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荷
有没有发现自从入秋以来,身边很多人出现皮肤干、嗓子干、鼻子干甚至觉得哪哪都干的情况?有人觉得自己可能上火了,或者是咽炎、鼻炎犯了,可吃了很多药却不见好,殊不知,这些情况可能是秋燥惹的祸。
秋燥会损伤肺阴
总听说秋燥这个词,究竟咋回事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辽宁省名中医卢秉久教授说:一年四季,可叫春温夏暑秋燥冬寒。秋燥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寒则天燥地湿,热则天湿地燥,其原因就是寒冷的时候,空气当中的水分会减少,尤其是秋风一起,雨水又少,空气就会变得干燥。冬天,天寒地冻的时候,水分都在地上或结冰。而夏天,热的时候,水分会蒸发,空气当中是湿气,水分会增加,所以叫热则天湿地燥,这是自然界的一个情况。
那么中医把五行引入到人体,说明人体的生理机能与自然界关系的时候,就赋予秋燥一个新的理念。因为中医讲,秋本身五脏当中属肺,在五行当中属金。而金从属性说它是萧肃,我们说秋风萧瑟,本身它是一个既有秋风扫落叶这种寒凉的萧肃气氛,同时也有因为雨水减少,空气干燥这么一个成分。那在人体这种秋燥恰恰就是对应在五行当中属金的肺,会给肺造成一定的伤害和损伤,会引起一些病理变化。这个肺金,它是一个“娇脏”,比较娇气,对湿气过重或者过燥都是不能耐受的。尤其对燥气来说,燥邪会直接损伤肺阴,所以,秋燥第一个是它自然界的燥,第二个秋天这个燥,会损伤肺阴,使肺的这种宣发肃降功能受到影响。
温燥和凉燥不同
那么,秋燥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样?卢秉久说:秋燥分初秋和晚秋两个阶段。初秋的时候一般是三伏,我们说一般秋后还有一伏,在这个时候雨水会开始减少,初秋的燥一般叫温燥。这时是“秋老虎”,白天特别热,但早晚很凉,夜间很凉,加上雨水比较少,这时人会有咽部不适,口舌干燥,咳嗽少痰,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容易发热出汗的情况。
当晚秋也就是寒露之后,不仅早晚会凉,白天的温度也会降低,这时候的燥叫凉燥。凉燥跟温燥相似的地方都是咳嗽少痰,咽部不适,口舌干燥,皮肤也会干燥。但不同的是凉燥基本都是有一些恶寒,无汗,发热情况比较少,可能有鼻塞或者流涕等情况,明显是以寒为主。从舌脉上看,一般凉燥的舌,大多数是舌淡红苔白,而温燥一般舌红苔黄,苔薄黄为主。
正气不足的人更易惹“邪”
哪些人易受秋燥影响呢?卢秉久说:中医讲秋燥是一种病,而这种病都是因为身体虚,对秋天空气干燥,气温变化较大的情况不适应,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影响。比如慢性咽炎的人,一般是肺阴不足或肺气阴两虚。还有的人秋燥也好,春温也好,夏暑也好,都能引起不适。这种容易得病的人,一定是正气不足,正气足邪不可干,正气不足的时候邪才能凑上来,去感染你,伤害你的身体。
正常的人,身体比较健壮的人,秋燥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对一些年老体弱,平时就有阴虚内热的人,或者是阳热盛的人,秋燥表现会更明显一些。这些人应该更加注意生活调理,包括生活习惯的一些调节,比如饮食当中,药食两用的一些药材也可以经常备用。
适当加“湿”可防秋燥
防秋燥,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卢秉久说:其实预防秋燥的办法是很多的,比如生活当中,室内我们可以经常拖拖地,养养花,养养鱼,这些都是很好的使空气湿润的办法,包括洗完衣服在室内晾晒过程当中,也会使空气保持水分湿度够用。另外,也可以在夜间睡眠的时候加用一个加湿器,这些都是不错的方法。
饮食宜滋阴少辣润肺
在饮食方面又需要注意什么呢?卢秉久说:饮食当中尽量少吃一些辛辣的,容易上火的食物,清淡一些比较好。也可以用一些滋阴润肺的,药食两用的药物配合平时的饮食。像麦冬,生地,玄参、沙参这类的药物,它们都是药食两用的,可以在平时做菜煲汤的时候用一些。包括百合也能起到滋阴润肺的作用,对预防秋燥,改善秋燥对肺的影响都是有益的。
适当多吃点梨,比如我们东北绥中白梨,可以把核去掉,皮儿打掉以后,放点川贝粉,放上几片百合,再在蒸锅上蒸,具有滋阴润肺止咳的功效,对秋燥引起的一些咳嗽,咽部不适,咽干,都是有益处的。或者白萝卜汤,它本身就宣肺气,里边儿可以用点儿麦冬,也非常不错。
另外需要提出的是,中医有几个方剂,比如清燥救肺汤或者沙参麦冬汤,他们对肺阴不足,感受燥邪,气虚也都不错。但方剂都需要医生指导下用,不能自己随便用。
肺阴不足秋天避免剧烈运动
卢秉久最后对于秋季运动提出了一些意见,他说:对正常人没有什么,但对本身就咽痛,咳嗽,肺气阴不足的人,在这个節气当中运动还是要适量。第一,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大量出汗,大量出汗可能会损伤人体的津液;第二就是运动最好选择有树荫的地方,做一些比较柔和的运动,这些是比较重要的。另外就是适当补充水分,尤其运动出汗之后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