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

2023-10-28 22:11赵泽堃王琳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赵泽堃 王琳

摘  要: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的基础性环节。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法治观教育的有效性、创造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法治观教育的社会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发挥教师队伍的创造性,增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为大学生创造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120-05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法律素养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在宽泛的含义中,社会公民的法律素养如何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准、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准。1999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作为一项基本方略,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法治工作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战略地位,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这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在2020年发布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与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的主力军,高校应该发挥立德树人主阵地作用,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扎实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规则意识,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者,捍卫者。

一、新时代强化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时期,也是一个在法治国家建设轨道上不断发展壮大的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观念的培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对全体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强化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

强化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当前进一步夯实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3]高校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建设者,加强对这一群体的遵纪守法、信法用法的教育,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法治观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有针对性、有系统性地对公民的法治观进行培养,有步骤地进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宣传教育,对公民法治意识进行培育和发展,并用法治意识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因此,强化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工作。首先,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依据。社会主義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大学生的法治思想培养要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主线,让大学生群体积极主动地成为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其次,树立宪法至上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3]宪法应该得到普遍的遵守,也是每一位公民最底线的行为准则,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的特权,每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标准就是要自觉地遵守宪法,并维护宪法的尊严。最后,形成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并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4]。法治思维是法律至上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大学生需要树立法治思维,将法治思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定式。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确立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2]法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和显著标志、是人类制度文明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环节,对构成人类整个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起着确认、巩固、维护、保障和促进的功能和作用[5]。因此,夯实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继续坚持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全面性,人们必须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掌握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持续改进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其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规律性,要求人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法治观教育理念,掌握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将反映学生的利益、以保障学生权益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实现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再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践性要求人们从方法、内容、载体和环境等方面对大学生法治观教育进行更为科学的顶层设计、创新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多维度教育体系;最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长期性要求人们应将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作为一项驰而不息的事业,一以贯之、持续开展。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已经在我国高校中得到有序开展,并初见成效,大学生犯罪率逐年降低,校园恶性暴力伤害事件发生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就更为全面的角度来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法治观教育仍与实现《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所制定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法治理念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甚至还存在混淆“法治”与“法制”的问题。实际上,“法治”与“法制”概念是不同的。仅从内涵来说,“法制”除法律和制度的含义之外,还包括社会生活法律化。而“法治”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它不仅要求社会生活的方方方面面都要法律化,都要有法可依,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治国手段来用法律规范政府的权力。这正是当下建设“法治国家”的要义。“遵纪守法”是主要教育目标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法制教育”依然是较为重要的内容。而目前突出问题是在“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够很好地融合新的法治观教育,法治观教育从内容到形式远远没有达到教育目标。一些传统的、刻板的“法制化”教育理念使学生仅仅停留在“知法、守法”的阶段,而无法全面地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致使法治文化对大学生影响偏弱,不能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法治理念和有特点的法治思维模式,从而导致大学生群体对法治精神的认同度不够。法治元素理念不足有悖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总体要求,无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不利于大学生法治观的全面形成。

(二)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高校对于法治观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规划,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的使命。”[6]因此,在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也面临更高的要求。所谓“主动性”并不仅仅是指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更深层次的一点是作为教育者应该如何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大学生当前关心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将该类问题创造性地融入法治观教育课程中来。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在2016年制定并下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必要时,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在教育实践中,部分教育者常常忽视大学生所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法治问题,仅仅着眼于教材上的内容,这也就导致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激发大学生法治思维形成的主动性,也不利于大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与社会主义法治观教育的目标背离。

(三)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多元化参与有待进一步拓展

当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以及各高校开设的其他相关法治课程,部分高校也在校本课程或者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法治通识课。但是,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实践性也决定了,仅仅依靠篇幅有限的课堂教学来传授法律的基本理论,远远不能够满足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要求,大学生需要大量的实践机会才能将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法律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法律认识,形成法律思维。目前,高校在动员家庭、社会、国家机关、媒体等参与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实践的多元化互动乏力,各主体的法制宣传教育并未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进而导致法治实践难以进入高校,大学生參与法治教育实践的机会十分有限,阻碍了大学生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新时代强化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对策探析

新时代开展大学生法治观教育,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主渠道功能,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全过程,强化法治实践教育赋予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新的活力,不断增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系统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建设,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观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担负着国家形态下的意识形态教化功能,是现代国家体系下的政治认知性教育,需要对社会利益集团与社会个体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等内容的教导[7]。《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提出“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8]。作为法治观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质结构,善用习近平的法治思想,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法治”的内容要素。

首先,作为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理解透彻,牢牢把握“十一个坚持”的核心要义,让习近平法治思想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全过程。在法治观教育中教师不应该仅仅罗列教材中的内容,而应通过全方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和逻辑关系,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继承和发扬,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现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使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地生根,全过程引领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其次,在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中,教师应该依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思维特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结合生动的社会热点问题,螺旋上升式地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由点及面地进行阐释。譬如,可以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本质上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其最鲜明的特征,人民立场是其根本政治立场”[9]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在讲明白人民性的内涵基础上,根据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变化,从法理学、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以及全面依法治国几个重要角度去进一步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从而增强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念,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信仰。

(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用真实法治案例贯穿法治观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对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关键渠道,必须使其有效性得到最大化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10]教育者需要深入发掘教育环境中蕴含的新的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强化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教育手段,增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参与感与积极性,形成高效、系统的法治观教育体系。

一方面,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筛选真实的案例,组织模拟法庭,将情景模拟教学融入课堂教学内容。这也对教育者在课堂教学的课前准备阶段的案例筛选以及实际课堂教学活动的尺度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以《刑法》教育为例,教育者可以针对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区别为题选取案例,让学生参与到模拟法庭课堂教学。教育者可以依据“庭审”过程帮助学生梳理盗窃罪与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帮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得出最终的答案,同时让学生明白惩治犯罪的最终目的是预防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生动的模拟法庭教学模式既能够激发大学生接受法治观教育的积极性,也能够使其在法治观教育中获得参与感,更关键的是能够使大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形成自主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根據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新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以案说法”教学。比如在艺术学相关专业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就可以采用播放教育短片或者利用“裁判文书网”中的真实判例,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法》教学,讲述知识产权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帮助该相关专业学生树立尊重他人著作权与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意识。同时,教育者还可以通过这些真实的判例来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思维模式。

(三)开展法治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强化巩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展法治实践教育是促进法治观教育由内化向外化转化的最有效途径。列宁曾说:“人类长期的通过实践验证自己认识的过程,被抽象概括为逻辑证明的形式,人们又运用这一逻辑格式去从事实践检验。”[11]法治实践教育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坚定法治信仰,更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严谨的法治逻辑思维。因此,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机制建设,是进一步实现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效果最大化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加强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社会联系合作,组织大学生参与形式丰富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立足于实践,着力推动高校与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单位的深度实践教育合作,建立健全多角度、多层次的法治实践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法律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让其在实际生活中增强自身的法律素养。如组织大学生参与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案件的庭审过程,通过参与观看真实的庭审,让大学生体会法律的庄严与神圣,在真实的案件中学会法律的适用,培养其用法律来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另一方面,组织部分法治观念较为成熟的学生组成法治宣讲小组,深入中小学和社区基层进行基本的法治宣讲活动,并为参与宣讲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激发更多学生通过加强自身的法治观学习参与法治宣讲活动的积极性,切实践行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的目标要求。例如,组织大学生法治宣讲团深入中小学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论宣讲,使中小学生形成守法的意识与行为习惯,让他们感悟人生的规律,周围的规律,初步掌握个人成长,参加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法律基本常识。同时,让大学生通过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这一身份的转变来实现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目的,不断提升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基础性环节,需要依靠完善和改进大学生法治观教育这一有力抓手来提供不竭动力。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和实现依法治国总体目标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我国现存的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短板需要补齐,这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教育者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使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得到有效提升,就必须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新时代的法治中国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N]. 人民日报,2021-01-11(01).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2-12-05(02).

[4] 申素平,郝盼盼.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教育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19,632(Z3):61-63.

[5] 文正邦. 论法治文明[J]. 现代法学,1998(02):12-21.

[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7] 石雁. 法治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J]. 思想教育研究,2013,219(02):86-89.

[8]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N]. 人民日报,202 1-06-16(01).

[9]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编写组.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10]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奋斗,2020(17):4-16.

[11] 列宁. 列宁全集:第3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33.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