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百发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是义务教育课程的实践导向,强调义务教育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大单元教学是连接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的桥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大单元教学可以推动育人方式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切实地让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施。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着力实施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是相较于传统的课时教学而言的,是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将学科教学内容整合起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大观念、大情境、大任务、大问题的设计,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大单元教学由三阶段构成,即备课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和教学反思阶段。其中,备课阶段是大单元教学的起点。教师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应当将大单元备课作为入手点,做到胸有成竹。
与课时教学相比,大单元教学备课具有复杂性,需要耗费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对于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来说,大单元教学较为陌生,难以靠个人力量实现有效备课。《课程方案》倡导集体备课。因此,教师应当将传统的单人、单向、单一的备课模式转变为多人、双向、共进的备课模式。大单元备课模式包括研、展、评这三个环节。
“研”是指在备课时,教师合作研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简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划定教学课时。展是指备课组利用团队形式进行说课,即说教学目标、说学生学情、说教学内容、说教学课时、说教学流程、说教学评价、说作业设计。“评”是指在集体备课后进行交流反思、深度研修。
大观念是大单元教学的统领,是一门课程中可以迁移应用的核心概念,表征为课程本质[1]。大观念不是教材中现成的知识和事实,而是将杂乱无章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其变得“有用”,尤其便于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在进行物理大单元教学备课时,教师要先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提炼大观念。
例如,“浮力”是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物理必考内容。《课程标准》将“浮力”归在“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框架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物理实验认识浮力。在“浮力”之前,教材中编排了“力与运动”“压强”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认知了“力”,掌握了“受力分析”方法。在学习“浮力”时,学生要迁移已有认知,进一步地强化力学学习的关键技能,尤其要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掌握“控制变量法”。
大问题是一种具有多种思维角度的问题,或是一种开放性的问题[2]。一般情况下,大问题在大单元教学中起着统领作用,可以串联不同的知识点,促使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体系,感知大观念。同时,在不断解决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迁移已有认知,灵活运用知识、技能、方法等解决问题,顺其自然地掌握知识、技能、方法,发展核心素养。对此,教师应当站在整体角度设计大问题。
例如,感知物理大观念的过程是一个“是何”“为何”“如何”的过程。教师可以沿着此过程,设计“浮力”大单元的大问题:“浮力是什么?”“怎样测量浮力?”“如何判断浮力?”“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浮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逻辑的探究。
大情境是指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大单元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迁移应用课堂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3]。在进行大单元教学备课时,教师应当剖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历,创设大情境。
在体验现实生活和小学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浮力建构了零碎的认知,如知道了物体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受到了浮力的作用。但是在专门学习浮力知识前,大部分学生存在一些错误认知,如认为只有上浮的物体才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会下沉,轻的物体会上浮等。围绕“浮力”大单元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教师可以创设如下大情境(见表1):
表1
大任务是指在真实情境下,将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分解为不同的任务,驱动学生经历知识探究过程,实现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养发展。在创设大情境后,教师要以现实生活为落脚点,联系重难点内容,确定不同的大任务。
“浮力的认识”的重点内容是浮力的产生原因。在探究此内容时,学生要在大情境下操作实验,借助直观的实验现象建构一定的认知。“浮力的计算”的重点内容是浮力的四种计算方法。在探究此内容时,学生需要观看演示实验,透过直观的实验现象总结出不同的方法。“物体的沉浮条件”的重点内容是从力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沉浮情况。在学习时,学生需要先观察生活现象,再进行理论分析。基于此,教师可以确定大任务(见表2)。
表2
一份优秀的教学案例是大单元教学备课的成果,是教师实践物理大单元教学的根据。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设想为基础,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学习阶段、三“化”过程、四大抓手。一个中心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物理单元学习过程;两个学习阶段是指与教材内容对话的阶段和与现实生活对话的过程;三“化”过程是指从知识建构化到知识功能化到知识素养化的过程;四大抓手是指站在教学整体角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过程化、教后反思。
同时,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备课组的部分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与主讲教师互动,从不同角度发现、提出教学问题。之后,全体教师展开激烈的讨论,分析教学问题成因,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主讲教师完善教学设想,编写教学案例。
总而言之,大单元教学是推动“立德树人”落地的“工具”。备课是实践大单元教学的前提。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不仅要重视大单元教学,更要重视大单元教学备课。在进行大单元教学备课时,教师要在革新备课模式的基础上,以大单元教学的细节内容为重点,精心准备,建立清晰的教学设想,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实践,与备课组其他教师互动,发现、分析、解决教学设想问题,建立一份优秀的教学案例,获取课堂教学依据,推动大单元教学实施,夯实“立德树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