开展在线中文教学和学习活动,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和网站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中文学习服务,为海外受众提供便捷多样的中文学习方式和途径;其次,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中文宣传推广活动,为海外受众提供丰富多彩的中文信息和内容,增强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最后,通过举办中文课程、文化活动等形式,传播中国文化和语言,使外国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了解中国文化的当代表现和发展趋势,从而提升中国文化吸引力,对构建中国文化价值引导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传播受众

国际中文教育的受众群体不仅包括在海外各类学校、孔子学院等机构接受正规教育的学生,也包括社会各界的自主学习者,他们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需求日益增强,要考虑受众的多样性,促进跨文化交流,并引导他们进行文化对话和理解。

(五)传播效果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2 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數近2亿。通过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海外受众可以更加真实、立体、全面地看待中国,在消除误解和偏见的基础上,增进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成就等方面的理解和尊重。

三、国际中文教育中存在的文化传播问题

随着国际形势复杂化程度加剧,一些国家对中国文化增加了许多误解和偏见,比如孔子学院的迅速发展、“汉语热”引发了西方部分媒体和极端政客的质疑、猜忌和抵制,发生了一系列以 “签证风波”和 “停办孔子学院”为代表的突发事件,新时代孔子学院如何更好地平衡政客偏见与大众学习需求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6]

(一)需求错位

国际中文教育的跨文化传播中,对于国际中文学习者来说,学习中文的目的可能是个人兴趣或者工作需求等多种原因。但教师往往只能提供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目的。需求错位往往会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障碍,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语言障碍

中文和中国文化是独特而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符号往往需要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掌握中文语言和文化的难度较大,学生在中文语言学习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使得他们在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时更加困难。

(三)文化差异

外国学生的文化背景与中国文化有较大差异,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都会影响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产生误解和偏见,这就需要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中国文化,以实现跨文化传播和交流。

四、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

(一)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

近些年,大部分学生逐渐适应并接受了线上教学的模式,学校可以利用线上教育和远程教学将中国文化内容融入学生课堂教学之中,[7]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网络文化教育平台,把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传递给外国学生,让其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发展现状,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了解、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有助于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要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互相学习,打造更加丰富的教育生态。

(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内容

目前,国际公认的优秀国际中文教育教材数量较少,问题在于一些教材没有与时俱进,教学理念缺乏新意、细节打磨不够,所以需要根据出现的问题,优化教材的编写,构建通识性课程体系,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材内容及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文教育教材和教学体系,让学习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激发学生学习中文和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三)利用新技术传播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涌现,呼唤传播载体和传播技术的革新,科技与教育已经突破简单的二元架构,逐渐形成全领域、全要素、全链条的系统性深度融合新格局。面向未来科技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融合发展,数字资源建设需要准确识别并描绘教育系统中变革场景下的新需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适配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构建智慧化学习环境。同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如开设中文学习网站、线上文化平台、中国文化科普网站等方式,增强学习体验的效果,以提升中国文化传播质量。

(四)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中华文化知识竞赛、诗词写作大赛、国际中文教育文化专题讲座、传统文化艺术节等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外国学生的关注,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使中华文化更好地在其群体中传播。通过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传播质量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广大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内涵、精髓所在。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强中文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需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联系和合作,通过与相关组织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积极参加和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向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和学术魅力,促进中国文化传播,提高中国文化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建设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高地。

五、结束语

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中文本体教学水平,还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国软实力。本文从拉斯韦尔5W模式的视角分析,重新审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化传播现状,在审视中发现问题,在了解中解决问题,以更好的方式向世界传递更好的中国文化,讲更好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孔子学院[EB/OL].[2022-03-07].http://www.ci.cn/JHJ/site/GlobalC onfucius/?key=0.

[2] 周智婉,王辉.国际中文教育与中文国际传播:概念内涵与研究取向的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3(21):12-19.

[3] 陈伟超,伍文林,张安琪,等.基于拉斯韦尔 “5W模式” 的乡村清廉文化宣传研究:以广西为例[J].创新,2022,16(05):39-47.

[4] 李巍,盛洁.孔子学院和法语联盟语言教学比较与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28):187-189.

[5] 陈丽霞.孔子学院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J].文化产业,2022(33):157-159.

[6] 骆璇,李大鹏,陆怡彤.面向留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播维度与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5):179-182.

[7] 梁宇,刘晶晶,李诺恩,等.内涵式发展之 “内涵”: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维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38-44.

基金项目: 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青年项目资助:《跨文化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中国文化传播研究》,课题编号:22YH73D,项目负责人:张金哲。作者:张金哲、耿欣雨、张静怡。

作者简介: 张金哲,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领导与管理、国际教育管理等;

耿欣雨,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教育管理、会计学;

张静怡,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传媒、文化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