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璐
思辨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也是幼儿早期发展的认知能力之一,对幼儿未来的学习与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以项目活动“探秘泡泡”为例,阐述教师在幼儿教育阶段可采取的培养幼儿思辨能力的六种方法,即提问法、思维导图法、调查表法、分组合作法、总结归纳法和正向反馈法。笔者结合以上六种方法,将项目活动的开展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分析幼儿成长指导策略,以期提高幼儿的思辨能力,为幼儿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思辨能力概述
培养幼儿的思辨能力,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思辨能力是指思考和辨识的能力,即通过分析信息,对事物和问题进行推理、评估,最终形成能够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有学者认为,幼儿的思辨能力能帮助他们未来成为思想更开放、更公正和更民主的社会成员。也有学者提出,幼儿的思辨能力从3岁起就一直在发展,思辨能力是幼儿学习与成长的重要能力。
二、在项目活动中培养幼儿思辨能力的方法
幼儿园项目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通过项目实践来促进幼儿综合发展的教育模式。在项目活动中,幼儿以问题为导向,对某一个项目进行探索,并通过实践、团体讨论、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幼儿需要对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实践、试错、评估、改进,从而解决问题,完成项目。项目活动强调以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为核心,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使幼儿保持持续探究的兴趣,是培养幼儿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所在幼儿园的中班项目活动“探秘泡泡”,源于幼儿在日常洗手时产生的疑问:“为什么用洗手液洗手时搓出的泡泡比用肥皂洗手产生的泡泡多?”由此现象出发,幼儿开始了思考。
(一)提问法
项目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是推进项目进展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观察体验中提出问题。在锻炼幼儿思辨能力时,教师要搭建好平台,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幼儿的思维,帮助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借助问题激发幼儿的思辨需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笔者决定开展“探秘泡泡”项目活动。在活动刚开始时,笔者便抛出开放性的问题:“你们想知道关于泡泡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幼儿积极思考,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如“生活中哪里还会看到泡泡?”“泡泡是什么样子的?”“泡泡摸上去是什么感觉?”“泡泡爆炸后去了哪里?”“泡泡是什么颜色的?”“泡泡水是怎么变出来的?”“是不是洗东西的肥皂、洗衣液、洗面奶都可以做泡泡液?”“泡泡机为什么能吹出泡泡?”“怎样才能吹出很大很大的泡泡?”“哪些东西可以吹出泡泡?”“用心形洞洞的积木吹泡泡,吹出的是心形的泡泡吗?”等。
幼儿的问题涉及很多方面,这是思维碰撞的开始,更是他们进行探索、思考的动力。另外,这些问题是幼儿自己提出的,这说明他们对泡泡有很强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幼儿积极观察世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机,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让幼儿充满好奇心,是发展幼儿思辨能力的首要条件,也是项目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思维导图法
幼儿思辨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思辨方法和思辨策略,这是思辨教育的关键点。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它建立在大脑自然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可以提高人类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思维导图简单明了,是思辨能力训练中一种有效的工具,它能更全面、深入、系统地描述和分析问题。研究表明,思维导图的运用在研究性学习和行动学习中效果显著,而项目课程正是强调幼儿独立探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幼儿的思辨能力。
在“探秘泡泡”活动过程中,笔者在接纳幼儿各种想法、收集幼儿的诸多问题后,开展了一场讨论活动,引导幼儿思考“怎么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呈现这些问题”。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可以设计一张关于泡泡活动的思维导图。于是,幼儿一起对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制作了初步的思维导图(见图1),这是关于“探秘泡泡”活动开展方向的初步脉络图,清晰地展现了项目活动有序开展的步骤。
图1 “探秘泡泡”活动思维导图
(三)调查表法
调查表是项目活动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工具。在调查过程中,幼儿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观点,最后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各种结果,调查表对厘清思路、学会科学验证具有很大的帮助。
当完成“探秘泡泡”思维导图的制作后,幼儿开始思考如何解决里面提到的问题。有的幼儿说“可以上网查资料”,有的幼儿说“可以做成调查表去找一找”,还有的幼儿说“可以做实验来试一试”。最后,幼儿决定先从“泡泡在哪里”开始探索(见图2)。
圖2 “探秘泡泡”初始探索调查表
幼儿带着问题和家长一起上网查资料,回忆以往的经验,总结了很多答案,如爷爷喝的啤酒里面有泡泡;爸爸喝的可乐里面有泡泡;螃蟹会吐泡泡;花瓶摇一摇有泡泡;火锅沸腾时有泡泡;轮船开的时候水面有泡泡;妈妈的洗面奶会有泡泡;等等。各种各样的答案拓宽了幼儿思维的广度。
随着项目活动的推进,在用什么材料制作泡泡液的环节,幼儿出现了争执,他们提到了洗洁精、洗手液、肥皂、牙膏、洗面奶、白糖等材料。笔者趁机引导幼儿:“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哪个做泡泡液最适合呢?这么多材料,怎样能清楚地看到各个实验结果呢?”幼儿想到了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并提出调查表可以清楚地呈现实验结果。于是,幼儿一起商量调查表上需要罗列哪些内容,先进行了猜测,再通过实验去求证,最后将结果填写在调查表上(见图3),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图3 幼儿填写的“探秘泡泡”材料验证调查表
(四)分组合作法
小组合作既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又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讨论过程中,幼儿思维碰撞,能够锻炼自身的思辨能力。
在活动中,幼儿在“泡泡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争论,有的幼儿认为“泡泡是透明的”,有的幼儿认为“泡泡是白色的”,还有的幼儿提出“泡泡是彩色的”。于是,笔者根据幼儿不同的观点将他们分成了三个小组,让他们进行辩论。三个小组的幼儿带来了放大镜、三棱镜等,在太阳底下对泡泡进行了观察,最终发现“泡泡是透明的”。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幼儿从一开始争论不休,到慢慢学会了分工与合作,如“谁负责吹泡泡,谁用放大镜、三棱镜来观察,谁做记录等”。当幼儿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观点,这对幼儿辩证思维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同样,对于“不同形状的洞洞吹出的泡泡是不是都是圆形的?”这一问题,幼儿有不同的观点,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笔者没有肯定或否定幼儿的想法,而是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操作来寻找答案。经过小组活动,幼儿明白了“在碰到问题的时候,要听听别人的想法。有的方法设想的时候很好,但是可能在操作中发现不行”。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幼儿了解了多种思维方式,能够对比、反思他人和自己想法的不同,这有助于拓展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五)总结归纳法
有的幼儿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但缺乏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要鼓励幼儿多提问题、多表达。教师还可以利用项目活动的总结环节,帮助幼儿提高思辨表达能力。在“探秘泡泡”项目最后环节,笔者引导幼儿一起回顾整个过程,请幼儿讲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是怎么做的?碰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想办法解决的?”。一开始,有的幼儿讲得较为简单,经常忘记很多重要环节。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回忆与表述,笔者引导幼儿将项目过程简单地画了出来。幼儿一边看自己的图示,一边讲述,慢慢地学会加上自己的感想,比如:“用泡泡作画的时候要小心点,不能太用力吹,而且动作要快,颜色也不是越多就越好看。做实验的时候要有耐心,要互相配合。”这样的讲述更为完整,也体现了他们对过程的思考。
(六)正向反馈法
在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如何评价幼儿的行为,对培养幼儿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能否独立思考问题,有没有自己的观点,能不能坚持、维护自己的观点,是评判幼儿思辨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教师要有正确的思辨观念,恰当地评价幼儿在项目活动中的表现。
在制作泡泡液的环节中,对于“是不是制作泡泡液的时候洗洁精加得越多,越容易吹出泡泡?”这一问题,幼儿给出了两种答案。绝大多数幼儿认为“在半杯水中洗洁精越多越容易吹出泡泡”,但是也有个别幼儿认为“半杯水中只要加4、5滴洗洁精就可以了”。经过实践验证,个别幼儿的想法是正确的。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要仅仅表扬幼儿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要表扬幼儿在活动前认真实验,能够在大多数人反对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观点。
另外,在项目活动开展过程中,一些能力强的幼儿经常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承担大部分的任务。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这些能力强的幼儿可能会因为“多做多错”,或者想法偏差而出現失败。而部分能力较弱的幼儿在活动中不仅参与度较低,还在出现问题时袖手旁观,在分析失败原因时责怪他人。对此,笔者没有批评那些尽心尽力去尝试却没有成功的幼儿,而是表扬他们有想法,勇于探索、尝试。
结语
在幼儿园项目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运用提问法、思维导图法、调查表法、分组合作法、总结归纳法和正向反馈法等六种科学方法,有助于促进幼儿思辨能力的发展。项目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可以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调动幼儿的热情,促使幼儿勤于思考。另外,在训练幼儿思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保持耐心、开放的心态,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从多角度看问题,以思促辨,以辨明思,可以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思辨能力。
(作者单位:苏州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