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视角下人物形象体悟的策略例谈

2023-10-28 08:54:20陈颖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9期
关键词:李大钊人物形象革命

陈颖

2022年版课标将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定位于立德树人,旨在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而语文素养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列为三大核心板块。因此,教材在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下,编选了众多经典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借助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为落实文化自信提供了支撑。教学这类课文,除了梳理情节,更需要关注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整体效果,引领学生在把握正面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提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能力,将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落到实处。

一、从散到合,在统整思维下解构人物形象

入选教材的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是由表达细节构建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着力渲染的正面人物,是作者在表达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路径和维度所形成的。对于人物形象的感知,既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其形象轮廓,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整体,更需要借助分解性思维,依循作者创作的基本顺序,尝试运用不同的路径形成不同的体会,继而在聚合回归、整体统整的过程中,构建鲜活而立体的形象特征。

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是教材中篇幅最长的文章。前后分为六个核心部分,对雨来与鬼子斗智斗勇的过程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描写。由于课文的篇幅较长,如果逐段逐句,甚至逐词逐字地展开,教学时间不够,教学效果也不好。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分解性思维,以不同的维度统领相匹配的语言资源,形成聚合化、立体化的成果。抓住人物言行的细节,对人物的刻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妨遵循小说的文体特点,引领学生圈画描写小英雄雨来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紧扣人物语言,探寻言外之意;紧扣其动作,揣摩其内心活动;利用鲜活的神态,感受小英雄雨来的智慧和勇敢,让雨来的小英雄特点深刻地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之中。

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抓住了课文写作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对正面人物的形象形成了深入的感知。

二、以反衬正,在烘托思维中印证人物形象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具有鲜明的价值判断,在刻画正面人物形象的同时,往往用反面人物来映衬,这对于渗透和传承革命文化具有重要的烘托作用。教师不妨借助侧面思维的方式,引领学生从反面人物入手,借助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卑劣、丑陋,感受正面人物形象的真诚、善良与美好。

五年级下册《清贫》一文主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方志敏被捕之后,两位国民党士兵搜查方志敏的身体,试图从中捞取好处的事例,展现了方志敏两袖清风、一心为公的高贵品质。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着力展现方志敏崇高精神的同时,将众多的语言文字聚焦在对两位国民党士兵的刻画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描写国民党士兵的语句,你看出了怎样的士兵?你又能够看出方志敏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了两位士兵贪婪、凶残与虚伪的嘴脸。当学生再次走进描写方志敏语言细节的文字时,正面人物的正义、清贫、坚定则浮现在学生的头脑中。

三、由此及彼,在融通思维下印证人物形象

所谓融通思维,就是基于课文表达的整体内容、价值取向,突破原本问题的限制,将思维从惯常状态转移到其他维度、其他着力点上,获取全新的体悟和思考。将融通思维介入到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人物形象体悟上来,就是要从根本上突破束缚。因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切换感知和体悟人物的方式,从言行的细节、精神的面貌、背后传递出的价值取向以及课文中其他人物身上积极探寻能够支撑、凸显正面人物形象的信息,在丰富解读视角的同时,让人物形象更加多元,让人物特征更加丰满。

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领袖李大钊逝世十六周年之际,其侄女周星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重点记叙了李大钊被捕和被执行死刑前后的经过。教学这篇课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直接语言外,还可以让学生将感知人物形象的视角从李大钊转移到其他人物身上。比如这篇课文中除了描写李大钊之外,还描写了两个次要人物,都为学生感知李大钊的人物形象提供了鲜明的支撑。首先,是工友阎振三,虽然出场时间不长,描写他的语句也并不算多,但他被捕之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却始终都没有出卖同志,更没有泄露任何的机密信息。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关注点集中在描写阎振三的语句上,从“工友”这一平凡的身份中,组织学生进行推理和猜测,从阎振三坚贞不屈中印证和感知李大钊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以及深受爱戴的人格魅力。其次,则是李大钊的妻子,从着墨不多的文字中感受李大钊与妻子相濡以沫、彼此照应,共同走过革命道路的场景和画面。在妻子的映照下,李大钊作为共产党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就得到了全面展现。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将所有的感知体悟全部集中在某一个人的维度上,而是综合性地把握和处理课文中正面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彼此联系,在印证、衬托和融通的思维状态下,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感知路径。

四、由单到类,在扩展思维中延展人物形象

课文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价值,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所展现的人物形象,也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教学这类课文,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所教学的单篇课文,而要运用扩展性思维,从广阔的资源中探寻并延伸与课文中人物相类似的形象群体,拓展人物形象的观察视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军神》这篇课文主要借助沃克医生的视角,描写了眼部受伤的刘伯承,为了保持头脑的清醒,拒绝使用麻醉剂的故事,展现了刘伯承的超人意志力。学生紧扣细节以及沃克医生的情感变化,能够把握刘伯承所展现出的人物形象。教师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像军神刘伯承这样的英雄,你还了解哪些?”在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中,一位位红色革命英雄浮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师运用横向拓展的方式,将学生关注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从某一个具体的单人向一个群体推进。这样既彰显了2022年版课标所倡导的立德树人的理念,同时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基于整合的教学思维,紧扣教材中课文及其人物所承担的代表性价值,实现了课堂内外的有效链接,在关联、延展的过程中学生对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形成了更为丰富而广阔的解读体验。

五、从外到内,在归纳思维下升华人物形象

作为逻辑学的重要概念,所谓归纳就是要从众多的典型个体中,基于聚合的整体性思维下,提炼并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共通式的结论。在传统教学理念下,革命類课文中的正面人物呈现出统一化、模式化、类型化的弊端,看似提炼了相应的四字词语作为概念来形容和定位人物,但事实上却空有其表,而无其实。这就要求教师要在积极认知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开掘人物精神的独特内涵,彰显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教学《军神》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尝试借助沃克医生的视角,关注刘伯承前后的言行细节和变化,从人物所展现出来的外显特征,初步感受其坚强的意志力。教师就设置了这样的研究讨论话题: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像刘伯承这样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有“最硬骨头”邓中夏、因为“吃树皮”而被誉为“钢铁战士”的杨靖宇、用胸膛挡住敌人机枪口的黄继光、为了不让部队暴露而忍受烈火焚烧的邱少云……这些人都与“军神”刘伯承一样,有着常人没有的超强意志力。他们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支撑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最终将这些人物背后所蕴藏的品质提炼出来:炽热真诚的爱国情怀、钢铁般的不屈意志以及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借助一系列与课文人物相关的类群形象,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进行提炼和对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归纳下,积极探寻文字背后的价值意蕴和形象归旨,真正将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育人导向落到实处。

正面人物形象作为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对学生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不仅仅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语言品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还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李大钊人物形象革命
李大钊《青春》
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 05:51:36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文史春秋(2022年3期)2022-06-15 01:48:48
李大钊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32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38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文史春秋(2019年11期)2020-01-15 00:44:30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8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