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晶
微习作是针对某一个点,随时随地展开的小型习作活动。微习作着重于片段练笔,不追求篇章结构的完整性,意在化零为整,积跬步以至千里。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文质兼美,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微习作的重要抓手。在微習作中,教师结合课文特点,选取有价值的训练点,为学生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可以极大降低学生的微习作难度,提升学生的微习作质量。
一、搭建问题支架,让学生有话可写
谈起作文,学生无不面露难色。一是学生对生活缺乏感触,无话可写,二是学生语言积累匮乏,写不出来。在微习作中,教师针对课文特点,挖掘出有效的训练点,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搭建起阅读通往习作的桥梁,帮助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习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可写。
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小练笔中对学生的写作要求是:“从下面的图中选择一幅,写几句话。”仅仅靠教材中的习作要求,学生还是会有一种无话可写的感觉。为了便于学生进行微习作,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以下的问题支架:“下面四幅图中画的是哪里的景象?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哪些特点?你能够运用本单元学过的‘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方法写一段话吗?”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目光聚焦在对四幅图的观察过程中,围绕自己最感兴趣的图画认真仔细观察。这就为学生写好一段话奠定了基础。最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来进行写话。这样抓住了微习作训练的重点,学生就会真正有话可写。
有话可写对学生习作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课后练笔中只是对让学生写什么提出了初步的要求,而对于如何写则没有做要求。教师针对课后小练笔要求为学生搭建问题支架,使学生对具体要写些什么更加心中有数,丰富了学生写的过程,让学生的表达更为具体。
二、搭建基调支架,让学生有感而写
在习作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淡如白开水的现象,这主要是学生的习作缺乏真情实感导致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文本教材为基础,为学生搭建适切的情感基调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在有感而发中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课后小练笔中对学生的写作要求是:“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依据课文内容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悲伤的情感支架,微习作的开头可以设计为“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海力布的猎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练笔的思路,为学生奠定一种永远怀念海力布的情感基调,然后再让学生把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简要介绍一下,鼓励学生适当加入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这样引领学生进行微习作,可以使学生写出来的内容更加感人。
文章只有充满真情实感才能打动别人。学生在进行微习作的时候,教师基于课文内容特点为学生营造适切的情感基调,把学生带入到一种与文本相契合的环境气氛之中,让学生真正有感而发。
三、搭建例文支架,让学生由仿到写
习作,写成什么样才算好呢?学生并不清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结合文本特点,挖掘适切的训练点,为学生搭建例文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文本在典型结构、修辞运用等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构建出语言范式,让学生的表达具象化,拓宽学生写作思路,提升学生仿写能力。
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主要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美丽壮观景象。课文的第4自然段主要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钱塘江大潮潮水的样子和声音的特点描写得特别形象生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描写出某种事物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任选一种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云雾或者日出等进行仿写,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微习作训练,教师可以以“雷雨”为例,仿照课文的样子,为学生搭建这样的仿写支架:“下雨了,雨 , 像 ,沙沙沙 ,好像 。渐渐地,雨越下越大,犹如 ,哗哗哗 ,真像 。后来,雨慢慢小了 ,就像 ,淅淅沥沥地,真像 。”有了这样的例文支架作为基础,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更加精彩。
在微习作中,例文支架是运用最多的一种支架,它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由仿到创的过渡,真正降低学生的写话难度,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规律,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打通由读到写的桥梁,逐渐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四、搭建导图支架,让学生写有路径
导图支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特点为学生搭建导图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事物的特征与关系,丰富学生对微习作路径方法的认知,完善学生写的过程,让学生写出来的内容更加精彩。
以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为例,课后小练笔中的要求是:“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为了便于学生真正把自己读书的理由写清楚、写充分,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导图支架(见图1):
有了导图支架作为基础,学生明白了自己的写话内容不能是空洞的,而是要能够以具体的相关事件作为支撑的,这样学生的读书理由才会更加充分,真正感受到为什么而读书的坚强决心。在导图支架的搭建下,有学生说自己参观科技馆以后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学生把自己成绩不好被别人看不起,立志超过别人等方面的起因、经过介绍了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进行微习作时路径更加清楚,写出来的内容也更有说服力,提升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微习作训练中,学生经常会对表达的逻辑结构等方面感到困难,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搭建导图支架,使学生对自己的表达思路认知更加清晰。
五、搭建技巧支架,让学生写有提升
学生知道了“写什么”和“怎么写”以后,还要考虑“怎样才能写好”。为此,教师可依据课文特点,为学生搭建技巧支架,教给学生写好文章的基本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来的内容更具有文采。
如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课后练习三指出:“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这道练习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让学生进行练笔的要求,但主要是围绕着写作技巧来引领学生感受体会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感受作者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帮助学生习得点面结合描写的写作技巧。然后,教师让学生以运动会为话题,回想学校开运动会时整体与部分的场景,然后再让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段话,深化学生对点面结合描写手法这一写作技巧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技巧包括方方面面,如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中的第3自然段,作者把自己对时间的流逝的感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作者能够把文章写得这么感人呢?教师带领学生仔细研读就会发现,作者在描写时主要采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把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触尽情地表达了出来,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深化了文章主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对时间的感触写下来,帮助学生内化习作技巧,提升习作水平。
教材中许多优美的文章之所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作者独特的表达技巧是分不开的。教师依据课文特点为学生搭建必要的技巧支架,可以让学生写出来的内容由平淡走向精彩,切实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微习作因其具有“短、快、新”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阅读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搭建适切的微习作支架,让学生进行微习作,以逐步消除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让学生真正走上快乐作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