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阶段,学生在学习上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一般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数学概念之间的关联等方面。在此阶段,数学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切实做好学科知识衔接,并且借助有趣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新旧知识关联。文章分析了小初衔接过程中数学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就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初衔接;数学;不适应
作者简介:杨杰(1994—),男,江苏省昆山澄峰外国语学校。
小学数学知识与初中数学知识之间存在难度差异,要求教师科学、系统地开展教学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在这个过渡时期,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行为以及互动活动,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因此,优化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衔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
一、针对学段差别,确定教学重点
小学数学注重基本概念和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初中数学涉及更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抽象推理。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需要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这种教学内容的跃升可能导致学生感到困惑和压力,从而产生不适应的现象。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通常侧重记忆和机械运算,而初中数学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需要从依赖教师和书本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和独立学习。适应这种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转变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面对新的学习问题,部分学生难以调整情绪,尤其是遇到难题时会消极气馁,这往往是因为学习动机发生了转变[1]。在小学阶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并且明确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但到了初中,问题变得复杂,他们难以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或借助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时,有的学生就会选择逃避。对此,教师要及时调整学生的认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迅速调整状态,树立跨入新的学习阶段的信心。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是一些基本的数量知识,但进入初中后,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数量知识,还要理解图形、有理数、整式等更为抽象的概念。以部编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为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有理数和整式,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有理数的概念,还需要他们掌握正数、负数、数轴等相关基础知识,同时结合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公式来解决相应的问题。这些知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是影响他们适应衔接阶段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机械记忆等方式掌握相关知识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可是到了初中阶段,他们会发现这种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明确不同学段数学知识的特点,帮助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学习习惯。例如,小学课程进度较慢,知识较为简单直观,所以教材使用浅显易懂的叙述方式,辅以图画、表格、卡片等元素,以增加趣味性。然而,初中阶段的教学速度明显提升,难度也逐渐增加,仅靠机械记忆难以应对,学生必须借助抽象思维来理解知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捋清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预判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内容。
二、活化命题意识,提高学生能力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需要适应新的班级氛围、师生关系和学习压力,同时,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也可能存在差异,这对学生来说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此外,学生个体差异也是影响小初数学教学衔接中学生不适应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些学生天生对数学感兴趣并具备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他们在过渡过程中可能更容易适应。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或对数学缺乏兴趣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影响小初衔接阶段学生不适应现象的重要因素还包括学生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依赖机械记忆学习知识,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较为简单,尤其是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借助生活经验或教师引导来解决问题[2]。然而,初中数学知识开始变得抽象,思维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对这些学生而言,这种突然的转变可能会令他们措手不及。知识并非僵化地存在脑海中,学生需要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3]。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开展小初数学衔接工作时,教师要注重创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和成长环境的问题。
例如,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在教学引导下,教師只需帮助学生认识和区分圆柱体,学生就可以借助相关的公式计算出任意圆柱体的体积。但是到了初中之后,学生开始从平面和立体的角度去认识图形,这就会出现一些新的概念,比如主视图、俯视图、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等。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初中数学教材更注重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升数学能力,培养数学思维。由于这种需求,教师在命题设计中应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主要目标。初中生已积累一定的知识,缺少的是经验和成熟的思维方式。为引导学生,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趣味性的命题活动[4]。在教授平行和垂直概念时,教师可设计与学生生活和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学校举办运动会需要绘制跑道,或种植活动中需要搭建规范形状的种植箱。这类实践性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
三、基于核心素养,照顾学生心理
在分析小初衔接问题时,绝不能忽视主体方面的问题,比如学生在与教师沟通时存在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不仅会听从教师的教诲,还会将教师的话视为权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少有叛逆情绪。但是到了初中,课程较多,且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部分学生不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在这一阶段,如果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就会影响学习效果[5]。对此,教师要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意识、运算能力和模型意识等,这些基本要求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在调整教学策略时需以此为出发点,积极构建良好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6]。例如,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力需要在不断的训练中养成,有的小学生不重视抽象图形,但其升入初中后需学习代数和几何,此时就会出现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发现小学与初中数学知识存在的差异,为顺利实现小初衔接,有意识地将几何直观思维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四、提升教研实力,落实培养目标
在深入探究主观因素后,我们也必须从客观或外部因素的角度考虑导致学生小初衔接问题的根本原因。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变化会影响课堂互动效果[7]。在小学阶段,学生具有直观的认知方式,因此,教学方法应符合其认知特点。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卡片、图形和教具来呈现教学内容,或采用游戏、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但是到了初中之后,学生的认知特点发生了变化,教师不能在每节课上都利用直观方法,需要对课程知识进行转化,使抽象知识符合学生认知习惯,并让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解决数学问题[8]。
为提高授课能力,教师应有效开展教研工作。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和分析,立足于学生的现实情况,从整体上解决细节问题。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应研读课标、教学大纲等文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是否能够满足相关文件的要求,同时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教材解读和分析。在做好整体研讨后,要从细节入手,关注学生学习的难点。初中数学改革能促进集体教研活动的优化,通过方法引导、互动体验等方式,激发教师集体智慧,提高备课效率。在备课的时候,要设定主讲人,并且分阶段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如精品课、示范課或新手教师课。通过展示的方式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激发教师的探究欲望[9]。除此之外,主题性活动也必不可少。教师可汇集近期教学问题,通过集体学习和论坛征集解决方法,这样可以激活教师认知思维,增强教师的课程教学主体意识。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通过教研方式讨论解决问题,结合理论基础,设计教学预案。教师先通过执行相关预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再组织相应的教研活动,以此提升教研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这也是在考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三角形的知识,了解了角的基本概念,但是到了初中之后,这些知识的难度不断提升,教师就需要通过教研的方法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让学生可以快速地掌握这些信息,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教师要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关键作用[10]。教师只有提高教研能力,才能够真正落实培养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获得知识。
综上所述,在小初衔接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数学教学所存在的具体问题,紧密结合课程改革目标和要求,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做好教学衔接工作。作为教师,还应提升专业素养,深入理解小学和初中教材,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调整教学策略,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做好知识和技能教学的有效衔接,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徐彦腾. 小初数学衔接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21.
何丽. 探讨小初衔接下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J]. 卷宗,2020(34):277.
戴虎强. 小初衔接的课堂教学[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21(6):136.
冯丽华. 小初数学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承担责任[J]. 中外交流,2018(32):183-184.
周金凤. 从数轴教学实践分析小初衔接[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8):837.
秦秋玉. 关于小初数学有效衔接的实践及思考[J]. 文渊(高中版),2019(9):488.
程淑华,于童. 小初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性对学习动机的影响[J]. 林区教学,2019(7):108-109.
管明飞. 小初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性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分析[J]. 华夏教师,2020(31):13-14.
郭富文. 中小衔接,助力学生发展[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5):25.
赵帆云. 以小初衔接为导向的科学课教学策略[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