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竞妍
现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银发浪潮”正在席卷而来。根据2021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5%,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
由于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很多人深受各种慢性病、老年病的折磨。统计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约有半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而带病生存时间长,促使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作为目前药品市场最大的消费人群,老年群体的药物消耗量已达总量的30%-40%。药品种类多、需求大,大多数的老年人面对纷繁复杂的药品名称无从下手,往往有乱投医、乱吃药的现象,致使老年人药物中毒事件频发。那么,老年人常见的不合理用药行为主要有哪些呢?
无师自通,自己点名用药
老年人患慢性病者居多,有些老年人憑着自己“久病成医”的经验,每当慢性病复发时,直接去药店买药来吃,即使到医院看病也是不顾自身所患疾病的具体情况,向医生点名用药,否则还会责备医生开的药“不管用”。其实老年人这样随意用药容易造成嗜药成癖,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由此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老年人身体内各器官和组织发生衰老性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同于青壮年。老年人同时患多种慢性疾病,影响许多药品选用、剂量大小、和用药的频率。因此,老年人用药不能仅凭自己的经验和药品包装上的说明书。除此之外,老年人自己去医院买药还容易出现买错药的情况。
药物的名称包括通用名、商品名、别名。因为“一药多名”,有可能出现药名相近的情况,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和头孢地尼等。它们的名称相近,适应证也相同。但有些药物的名称相近,甚至仅一字之差,但作用与疗效却大相径庭,如果误用,可能会出现大问题。
慕名吃药,跟着广告走
保健品披上药品外衣,甚至能“包治百病”……这类虚假宣传并不少见,且形式多种多样。明明不具有治疗价值的药物被虚假包装一番,竟变成了治疗疾病的特效药。不少老年人在听信广告宣传效果后,觉得某一种药物对某种疾病疗效不错,便对此药“情有独钟”,以后患上了症状类似的疾病时都用这种药。但往往这类药物都含有一定量的激素,长期服用对身体有不小的坏处,直到药物的毒副作用出现时才去医院,这时药物对身体的伤害往往已经出现了。
目前仍有很多针对老年群体的虚假营销不断涌现,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隐蔽性很强,这给执法人员及时发现虚假营销违法行为带来困难;二是商家的逐利心理,认为虚假营销会带来更高回报;三是老年人防范意识弱,维权能力较低。
多重用药,追求面面俱到
自古以来,我们都遵循“是药三分毒”的用药原则,但对于一些中老年人来说,一旦涉及到自己,就将这些用药原则抛之脑后了。老年人患病多,开的药也多,重复用药导致药物相互作用,易产生不良反应。
有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25%左右的人在同时服用4—6种药物,由于用药不当带来的问题也比其他年龄的人要多。有的老年人为了使病好得快一些,往往主动要求医生开药时面面俱到,认为用药品种越多效果就越好。比如上呼吸道感染,喜欢中成药和西药一起吃,甚至是不同种类抗生素一起吃。其实用药治病不是简单的“1+1=2”,多种药物搭配不适当,同时应用不但没有增加治疗效果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因药物之间的互相拮抗而降低疗效。有的还会因为违反配伍禁忌而出现副作用,增加药物的毒性,特别是静脉输液用药时更是如此。
导致重复用药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患者有多种疾病,临床症状多,病因复杂。求好心切的患者,常先后在多家医院或不同科室就诊,开出的处方药物相同或相似,而患者又不懂,最后出现了重复用药的情况;二是目前治疗常见病的合成药物不少,治同一种或同一类疾病的合成药中的主要成分大同小异,但是药名不同。患者购药时会同时购买几种药名不同但成分相近的药物,成为重复用药的突出现象。
需求过度,盲目相信保健品
保健品行业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许多老年人在销售人员的甜言蜜语下,花费巨资购买这些并无治疗作用的保健品,长期使用还有可能造成身体代谢功能损伤。究其原因,大多数沉迷于保健品的老人都认为滋补药有益无害,以为凡是滋补药都能强身健体,多吃有益无害。其实这并不符合用药治病原则,反而会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引起新陈代谢失调。如把维生素当做营养类药长期大量服用反而导致各种中毒反应;血压偏高及血黏度高的老年人长期服用人参、鹿茸之类的补品反而会引起血压升高,甚至流鼻血等。因此“药补不如食补”才是滋补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