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艳
摘 要:对710位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网络生活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身不离网,网络关注度极高,但是网络有效使用率一般,并且在性别、年级等方面存在网络行为差异。网络中正向价值信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契合性,应顺势而为,充分合理利用网络。网络发展创新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与内容,使得核心价值观抽象准则具象化、生活化。教师应该自我革新理念、提升网络信息素养,进而提高核心价值观培育质量。高校应该完善网络信息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识别性别、专业、年级差异,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精准度。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网络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157-04
一、引言及研究述评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青年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培养十分重要”[2]。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网络特征。
目前,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郑康、郑建阳、杨洋的研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核心素养培育中,发挥其主流价值引领功能[3-5];焦娜和赵平俊则探析“躺平”现象下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6];马帅和陈孝柱则研究大数据发展在载体、内容与形式上创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7]。第二,突发公共事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8]。第三,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证研究。莫世亮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差异,应注重分层次、分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9]。
上述研究重点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探析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为本研究提供了参考。本研究则以大学生网络行为为切入点,分析网络发展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合点,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路径。
二、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涉及各年级大学生,并兼顾性别、专业等因素。调查方法采用分层抽样,通过微信及网络发放调查问卷,并通过答题时间检查、规律作答检查等进行质量监控,确保调查基础数据真实有效。
(二)调查问卷数据说明
本研究于2022年3—5月通过微信及网络向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00份,剔除关键变量缺失样本后有效问卷为710份,样本有效率达88.75%。样本涉及大一至大四各年级学生,并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医学等专业,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三)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调查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4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描述性统计、差异性统计检验等,主要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关注点、上网时长、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率等网络行为特征。
1. 身不离网,上网时间较长
当代大学生手机不离手,网络已经成为其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均每日上网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学生数为83.9%,甚至有18.7%的学生每日上网时间长达8小时以上。与此同时,年级不同的学生在上网时长上表现出差异。本研究采用约克海尔-塔帕斯特拉检验[10],来检验不同年级学生上网时长是否具有相同的分布。从表1-1可以看出,渐进显著P值为0.037,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不同年级学生上网时长存在一定的差异。比较而言,大一学生刚刚入校,新奇心重,放松自我约束,学业定位没有固定,上网时间比较多;大四学习学业任务较少,也有大量空闲时间上网。
男生和女生在网络使用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对此文章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卡方检验。卡方检验值为15.459,渐进显著性P值为0.004(<0.05),说明在95%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男生与女生在上网时长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2)。男生平均每日上网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的所占比例为80.37%,而女生则达到86.14%,女生浏览视频、追剧等网络活动时间更长。
2. 娱乐新闻、网络热词关注度极高
大学生网络思维活跃,对新闻时事、娱乐新闻和网络热词等都很敏感。高达84.8%的大学生上网时间主要浏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11]。大学生用于查阅学习生活经验的比例为23%,更多时间用于娱乐新闻,时事新闻以及社会民生问题等,比例高达54.1%。
3. 网络使用有效率不高
大学生上网时间比较长,但是有效使用率不高。纯粹查找资料进行学习和纯粹玩游戏娱乐的比重都不是特别高。他们主要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娱乐游戏以及浏览时事新闻,占比达到81%。有69.4%的大学生对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网络平台及公众号知晓1~3个,但是仅有9.6%的学生能够经常使用这些网络平台及公众号。另外,还有21%的大学生对此完全不了解
调查显示,31.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效充分地利用了网络资源,65.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使用有效率较为一般,而且不同性别学生在网络有效利用率上存在差异。女生中有70.91%认为网络使用较为一般,认为网络使用很有效的比例为26.36%。在男生中55.93%认为其网络使用较为一般,39.26%的男生认为自己很有效的使用网络。通过卡方检验,检验得出统计量值为16.730,渐进显著性P值为0.000(<0.001),故拒绝原假设,男生与女生在网络资源的有效使用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见表1-3)。
三、网络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机融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与提取[9]。
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品格塑造、专业素养和爱国素养的培育之中,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优秀的素养。二者并不矛盾,而是存在契合性,应该加以充分利用。
(一)因势而新,顺势而为
虽然,当今社会存在着“佛系”“躺平”“拜金”等非主流价值观点和一些非主流思潮,并通过网络广泛而迅速地传播。但是,这些仍然是少之又少的非主流观点,没必要因此而“谈网色变”。
随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网络更加密切。学生线上预习、查阅资料、课外资料阅读等都通过网络进行,并通过专业网络平台、公众号等广泛涉猎专业知识。课外,学生经常在网上消费、娱乐、浏览时事政治等,网络生活已经是其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不可能将其屏蔽之外。因此,高校应该正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因势而新,顺势而为,加强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二)网络将核心价值观准则具象化,提高认同度
调查显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可依靠的因素中,社会因素排在第一位,占比为64.4%[9]。而网络舆论正向引导正是“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舆论的主流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旨在形成有担当的国家意识、民主和谐的社会意识和文明道德的个人修养意识。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凝练为24个字,但是仍然较为抽象化、准则化。而网络发展则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准则具象化,个性化,简明化,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更深入。网络中国内外新闻时事、典型案例、英雄故事等都是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与重要映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则生活化、具象化,更能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四、网络发展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借助网络,创新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
传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较为古板、单一,学生参与度与内生接受动力不足。然而,随着大学生网络活动的深入,网络发展为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提供了新契机。微博、论坛、公众号、新闻媒体、微媒体、视频媒体等都成为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地,培育方式更加生活化、多样化,在点点滴滴中熏陶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更为深入有效。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不再局限于教室、书本、试题,而是渗透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更加突出。
(二)借助网络,丰富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
网络发展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丰富的资源,使得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丰富而多样化。2020年5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思政教育要结合专业课特点分类推进,要将价值观引导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可以通过大数据在网络中进行筛选,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新闻时事、历史渊源、英雄典型、经典案例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资源,融入高校专业教学中,实现二者融汇交织、相辅相成。高校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不仅可以延伸专业教育的深度与高阶性,还可以丰富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入脑入心。
(三)提升高校教师网络信息素养,提高培育质量
高校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更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导者。但调查显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重要依靠因素中,思政课教师所占比例仅为56.3%,专业课教师所占比例仅为32.5%[9]。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主导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教师自我革新提升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力任重而道远。
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新理念,与时俱进,提高大数据、计算机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加强网络信息识别与提取能力。通过筛选、提取与本专业相关的新闻时事、历史渊源、英雄典型、经典案例等传递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了专业教学内容,并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思政育人及专业知识传授中,塑造出有专业特色的大学生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四)完善高校网络信息建设,提高培育精准度
不可否认,网络发展也存在一些弊端,也是非主流价值现象广泛传播的温床。因此,高校应该加强网络信息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构筑高校安全网络环境。高校完善网络建设,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监控与筛选,过滤掉各类非主流价值观信息及不良思想,保证大学生个人隐私安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安全环境保障。
另外,高校网络信息建设尤其大数据技术的熟练使用,可以识别大学生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性别、专业、年级差异,提高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精准度。在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中,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网络中的行为存在差异,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接受上也存在差异。因此,高校应该完善网络信息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识别大学生性别、专业、年级差异,优化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提高培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5-05(02).
[3] 郑康,梅竹馨,郑月波.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素养的融合培育[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06):7-9.
[4] 郑建阳. “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分析[J].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23(02):1-3.
[5] 杨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 理论观察,2022(03):21-23.
[6] 焦娜,赵平俊. “躺平”现象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初探[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02):94-96.
[7] 马帅,陈孝柱. 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1,30(05):61-65.
[8] 谢骏. 浅谈国际性突发公共事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1):51-54.
[9] 莫世亮.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的实证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6(06):103-112.
[10] 杨维忠,陈胜可,刘荣. SPSS统计分析(第四版)——从入门到精通[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133.
[11] 刘晓亮.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与培育对策[J]. 思想理论教育,2021(12):102-106.
(責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