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初探

2023-10-28 04:30:33刘凌霄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大思政

刘凌霄

摘  要:大思政背景对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具有重要的影响,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文章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课内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有形教学与无形平台相结合的方面阐述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有效路径,从而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关键词:大思政;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189-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提高各种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其中思维能力则包含法治思维能力。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未来五年,我国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报告还指出要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因此,他们的法治思维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思政背景对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高知识素质群体,大学生应该比一般公民具备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法治素养。大学生高层次的法治素养体现在思维层面,即具有法治思维。法治思维基于法治精神和法治价值,把对法治的信仰转化成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一过程显然不能简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在于,基于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确立高校育人体系的“静—动”“量—质”“显—隐”的有机统一体[1]。大学生法治思维需要高校构建相应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培育机制,需要从各层次、各方面、各途径协同联动。

传统的法治思维培育机制只是侧重知识性培养,具有局限性,大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构建多方位、多元化的教育环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从而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培育有了很好的支撑和保障。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逐渐形成法治思维。在其他课程教学中,结合专业相关法律法规,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组织各种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法律的力量和作用。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激发学生的思考深度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

二、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思维培育氛围不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青年大学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生力军,这个群体的法治素养直接关系到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高校是承担培养较高法治素養人才的重要场所和阵地,应当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确定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目标。但很多高校并不清晰培育目标。由于办学资源的有限、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等,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构建完善的法治思维培育机制,由此表明了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意识还不够重视,这也是依法治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在法治思维培育上通常缺少有效的评估机制,无法准确地评估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学生普遍缺乏对自身法治思维能力的认知。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培育主要依靠高校,具体培育方式来自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言传身教。但部分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自身的法治素养还有待提高。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授课教师大多非法学专业出身,对于教材中的法治内容可能存在“不会讲”或者“讲不透”的情况,因此在教学安排中往往会忽视或者略讲法治内容,因而让学生无法了解法律知识内涵,领悟法治精神,更谈不上形成法治思维。

(二)法治思维培育课程设置不足

现在高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中所涉及的法治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与法治”一课,具体体现该教材中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该章讲述了法的基本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等法治观教育内容,也提到了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但一般该章教学安排的课时较少,理论根本无法深入给学生讲授,内容通常过于抽象,难以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法治内涵以及学会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难以有效发挥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的作用。高校虽在每个专业的某些课程中都讲授法治思维培育的内容,尤其是专业的法律课程,但是这些专业课程通常只关注与专业相关的具体法律规范,只重视解决实际的专业法律问题,并不注重引导学生追求法治精神、法治价值和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高校通常会开设法律选修课,比如“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典”等,课程的开设数量与法学专业教师数量相关,一般工科类的院校开设课程比较少,无法满足学生对法治知识的需求,因而也达不到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目的。

(三)法治思维培育教学方法单一

高校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基本采用多媒体教学,穿插法律案例进行讲解。该课程一般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学生的学习理念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换到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仍采用向学生灌输教材知识点的教学方法,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创新。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原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降低,不利于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效果最终要体现在面对现实的具体问题上。知识和方法本身并不带来某种思维方式,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是不能通过传授和迁移而习得的,必须反复在实践中去锻炼、去磨炼、去提升、去养成[2],因此没有实践能力的提高,难以真正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三、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有效途径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上要同向同行。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教学主线,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相关课程,为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提供新的思想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现阶段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重要平台,大学生法治思维的主要课程,要注重法治基本理论教学和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认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整体的法治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治信仰。课程思政在法治内容上要注重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的引领,在各门专业法律课程中强化学生法治思想,巩固权利义务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让大学生形成法治思维。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别是“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形成对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巩固自身的法治思维,能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和信仰,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法治内容,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在心中树立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维,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其次,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现代智能技术,汲取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热点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对抽象的法治思想有更加深刻而具体的认知,从而形成法治思维。比如此前发生的“高铁掌掴事件”,警方认定双方互殴的结果引发社会热议,执法机关处理方式是否公正合法。这样的案例正好为培养学生法治思维提供素材。

有些专业课教师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课程思政,将课程思政的“思政”简单化,将专业的知识点套上“思政”的标签,形式主义的做法并不符合“大思政”的建设要求,同时也造成了课程与“思政”的分割,这种专业课所引导的价值方向与思政课程主导的方向相悖,只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忽视了育人的长期性、渗透性。在法治思维的培养中,专业教师要将正确的法治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中,让大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也能塑造自身的法治素养。

(二)课内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按照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过程首先是通过感官获取信息形成感觉,其次是在脑海内部将信息加工整合形成知觉,最后总结出事物的特征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3]。

要形成法治思维,首先要有理论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和专业法律课程的课堂是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和运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引领的第一课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一般在大一开设,此时学生还未形成稳定的法治观,对法律的好奇心很强,但是法律知识相当缺乏。这个阶段法治教育要以讲解法治理论为主,法治思维的形成必须以法治精神的认同为基础和前提。当大学生步入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法治意识基本形成,教师需要在相关的专业法律课程中进行法治价值的引导,从具体的专业法律知识学习加强法治信仰,进一步培养法治思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法治观基本形成,这个阶段必须加强培养其法治理论的思考深度和提高其分析现实事件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为顺利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在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该只是单纯授课,而应立足于广大社会领域,建设法治思维培育“大课堂”。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才能内化为心中的信仰,形成思维定式。因此在理论课堂之外,需要积极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法治精神的认知和认同。为了弥补课堂教学中法治教育的不足,可以邀请有关法律专家,特别是从事法律实务的专业人士来校举办讲座。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理论学时,还有实践学时,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法治教育活动,比如进行法治微视频的拍摄、微故事的讲述、微剧场的演绎,将自身所见、所闻的法律案件或者法律行为进行艺术的加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课堂和校园展示。

同时,学校可以和法院合作,人民法院公开审判的案件中典型案例,可以组织大学生申请旁听法院庭审,近距离地感受法治的力量。公众参与立法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高素质群体,对立法工作的完善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各级立法要广泛征求意见,号召民众参与。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法律实践,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既能增强使命感,也能提升自身的法治思维能力。

法治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开展各种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法治教育。活动主题可以选取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就近几年针对大学生的诈骗案、校园贷等事件可以组织面向全校学生的普法宣传活动。学校的网站、公众号平台上可设立专门的栏目,为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提供咨询和帮助。

(三)有形教学与无形平台相结合

在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培育上,既有有形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也有无形的网络平台。一般大学生的年龄在18—22 岁左右,“00后”大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其主要行为场域和生活空间已经被“一网打尽”。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与人交往的重要平台,这同时也成了培养法治思维的无形课堂。但是实际上有形教学与无形资源融合不足。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取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由于大多数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生活阅历,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往往通过碎片化的内容了解某种观点或看法,容易产生偏差或者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新技術对人的注意力而言犹如催眠曲,新技术形态关闭了判断和感知的大门”[4],这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法治理念和价值产生困惑与动摇,从而给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比如上文谈到的“高铁掌掴事件”,一开始引发大家热议的焦点是事件行为定性为互殴,其实由于媒体对事实陈述的不完整,使得公众对事件的性质产生了误解。网络信息真假混杂,思想良莠不齐,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尤为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新的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运用云课堂、雨课堂等网络平台使有形教学与无形平台进行交互衔接,资源整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原本不在同一时空进行的学习有机融合为一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筛选与过滤网络法治资源,在有形的线下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无形平台数据对学生法治思维状态定位评估,从而为其推送精准法治资源。

四、结语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因此学校要扩大参与主体,并重视发挥多主体间的协同和联动作用,形成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教育合力[5]。同时,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贯穿全过程的主线,多课程、多渠道、多平台搭建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协同机制,从而形成在大思政背景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 刘兴平. 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与实践建构[J]. 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4.

[2] 姚建龙,朱奕颖.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特殊性:理念内容与方法[J]. 教育发展研究,2021(06):33-42.

[3] 黄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改革研究[J]. 大学教育,2021(01):90.

[4] 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何道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9.

[5] 黎鲲.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路径研究[J].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22(03):71.

(荐稿人:余晖,四川美术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大思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52:30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科技资讯(2016年25期)2016-12-27 14:07:53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 23:09:41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5:05:04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33:28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1期)2016-10-24 11:59:09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求知导刊(2016年25期)2016-10-17 23:41:55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4期)2016-10-11 22: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