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珺 尹付
摘 要:“常州三杰”精神不仅包含崇高的革命精神,还具有时代价值。三杰学贯中西的文化修养和与众不同的革命阅历赋予其丰富的时代意义,和与高校外语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充分体现了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对推进新时代背景下外语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具有双重价值。
关键词:“常州三杰”;外语专业;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076-04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外语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显得尤其重要。要防范价值观渗透和意识形态的外来语言和文化,促进我国对外交流合作,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崇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文化信念,才能成为高质量的外语人才。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特别强调了课程思政的专业性[1]。因此,深度挖掘贴合外语专业素质培养目标的思政元素对推进外语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十分必要。
“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和恽代英是常州红色文化最鲜亮的代表符号。三杰精神不仅体现了革命精神的核心精髓,三杰学贯中西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涉外经历还赋予其与外语专业育人目标息息相关的思政元素,对开展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独特价值。
一、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简称《国标》),对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类各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2]。对比《纲要》对文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基本内容的描述和《国标》对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定位,可以发现两者对立德树人的要求高度契合。《纲要》中引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标》中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提供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观引领;而《国标》中确立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则是针对外语专业人才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特殊架构,为《纲要》要求结合专业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具体的实施方向和路线,以实现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外语专业课程教学。结合《纲要》和《国标》中共通的育人主旨,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的素养:政治素养、文学素养、国际素养和职业素养。
(一)政治素养
《国标》在对外语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中指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纲要》指出文学类专业课程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外语专业学生应具有的政治素养的核心内容,这充分映射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代精神。
(二)文化素养
鉴于外语教育特殊的涉外性,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文化素养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世界优秀文化素养两方面。
《国标》在“素质要求”中提到的“中国情怀”在《纲要》中具体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即文学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国标》在“知识要求”中强调的“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是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中有关提高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首要任务。有了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思想精华的理解,体会其无可比拟的时代价值;有了传统文化意识的引导,学生才会积极利用专业知识,自觉传承中华文脉。
世界优秀文化同样是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基本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可以使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多彩,更富内涵;同时也是世界人民增进了解,发展友谊的桥梁。《纲要》指出,文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国标》中的“能力要求”中具体表述为“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客观、科学、理性地辨别和接受世界优秀文化。因此,世界优秀文化素养在课程思政中的内涵价值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和兼容并蓄的文化自信。
(三)国际素养
《国标》在“素质要求”中提到的“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阐释了国际素养的基本内容,《纲要》中将这一素养表述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当今世界,各国相依相存,已然形成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大格局。外语人才肩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任务,要推动构建以互惠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因此,国际素养在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内涵中极具时代价值。
(四)职业素养
《国标》在“培養目标”中对外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要求描述为“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纲要》中强调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包括教育并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为外语专业学生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方面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二、三杰精神在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内涵所包含的四个素养体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间的统一关系:政治素养是价值塑造的基础,引领着其他三个素养的价值观导向;文化素养和国际素养是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最终服务于职业素养的养成。三杰精神融入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培育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
袁崇安基于近年来有关三杰精神的11篇论文,运用语用学原理对其中概括三杰精神的73个关键词进行梳理,提炼出常州三杰的群体精神,即“求知求真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斗争牺牲精神和尚德仁爱精神”[3]。三杰精神体现了早期共产党领导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而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三杰精神在新时代的映射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可以视为常州三杰“求知求真”和“开拓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生动描述了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活,这也是常州三杰在百折不挠的斗争牺牲中不断实践的核心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其中,“敬业”是对新时代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三杰的“敬业”则体现在他们对待革命事业的矢志不渝,这都源自三杰待人热忱的尚德仁爱精神,即对家国之忠诚,对人民之赤诚,而“爱国、诚信、友善”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三杰精神在新时代个人行为规范层面上的凝练。显然,三杰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通,作为外语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顾常州三杰波澜壮阔的革命人生,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时代意义,在提高学生政治素养的同时,引领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培育基于良好政治素养的职业素养。
(二)提升综合文化素养
常州地处江南吴地,人文荟萃。“常州三杰”沐浴着家乡的水土与人文,他们的成长深受常州地域传统文化的熏陶。
1. 崇文尚学
常州自古学风炽盛,家庭重教。早在唐肃宗年间,常州就创建了州学,后有府学、县学,私塾数量更是可观。无论书香门第、仕宦之家,还是普通百姓都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瞿、张、恽三家都曾是常州的名门望族,秉承了这种家教家风,即使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他们依旧不畏困难,专心求学,勤勉笃行。瞿秋白小时候体弱多病,后又因学费问题,学业断断续续,但各门功课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张太雷中学时因为替同学鸣不平而被退学,但他凭着刻苦求学的意志,顺利考上北洋大学;恽代英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但他始终怀揣对知识的渴望,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顺利考上了武昌中华大学,毕业后因学业出众,留校任教。可见,三杰的求学经历都充满了艰辛,但他们在“崇文尚学”这一传统文化观的熏陶下,坚持钻研知识,博览群书,为他们接受并践行马克思主义打下了坚实基础。
2. 经世致用
“经世”意为“经国济世”,强调胸怀理想,胸怀天下,志存高远;“致用”寓意“学用结合”,强调所学要与实际相联系,脚踏实地并关注实效。以庄存与和刘逢禄为创始者的常州学派以研治经今文学,尤其是《春秋》公羊学闻名于世,倡导“经世致用”为其学术精神的内在理路[4],以探求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和关心时政的强烈意识。三杰在这样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成才,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致力于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并升华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担负起关心时政、针砭时弊、救国救民于危难的使命。国家、家庭、个人同声相应,密不可分的联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在中国人心里,有“国”才有“家”,有“大国”才有“大家”。天下为公、家国同构的家国情怀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3. 革故鼎新
常州学派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清代具有广泛学术影响的学术流派,离不开学派各成员审时度势,不断寻求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精神。在乾嘉汉学逐渐显露弊端时,常州学派革故鼎新,将衰落约二千年的今文经学一度重新翻腾,其所倡导的经世致用学说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引领了当时的学术潮流[4]。在文学上,常州阳湖学派作文取法于经典,又参鉴诸子百家,梁启超评之为“一种新精神”;常州词派张惠言的词独具一格,力挽作词回避现实、萎靡颓唐、缺乏生气的流弊[5]。植根于这样的文化土壤,“常州三杰”秉承了革故鼎新的本色,他们在第一时间被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唤醒,从书生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誓做“击碎旧世界的惊雷”,下定决心“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4. 博采众长
清朝著名经学家阮元曾这样描述庄存与的经学特点:以六经为宗,汉宋兼采,不守门户,贯穿群经,博采群籍,超越汉宋,不分今古[4],这种博大宽广、融会贯通的治学观念和治学风格为常州的诸多学者所传承和发展。体现在三杰身上,即是他们对西方文化的开放包容和批判接受,使他们成为我国探索、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在当时国际交流并不频繁的年代,三杰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掌握了俄、英、法等多门外语,并都在翻译上颇有造诣。瞿秋白是我国系统地译介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苏俄文学作品的第一人,鲁迅先生如此评价瞿秋白的译文:“信而且达,并世无两”“足以益人、足以传世”[6]。恽代英翻译的考茨基著的《阶级争斗》是我国最早专门介绍阶级斗争理论的指导性著作,至今仍是唯物史观的经典中译本。张太雷在北洋大学学习期间,就曾担任大型综合类英文日报——《华北明星报》的翻译和编辑工作,后来受中共中央派遣,承担了多次为共产国际代表翻译的任务。与西方先进文化的碰撞极大地开拓了三杰的视野和格局,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走出去的信心和决心。三杰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寻找救国自强之路,诠释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三)涵育国际素养
三杰在投身革命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世界的未来归于共存互助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依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携手共进。“没有世界无产阶级援助,中国的解放无论如何不能达到”[7]“我当联合世界革命势力,共同打倒帝国主义”[8];同时,“中国的无产阶级和中国的其他各种革命力量,也会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给世界以巨大的援助”[9]。可见,三杰已然深刻认识到国际无产阶级社会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才能实现全世界无产者共同期盼的愿景。瞿秋白将《国际歌》中的“International”一词直接音译成“英特纳雄奈尔”,以解决中文仅仅“国际”两字与原曲谱不合拍和不押韵的问题,只为中国人民唱《国际歌》的时候,可以和各国的音长和节拍保持一致,从而和世界无产者同声相应,情感交融。张太雷写过多篇国际评论文章,支持各国人民重修友好关系,热情表达我党、我国人民对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和对他们反帝斗争的赞颂和声援。恽代英于1921年7月在湖北黄冈创立了具有共产主义小组性质的革命团体——共存社,以追求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为社团宗旨。常州三杰用言论和行动展现了他们伟大的国际主义胸襟和气魄,他们在积极探索和追求本民族美好未来的同时也表现出对世界人民的关怀。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已经开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秉持和合理念、汇聚国际力量,寻求全世界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
三、结语
能胜任新形势下国际文化交流的外语人才既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又要有高超的专业水平。三杰精神作为常州红色文化的宝贵财富,不仅包含崇高的革命精神,三杰学贯中西的文化修养和与众不同的涉外经历更赋予其丰富的时代意义和与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要求、目标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这与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基本内涵所包含的素养要求贯通一致。因此,将三杰精神融入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各个环节和模块,润物无声地展开文化熏陶,对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外语专业素养同步提高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課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 (2020-05-28). 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8/s70 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袁崇安. 党的百年精神谱系中的“常州三杰”精神再提炼及语用分析[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3):1-13.
[4] 刘静. 清代常州学派对《诗经》学发展的影响与贡献[J]. 河北学刊,2016,36(04):222-226.
[5] 汤仁泽. 常州人文初探[J]. 史林,2000(02):40-45.
[6] 瞿秋白. 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一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
[7] 瞿秋白.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26.
[8] 恽代英. 恽代英文集(下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03.
[9] 张太雷. 张太雷文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9.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