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辉 唐伟志
摘 要: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不仅局限于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专业课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过程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技能工匠型人才的关键举措。从深入挖掘课本内容、将社会热点融入课程教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理念融入课程实践教学、以工匠人才标准为导向等方面强化课程思政在大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载体、打造课程思政资源库等措施保障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中能更好体现。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程;三全育人;工匠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060-04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基于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高校专业教学工作必须要思考的根本问题。实践证明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这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举措。因此,本研究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探索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现路径。
一、课程思政在大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形式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政治知识体系的教育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而言,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强调在课程教学中要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内在价值与引领作用。同时,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放在首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
基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努力拼搏,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局限在专业知识的培养上,忽视了学生的政治职业素养,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1]。
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将思政课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是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时代,培养更多技术工匠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上,而是更多地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而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则可以满足新时代社会人才需求。其次,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是丰富管理类课程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举措。相对而言,管理类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尤其是其中涉及诸多理论概念需要学生掌握。而将课程思政融入管理类课教学中则可以通过挖掘管理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最后,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构建“双一流”高校的内在要求。基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国家着力构建“双一流”高校。管理类课程是培养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要举措,但是根据以往研究显示,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提升教学质量迫在眉睫。课程思政为打造“金课”提供了方向,有效推动了“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步伐。
二、课程思政在大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选择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内容,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效衔接,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本研究基于多年教学经验,对照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特点,课程思政在管理类课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深入挖掘课本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专业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中的关键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在管理类课程设计环节,教师需要对照课本内容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其中,以此达到育人目的。以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行政管理学”第二章“社会调查的历史演进”为例,在课程教学中与思政元素的融入设计见表1所示[2]。
(二)将社会热点融入课程教学,增强专业课程教学实效性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必须要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主动了解社会时事热点,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社会热点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引入社会热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研究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剖析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
管理类专业是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以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为例,行政管理主要是培养国家行政管理人员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与社会政策紧密相连。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入社会热点,增强课程的实效性:一是结合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及时引入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行政管理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可以将当前反腐败案例引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自觉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以便在今后的行政机关工作中时时刻刻绷紧廉洁自律的意识之弦。二是要深入挖掘社会热点事件开展警示教育。教师在引入社会热点事件时必须要结合学生特点,对照学生个人情况有效开展热点分析,通过深入探讨社会热点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把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理念融入课程实践教学,拓展育人广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建设工作,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新时代,作为大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三观”,积极投入社会公益活动。行政管理课程是一门治国理政的学科知识,尤其是行政管理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亲政爱民、以德为政的管理思想。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贵君轻”思想彰显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博大精深。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在行政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教学中:一是在实践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入传统文化,让学生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在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鼓勵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图书馆、社区了解中国老一辈革命家的治国理念,学习他们勤政爱民的思想,以此提升内在价值。二是大学生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照传统文化内涵践行个人行为,提升自我价值。
(四)以工匠人才标准为导向,重塑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基于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需要重塑课程教学目标,将培养工匠人才作为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传统的课程教学考核主要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德育能力。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要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考核中:一是要创新课程教学评价主体,构建全方面教学评价体系。长期以来,高校教学评价主要是以认可教师为主,这样容易导致教学评价陷入主观层面。高校应不断创新教学评价主体,将专业课程任教教师、辅导员、校企合作方以及行业协会等纳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重点分析“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是否到位、“課程思政”是否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二是要创新教学评价考核的指标,重点对学生的软文化层面进行考核。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学评价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三观”,评价学生是否具有与行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否能够正确认识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否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等。
三、课程思政在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保障措施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育德意识
课程思政在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关键是要找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此,高校要加强教师培养力度,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一是高校要加强师风建设,强化教师思政意识[3]。作为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以坚定的政治意识从事课程思政教学。面对外界的诱惑,部分教师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做出违背师德师风的行为。为此,高校必须从师风师德建设入手,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例如,高校要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师德师风采取一票否决制。二是要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工作。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思政知识。根据调查,高校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虽然接受过思政教育,但是其一般是以公共课为主,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弱化了思政知识。因此,基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丰富性、发展性,高校要不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工作,以此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4]。
(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载体,丰富实践教学手段
基于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构建多元化的专业课程教学载体:一是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思政资源库。传统的教学形式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方面存在难度[5]。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等载体搭建二者融合的平台。例如,在“行政监督”知识点教学中,虽然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了“坚持社会主义平等、公正”的思政元素,但是学生学习的时候仍会感到吃力,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影视资料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二是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推进产教融合[6]。任何专业课程理论学习都必须要转化为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能力。高校要依托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搭建丰富的教学平台,调动学生学习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例如,高校要利用校外实践基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检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构建课程思政资源库,打造校本教材
一方面,高校要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构建优质的课程思政资源库。高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因此高校要依托大数据构建精品课程资源,以此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高校要针对本校师生的特点,与企业合作打造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高校要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教育教材,打造能够吸引学生的“红色教材”。例如,高校可以构建与管理类专业相符合的“红色教育资源”教材,让学生在了解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政文化素养。
(四)创新开展课程思政一体化研究
将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研究延伸至管理类专业课程领域,把学校层面的思政教育和社会层面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政教育结合起来,聚焦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开展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深化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目标,以此促进和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
四、结语
综上,基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培养更多技能工匠型人才离不开课程思政的支持。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是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把握政治导向,真正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进而达到培养更多工匠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美萍.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与探索[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7):101-104.
[2] 齐海丽. 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限度及优化路径研究——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4(02):42-46.
[3] 谢子传. 高校专业类课程思政建设论略——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21,35(01):1-9.
[4] 牛正光. 课程思政理念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析——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J].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02):61-63.
[5] 王静,吴春霞,范鲲. 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融合路径探索——以《国际政治学》为例[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3):128-132.
[6] 刘润喆,徐双军,王徽. 后疫情下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以“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为例[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1,25(06):114-118.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