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赋能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

2023-10-27 16:35肖柳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9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新媒体

肖柳

[摘要]广西非遗饮食资源丰富,且兼具民族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够促进中国-东盟的文化交流并且助推广西经济发展。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如何让新媒体赋能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新媒体背景下,广西应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国际传播格局,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品牌KOL,拓宽传播渠道,建设人才队伍等方式提升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提升广西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广西形象。

[关键词]广西非遗饮食文化;新媒体;国际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针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做出了重要部署:“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其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优势。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建设完善的国际传播体系,促进国内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概况

“民以食为天”道出了数千年来美食在华夏儿女心中的重要地位。广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从柳江通天岩、白莲洞、来宾麒麟山等早期洞穴遗址发现的动物化石、烧骨、烧火遗迹等可知,广西饮食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广西逐步形成了“以稻食物为基础、原汁原味、多民族融合、喜食酸味”的饮食文化。广西非遗饮食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地理、历史、气候、风情民俗的剪影,是广西文化的重要载体。

广西非遗饮食指被收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与饮食相关的传统技艺或民俗。截至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包含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桂林米粉制作技艺、龟苓膏配制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在内的四项饮食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传统技艺以及瑶族油茶习俗、壮族霜降节食用“迎霜粽”、壮族三月三食用五色糯米饭、京族哈节食用“白糍糕”等多项国家级非遗民俗,其中,壮族霜降节更是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扩展项目于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广西自治区级饮食相关的非遗传统技艺更是多达107项,如天等壮族五彩糍粑制作技艺、龙舟沙糕制作技艺等。由此可见,广西非遗饮食资源丰富,且兼具民族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二、广西非遗饮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性

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主要是相关部门通过文字印刷、视频、音频、电子媒介等渠道,向国外受众传递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各种信息,让国外受众了解广西非遗饮食文化,从而促进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海外传播,讲好广西故事,传播好广西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立体的、多样的广西。

(一)促进中国-东盟文化交流

饮食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一直被国际民众认为代表中国文化。这说明饮食文化在提升国家影响力、树立国家形象、促进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历史上,广西少数民族与东南亚多个民族同宗同源[1]。地理上,广西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水陆相邻的省份,山水相连造就了相似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因此,广西在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广西非遗饮食文化作为广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与世界交流的媒介。相关部门实现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更有效地促进广西与东盟国家进行深入、广泛的文化交流,增强广西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广西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广西形象,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

(二)助推广西经济发展

广西非遗饮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以柳州螺蛳粉为例,自2016年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获得全国首个螺蛳粉出口资质以来,截至2022年末,短短六年间柳州螺蛳粉已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出口额8300万美元。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柳州螺蛳粉生产聚集区时更是称赞道:“真是令人惊奇!小米粉搞出这么大规模的产业来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总结。”广西非遗饮食的国际传播给广西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也说明广西非遗饮食在世界范围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前景。2022年,广西启动区内首个预制菜产业基地,并计划建成中国—东盟预制菜产业基地。实现国际传播的广西非遗饮食有望通过中国—东盟预制菜产业链将文化输出转化成商品输出,提高经济效益,助推广西经济发展。

三、广西非遗饮食文化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传播主体单一

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逐渐受到各方重视,相关部门须应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双渠道,增加广西非遗饮食在国际上的曝光率。如桂林市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体验官体验恭城油茶、桂林米粉和平乐柿饼的制作,并发布“老外带我游桂林”系列视频。梧州市在马来西亚、泰国等7个国家连续举办“茶船古道·新丝路”梧州六堡茶行销全球活动,开展“茶船古道·六堡茶发展高峰论坛”等推介活动。柳州市多次推出中英文短视频如《紫气东来—中国“龙城”紫荆香》和《粉红天下—一碗中国米粉的逆袭》,通过一碗飘香四溢的螺蛳粉向世界递上柳州名片。但是,广西非遗饮食文化国际传播的主体相对单一,国际传播行为主要由政府或者官方媒体主导,其他传播主体如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业学校、公民个人等参与程度较低,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虽然政府和官媒积极投身于广西非遗饮食的国际传播,但是由于国际传播的相关机制尚未完善,即便政府积极牵头开展国际传播活动,在其他传播主体缺位、各主体间配合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国际传播也很难发挥整体的集聚效应,传播效能大大降低。

(二)国际传播载体受限

传播渠道是连接传播者和受众的桥梁。虽然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对外宣传多以各地级市为单位单打独斗,未形成以点带面、整体出击的态势。由于地级市在国际传播工作中存在平台资源匮乏、文化载体单一、工作手段固化等问题[2],传播渠道局限于电视、报纸等媒體,难以突破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

(三)国际传播内容单调

在新媒体时代,影视化作品无疑是宣传广西非遗饮食文化最有效的方式。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能够让国外受众初步认识广西非遗饮食,感知广西非遗饮食文化,并产生进一步了解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兴趣。但是,根据针对多部介绍广西非遗饮食的视频分析可发现,在这些短片中广西山水风景、山歌对唱、民族舞蹈等元素重复出现。毫无疑问,山清水秀、多元的民族文化等都是广西的特色,但是在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介绍片中,浓墨重彩的山水描绘和民族歌舞则会产生主题不明晰、立意不准确等问题。同时,多种元素的反复出现会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四)缺乏懂非遗、会语言的国际复合型人才

非遗涉及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重学科,当非遗进入国际传播领域时,又会与社会学、翻译学、传播学、跨文化研究等学科产生紧密交集[3]。在广西非遗饮食文化国际传播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中,传播者不仅要精通他国语言,能用他国语言展示广西非遗饮食的历史渊源、制作原料、制作技艺及其中蕴含的文化,更要了解他国文化,巧妙地帮助国外受众消除不同背景文化带来的理解屏障。这对传播者的语言水平、非遗文化知识储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懂非遗、会语言的国际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广西非遗饮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步伐。

四、新媒体赋能广西非遗饮食国际传播的路径

(一)构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国际传播格局

在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主体趋于多元化和广泛化,政府机构、公民个人等都是国际传播的主体。一方面,政府在国际传播中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能够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非遗故事的讲述者,全民参与可以拓宽广西非遗饮食文化国际传播范围。在广西非遗饮食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政府应占据主导地位,建立国际传播制度、完善国际传播体系,发挥引领作用。政府牵头,利用官方媒体旗下的媒体中心,搭建融合自媒体、互联网、人工智能、VR、AR等新兴技术的媒体平台,加强对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业学校、公民个人等传播主体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构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国际传播格局,打造多层次、多视角、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体系,提升广西非遗饮食文化国际传播的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品牌KOL

KOL(Key Opinion Leader)译为关键意见领袖,即在某一领域占据突出地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人或组织。李子柒便是一名广为人知的KOL,其在Youtube上拥有1760万粉丝,发布的一条关于螺蛳粉制作的视频播放量高达8287万次。由此可见,KOL在非遗文化传播中具有巨大影响力。另一名以宣传云南特色饮食为主的KOL“滇西小哥”在Youtube也拥有1020万粉丝,其多条视频的播放量超千万。以宣传广西乡村生活、饮食为主的视频博主“玉林阿婆”在Youtube的粉丝量为47.7万人。相较而言,广西未出现能够代表广西特色、宣传广西特色饮食文化的KOL。广西在历史文化、自然风貌、地域特色、人文内涵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因此我们要深度挖掘广西地方特色并有机融合,打造属于广西本土的品牌KOL,向世界展示壮美广西、人文广西。

(三)善于利用海外社交平台,拓宽传播渠道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媒体社交化”趋势不断增强,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4],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不能仅限于电视、报纸等传统渠道,更应注重海外社交平台如TikTok、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平台的传播。根据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的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短视频平台上的影响力报告,TikTok上中国非遗相关内容视频播放总量目前逾308亿次。国外受众通过TikTok认识中国非遗文化,感受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曾经远离生活、缺乏活力的非遗通过短视频等新兴媒介如获新生。在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相关部门应当善于利用海外社交平台,以广西非遗饮食文化为主题在海外社交平台创建独立账号并设置专人运营管理,主要发布广西非遗饮食的发源、制作过程、食用方式等内容,以最直观的短视频形式,跨越语言交流的障碍,促进广西非遗饮食文化传播。

(四)建设人才队伍,打造国际传播主力军

发挥群众传播优势的关键是让群众有能力创作出有价值的文化产品。群众传播虽然范围广、速度快,但是也存在内容较为随意、零散等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传播的优势,相关部门须加强人才培养,针对广西非遗饮食文化内容给予素材指导、技术支持、语言培训等,让他们能讲解、会拍摄、懂非遗。相关部门应积极与当地高校开展合作,依托高校成立的相关科研中心,加强广西非遗饮食的保护与再开发,例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螺蛳粉产业学院;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广西河池粽子产业学院。相关部门应联合当地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广西非遗饮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中,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基础扎实,熟悉广西非遗饮食文化的高素质专业队伍。

五、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想要促进广西非遗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相关部门需要深刻认识到广西非遗饮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国际传播格局,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品牌KOL,拓宽传播渠道,建设人才队伍等策略,提升广西非遗饮食国际传播的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应鑫晨,班蓓.“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非遗民俗文化节庆旅游资源的国际传播力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2(12):50-54.

[2]刘会敏,戴晓翔,李蕙君.地方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意义及路径探析[J].新闻爱好者,2022(12):80-82.

[3]雷雨晴.跨文化视域下广西非遗的国际传播:以“壮族三月三”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20):166-170.

[4]钟新,令倩.全民外交:中国對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J].对外传播,2018(09):7-9.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新媒体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