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姗姗
深度课堂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从不同的角度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课文中的新知进行加工,提出自己的观点。新课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要求教师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强化素养意识,挖掘语文的育人价值,增强语文学习活动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合理布置学习任务,联系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鉴赏、交流、互动、实践的过程中整合经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
一、通过批注解析情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标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四个方面界定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语言运用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整合经验、能力、情感、语感、意识理解知识的过程。在建构深度课堂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牛和鹅》一文的教学为例。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对人物的语言、形象、动作、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文中的“我”在放学回家途中狼狈不堪、慌忙逃窜,原因是被鹅袭击、追赶,被吓得惊慌失措。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遣词造句:“先自己阅读课文,找找描写鹅的句子,画出体现‘我们不怕牛的句子,说说金奎叔是怎么对待鹅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换角度,从动作、神态入手品味字词,给文章作批注,让学生自己比较文章用词的精妙,结合相关词语感受“我”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学生可以从若干角度入手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想法。第一种角度是写下个人情感,借此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如针对《牛与鹅》中的“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这一句,有的学生在旁标注:“如果我有这样的动作,一定是表示我很害怕。”通过带入自身的情感,学生会感受到主人公当时内心的害怕。第二种角度是写下个人感悟,借此领悟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如针对金奎叔说的话,有的学生的批注为“这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人不能像鹅那样仗势欺人,欺负弱小”,从而感受到“主人公一开始很害怕,但是领悟了金奎叔的话后,胆量变大了”。第三种角度是写下自己的困惑,借此揣摩主人公的情感。如针对“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有的学生批注:“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金奎叔的话?因为‘我在人生中还有可能遇到困境让‘我心生恐惧,只要按照金奎叔的话去做,就能忘记恐惧。”由此,学生体会到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也感受到金奎叔对主人公的影响之深。
要想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就要注重对语言文字的识记、储备、整理。教师要把听与读、说与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建构与语言世界的直接联系。《牛和鹅》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共十五个自然段。教师在教学中可按照勾出关键语句、提出疑问、标出重点字词、记录感受、关注描写、评点写法的流程,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结合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开拓思维、进行想象,对文章作出各种假设,参与收获知识的探究过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什么原因改变了作者对鹅和牛的态度?”这一问题,让学生在丰富语言经验的同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在實践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
二、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培养联想创造能力
思维能力涉及辩证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多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想象的过程中生成经验,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中,从而获得思维品质和语文能力的发展。
深度课堂强调自主发现与独立思考,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浸润到语言中进行探索分析,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始于直觉,归于创造。教师要先让学生围绕问题阅读课文,整合加工文本的词、句、义、结构、修辞手法等,再引导学生鉴赏文章语言、分析文学形象,让学生有依据、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对老虎的印象。接着,教师再组织学生围绕“窝囊”一词品味文中描写神态、动作、语言的词句,厘清人物关系,找出关键人物,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深度课堂是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学习,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强制、单方面地灌输知识。
教师可以借助“窝囊”与“老虎”的鲜明对比,引导学生注意这种新奇的提法,确保学生对文本细节、材料、信息等,持有一种质疑、探究、批判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故事,自觉发挥想象力,推测、分析“我”的心理变化,感受语言文字的特点。思维能力培养强调敏捷性、批判性、灵活性、深刻性。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文中的“我”,可以帮助他们感受主人公心情变化、厘清文中人物关系。学生能够在“构想我心中的老虎、对比课文中的老虎、反思个人的行为”这三个环节中进行自我剖析和探究,逐步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如有一名学生有所感悟:“在我想象中,老虎应该是很威武的,但是,课文中的主人公由于自己的性格问题,表演出的老虎没有威慑力。这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我也是比较怯懦的人。但是我又想,主人公的表演最终给大家带来了欢乐,这不也是一件美好的事吗?虽然主人公个人能力有限,但是依然敢于表演,这难道不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吗?”通过分析文章和剖析自我,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师在课堂中要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计有意义的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迁移、运用语文知识,发展综合能力,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再通过进一步的梳理、辨识、分析、比较、归纳、积累、整合描述形象,作出判断,最终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
三、用主题任务引领实践,进行个性化鉴赏
新课标强调,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使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在建构深度课堂时,教师要兼顾学生的语文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设计一个主题任务,让学生在综合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感知、获取、梳理信息,学会掌握、理解、运用语言。审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欣赏、感受、评价、表现、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度思考,品味语言艺术,阐述个性观点,自主建构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自然之美,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其语文要素为“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经过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能熟练感知自然景色、物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作为单元主题任务,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优秀作品的过程中,体验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针对《走月亮》这篇文章,教师要引领学生细细品讀,帮助学生架设起一座想象之桥,让学生调动以往阅读经验,自主品读,在脑海中想象文中的“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的所见所闻,深刻体会果园、村头、大道、小路、小溪、菜地、拱桥、水塘、溪岸的自然之美。《走月亮》是一篇抒情散文,“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在文章中间出现了三次、结尾又出现了一次,这一唱三叹的结构是情到浓时的自然迸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抒情线索,感知文章的情感脉络,分析文中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想,说一说自己的观点。”教师要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结合文字细节,想象文章所描绘的景象,感受景物特点,从而更好地鉴赏美、感悟美、评价美。
四、感悟诗词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包括尊重多元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提升道德修养,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从文化自觉、文化视野、文化自信等多个角度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四个层面的核心素养融会贯通,组织学生在感知诗词情境、朗诵活动中,对诗词内容进行提炼、加工,理解诗词中的不同情感。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吟诵训练。吟诵古诗词是一种欣赏和感受传统文化审美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分析诗词,不断调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掌握吟诵的发声技巧,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教学为例。作者王建用大量的意象描写了心中萧索的中秋之夜,既写了自己望月,又写了天下人望月。教师要围绕传统文化这一核心意蕴,以吟诵为轴线,让学生在平长仄短、入短韵长、两调三声的吟诵练习中体会音韵和情感相结合的妙处,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作者借景抒情,以己之思代天下人写出心中的思念,呈现了一幅沉静、寂寥的中秋之夜图景。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吟诵为主要教学手段,充分展现古诗的画面美和音韵美,让学生在品味声调、韵律、节奏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审美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确保知、情、意、行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探索与想象中感悟诗境,在挖掘意象的过程中推敲作者的本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要兼顾学生兴趣、思维、能力培养,用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质疑、探究,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新课标将三维教学目标分为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四项核心素养,强调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因此,教师在建构深度课堂时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落实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思辨与交流中掌握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拓展知识、提炼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在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