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故事

2023-10-27 22:38吴艳
大理文化 2023年9期
关键词:南诏大理

●吴艳

隐匿于苍山兰峰东麓万壑松涛中的无为寺,创建于唐,是南诏著名的密宗祖庭,宋代大理国时期成为皇家寺院,据传先后有6 位大理国国王在此皈依受戒。元世祖忽必烈攻破大理国后曾驻跸于此,明清以来无为寺依旧法脉延绵,兴盛不衰,直至清末咸同年间惨遭兵燹毁于战火。所幸千年历史造就的丰厚历史文化积淀,无为寺依旧以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在苍山众多寺院中独树一帜。时至今日,饱经风霜的无为寺在历经多次修整后,香杉树、驻跸台、翠华楼、救疫泉、玉磬碑、月涵桥、晒经坡、阁老岩这著名的“无为八景”得以重现。2013 年,无为寺被公布为大理州第五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座集历史、宗教、文化为一体的深山古寺重现世人眼前,成为大理苍山中一处略显隐秘低调的人文胜境,以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游人慕名而来,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聆听无为故事,穿透历史的层层云烟,领悟和感受大理悠久的历史文化。

无为寺山门正对面的平台下,一株巨大的杉树气宇轩昂,昭示着这座普通寺院的古老历史。虽然周围同样也是高耸矗立的林木,然而这株杉树却遗世独立,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杉树边一块巨石上的“唐杉”两个红字格外显眼,无疑,这就是无为八景之一的“唐杉”,确实玉树临风,气质非凡。

这株古老的杉树学名线杉,高近300 米,笔直粗壮的树干底部约莫要七八个人才能合围过来。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岁月变迁,杉树树干根部已呈空心,然而整棵杉树却依旧枝繁叶茂,尽情伸展遒劲的枝杈,孜孜不倦地吐露新绿。乍一看,又像一座巍然屹立的铁塔,饱经世事沧桑,却依旧巍然矗立在岁月的长河中,凝神注视着无为寺千百年来所演绎的风云变幻的故事。清代僧人广见赋诗赞颂唐杉:

丛林梵苑自唐开,地始开时树已栽。

年与晒经同一代,根连驻跸旧高台。

撑天霜干龙鳞绕,指地凤枝虎尾回。

翠影幽香谁领取,僧常趺坐鹤常来。

苍劲的杉树无声地昭示着这里的历史,翠影幽香中,僧人打坐,仙鹤飞舞,这处山中幽胜之所无疑是绝佳的清修之地,难怪早在南诏时期就选择在此修建密宗大寺。而传说无为寺的开山祖师,就是南诏年间从西域前来传教的神僧赞陀崛多。据万历《云南通志》记载,南诏保和十六年(839 年),摩伽陀国的高僧赞陀崛多来到南诏传法,得到南诏皇族蒙氏的崇信。关于这个过程,明代李浩在《三迤随笔》中的《无为寺南诏诸高僧》文中有精彩传奇的演绎。

传说赞陀崛多化缘至南诏太和城时,见有两头牛在宫门外争斗不休,一旁的牧童亦无计可施。这时,赞陀崛多口念咒语,二牛随即俯首而散,令众人惊奇不已。南诏国王阁罗凤得知后,召见了赞陀崛多并请他演示法术,居然能够撒豆成兵、草木化虎。阁罗凤再请赞陀崛多求雨,果然,初咒阴云密布;再咒山风至而寒气起;三咒电闪雷鸣,雨点如豆。阁罗凤由此信服,封赞陀崛多为国师,将苍山兰峰下的龙渊上下十里赠予神僧。

赞陀崛多来到龙渊,便知是龙脉之地。夜有龙光,一牛蛟出现,吐出拳头大的珠子与月华交会。赞陀崛多趁机施法用钵盂收走宝珠,牛蛟哀求,表示愿归沙门。赞陀崛多便封其为护法青龙。此后,赞陀崛多便在龙渊结棚讲学,收董迦罗尤为徒,并传秘法于白妃。三年后,赞陀崛多继续云游四方,遍走南中传法,一路收服山精水怪,历时八年后回到南诏。而此时,天宝战争刚刚结束,赞陀崛多得知其高徒董迦罗尤和白妃在战争中滥施法术杀戮过多非常生气,便令二人面壁思过。

阁罗凤死后,王子凤伽异携子异牟寻前往龙渊拜会赞陀崛多。赞陀崛多取出从天竺带回的五株香杉,和凤伽异、异牟寻、董迦罗尤和白妃一起植于龙渊。

异牟寻问赞陀崛多植树为何?空中忽现庄严妙香公主大势至菩萨相,踏云而来,口中念曰:“有为无为,有岸无岸,身居龙渊,心达彼岸。”异牟寻于是惊喜发愿,于贞元九年归唐,建无为寺,修龙苑十二院阁,封赞陀崛多为护国大法师、龙渊青龙为施雨龙君,董迦罗尤为无敌国师。赞陀崛多此后在无为寺闭关,99 坐化,传灯董迦罗尤。

明代文人李浩以精彩的笔记小说讲述了无为寺创建的传奇故事,带有浓郁的时代特点,从中也依稀可见南诏初期,密宗传入大理的历史痕迹。关于赞陀崛多其人,清代圆鼎的《滇释记》中记载:赞陀崛多尊者,又云室利达多,西域人也,自摩伽陀国来,又号摩伽陀。游化诸国,至鹤庆,乃结庵峰顶……尔时尊者为蒙氏所重,亦与成眉李贤者友善。时王丰祐……得一铜佛像……世传乃尊者所遗也。又于腾越州住锡宝峰山,长洞山二处,阐瑜伽法,传阿吒力教。

李元阳的万历《云南通志》记载:“赞陀崛多,神僧。蒙氏保和十六年(839 年),自西域摩伽国来,为蒙氏崇信,于(鹤庆)郡东峰顶结茅入定,慧通而神。至劝丰祐天启二年(841 年),僧悯郡地大半为湖,即下山以锡杖穿象眠山……泄之,湖水遂消,民始获耕种之利……”这个故事流传广泛,逐渐演化为赞陀崛多开辟鹤庆坝子的神话传说。可见,赞陀崛多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然而,与无为寺的关联却没有那么确凿,反而在鹤庆、剑川、丽江等地留下了更多的故事和传说。在《白古通纪》中,赞陀崛多则与南诏第十一主劝丰祐关系更为密切。劝丰祐不仅封赞陀崛多为国师,还将妹妹越英公主嫁给他。《白古通纪浅述》中还记载了赞陀崛多更多的神异之事。综合诸多与赞陀崛多相关的史料来看,前来南诏弘法的密教僧人赞陀崛多,不可能在被阁罗凤封为国师,受到凤伽异、异牟寻的尊崇创建无为寺后,历经寻阁劝,到劝丰祐时期还活跃在国王身边,甚至成为国王的女婿。通过更多的史料和相关研究可以确定的是,赞陀崛多应该是劝丰祐时期深得国王信任,传播密宗的僧人。而创建无为寺的密教僧人应该早于赞陀崛多来到南诏,只是由于赞陀崛多的声名更为显赫,故而被后人尊奉为无为寺的开山鼻祖。

其实早在南诏初期,就有密宗僧人前来传教。雄峙伟岸的苍山,高不可攀,像极了天竺的灵鹫山。兰峰之下峭壁千寻,青苍突兀,下临深渊,望之不由胆战心惊,肃然起敬。遥看群山万壑,皑皑积雪反射着天际的银光。静观云卷云舒,令人神思飞越,超然世外。兰峰之下的悬崖绝壁中,一处天然的石洞成为僧人清修的绝佳之地。僧人们于是凿洞成窟、结棚为庐,期冀在千里之外的南诏腹地崇山峻岭中以点滴之力复刻摩揭陀国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以清修传法,于是将其称为“耆阁崛”以示向往。渐渐地,这处胜迹初具规模,寺院由此初创,如所植香杉,开枝散叶慢慢发展壮大。“耆阁崛”也因佶屈聱牙的梵语在口耳相传中渐渐演化成“阁老岩”,以地势险要、风光绝佳名列“无为八景”之一。

真正在无为寺构室安禅的应该是赞陀崛多的亲传弟子董迦罗尤。作为大理世代相传的董氏阿吒力法师,其始祖董迦罗尤的事迹被镌刻在董氏国师府的《董氏本音图略序》上,至今可见。然而,碑文却并未提到赞陀崛多,只说董氏为天降仙胎,出生于洱河东岸的茅草中,有仙鹭覆育其上。及至成年,隽异超伦,具有“通秘密关,精善伽妙,经济才雄,神术无方”的才能。十五岁时,董伽罗尤受到南诏国王的召见,赐姓董,拜为国师。董伽罗尤暮年时寻找栖息地,于无为寺龙潭上打坐,得龙神显化护持,遂以无为寺为道场,取名龙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无论是龙院、龙苑还是龙渊,兰峰之下的无为寺不仅有悬崖绝壁阁老岩,龙潭也是必不可少的。明代玉笛山人所著笔记杂说《淮城夜话·无为寺龙苑》里就讲述了一个无为寺龙苑的故事。传说无为寺山门前碧荷池里有数千尾金鱼,都是开山祖师赞陀崛多于江河中所得。其中有一金鲤,身长三尺,全身赤红如火,头生双角,尾有三鳍格外引人注目。一天清晨池水突然暴涨三尺,金鲤躁动不安,突然肚鳍化爪,角长寸余。寺僧见状十分惊异连忙禀报住持宏修大师。宏修想起赞陀崛多曾于澜沧江收服一只黑鲤蛟精,放生于碧荷池,多年来常听经于池旁而渐渐开悟,身上的颜色也由黑转红。于是,宏修至池前念起《召龙咒》,告知金鲤其出家前乃为龙王,现有王命封其为玉苑龙女,百年后可修得正果。金鲤听罢,出水化作一娉婷少女,拜见宏修,感恩得以脱籍入龙部。宏修亦为龙女受戒,取法名玉苑,修建曲水长廊令龙女清修。有龙女在此,天旱求雨更为灵验。而有神龙护持之水,也必然是灵气十足的。无为寺的山中清流,皆为龙渊之水,传说有解除疫病的神奇功效。大理明清时期的方志中都记载着无为寺边救疫泉的传奇故事。相传在南诏时期,疫病流行,只要喝了无为寺边的山泉就可以痊愈,由此得名“救疫泉”,后世在此还兴建了供奉药师佛的救疫寺。

大理国时期,随着段氏皇族对佛教的推崇,以佛治国的理念更为盛行,无为寺这座创建较早的密宗寺院成为与崇圣寺并列的皇家寺院。在浓厚的宗教氛围影响下,国王逊位为僧成为大理国政权交接的独特方式。据统计,大理国的22位国王中,就有9 位“逊位为僧”,而在无为寺皈依佛门、剃度出家的就有6 位之多,经年累月默默积蓄和涵养着无为寺的王者之气。翠华,为帝王专指。《叶榆稗史》就记录了无为寺翠华楼的修建过程。无为寺翠华楼,为大理国皇帝段素隆逊位为僧后在无为寺建造的华堂之一。书中记载翠华楼高六丈,为五重楼阁,梁柱就地取材,均以无为寺外两人围的巨柏为柱,檀香为梁。整栋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与五华楼遥相呼应。楼中珍藏经书字画,可谓大理国名副其实的藏宝楼。

两宋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刻经广泛发展,大理国也深受影响。怀着对中原文化的钦慕和向往,大理国通过边境贸易和外交使团的联系与宋交往频繁,不断有大量的经书刻本传入,深刻地影响了大理本土的佛教密宗。来自中原的佛教经书将药师佛治病续命消灾延寿的功用与救疫泉的神奇传说相结合,以药师佛信仰为主要内容的禅宗流派信仰开始出现,救疫寺也在此创建,成为和无为寺并列的山中古寺。大量来自中原的佛教经书被珍藏在无为寺翠华楼中,中和弱化了无为寺密宗文化特点,无为寺渐渐转化为显密合一的寺院。

由于寺院中众多的经书需要收藏和维护,无为寺八景之一的“晒经坡”也由此而来。晒经,是汉地佛教习俗,起源于宋代。宋真宗赵恒将每年的六月初六定为天贶节,民间传说这一天是太阳的生日,阳光特别强烈,凡是当天晒过的东西能够经年不蠹。于是民间开始晒衣服,寺院晒经书。这一习俗也传到了大理国,无为寺外一处不生草木的宽阔场地成为晒经的最佳场所。可以想象,每年六月初六,无为寺的经书铺满整个场地,成千上万的经书摊开来接受阳光的曝晒,清除虫害,场面蔚为壮观,晒经坡由此成为无为一景而流传下来。至于民间所言晒经坡为唐僧西天取经途中于此晒经的传说,完全是后人张冠李戴的附会之言。

晒经坡所晒经书应为无为寺、救疫寺和翠华楼藏经,随着王朝的覆灭,经书渐渐湮灭消逝于历史的烟尘之中,然而翠华楼前的武术却流传下来。南诏、大理国的军事制度十分完善,南诏常备军称罗苴子,以勇猛著称,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南诏铎矟、郁刀、浪剑都锋利无比,是南诏特有的精锐武器,一直沿用到大理国,军士大都精于刀剑、戈戟、棍棒。相传翠华楼前建有演武厅,为王室习武强身健体之地。大理国武术鼎盛,虽崇礼好佛,不善杀戮,但王室精文善武却成为传统。又因武术与佛教的渊源颇深,参禅习武是僧人的修行日课。无为寺翠华楼前的武术由此流传、绵绵不息,追根溯源成为点苍派武术之源。或许金庸笔下的六脉神剑、一阳指并非毫无根据,至今还有点苍派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得以传承不息。只是翠华楼作为和五华楼并称的恢宏建筑,没有能够留存下来,仅在明人刘谦诗里留下“翠华楼可舒清眺,何必吹笙上碧空”的模糊倩影。清代光绪进士郑辉典则以一首《翠华楼怀古》道尽大理名楼的前世今生:

跳龙队虎余孤阁,棘地荆天梦九天。

不为草囊浮水渡,谁令骏马踏波游。

翠华写月空留影,碧树如人屡感秋。

王气消沉钟磬歇,云坪北望一登楼。

诗里的字字句句充满了对大理国辉煌的王朝旧事一去不返的感伤,也使翠华楼成为无为八景中令人遥想的虚幻一景,至今无处寻觅。

1254 年,曾经的大理国皇家寺院无为寺迎来蒙古三军统帅忽必烈的亲临驻跸。两年前,元宪宗二年(1252 年),蒙古大军横扫东亚,蒙古铁蹄在蒙古大汗蒙哥之弟忽必烈的带领下征讨大理国。秋季九月出发,冬十二月渡过黄河,第二年春天经过宁夏,四月出萧关,驻扎六盘山、八月横渡洮河越过吐蕃,兵分三路,势不可挡,直逼大理而来。派往大理招降的使臣因道路不通而返,于是忽必烈亲率中路精锐,革囊渡江,兵锋直指大理国都城,再次派出使臣招降。不久却传来使臣在大理国遇害的消息。1253 年12 月,怒不可遏的忽必烈站在苍山之巅,居高临下,遥望阳苴咩城。昔日凭借背山面海,两关雄踞而固若金汤的城池如今势在必得,胜券在握。忽必烈难忍屡次招降被拒、使臣被杀的愤恨,下令攻城。大理国最后一位国王段兴智和权臣高泰祥力战不敌弃城而逃。蒙古军追及姚州捕杀高泰祥,而段兴智逃至鄯阐城(今昆明)坚守不出。

忽必烈攻下大理,蒙古铁骑往常攻城掠地后尽屠其城而后辟为牧场的政策令人望而生畏,王公士民逃亡四散,白族名家大姓之一的杨公深明大义,独自一人挺身而出,顺应历史潮流率先表示归附。忽必烈在其重要谋臣姚枢的劝谏下,一改屠城的暴政,对声名远扬的妙香佛国设下了止杀令,出于广播天威的政治策略和对白族民家大姓纷纷归附的亲善,忽必烈命杨公招复散亡之民,各安其业,同时令姚枢裂帛为旗,上写“止杀”,分头号令各街巷。于是军民安定,深得后世称颂,姚枢也受到后世大理人的爱戴和尊崇。

1254 年春,云南迅速平定,生活生产秩序得以恢复。志得意满的忽必烈兴致勃发,亲临无为寺。春山古寺的景致令其诗兴大发,挥毫写下《陟玩春山纪兴》一诗,诗云:

时膺韶景陟兰峰,不惮跻攀谒粹容。

花色映霞祥彩混,炉烟拂雾瑞光重。

雨沾琼干岩边竹,风袭琴声岭际松。

净刹玉毫瞻礼罢,回程仙驾驭苍龙。

据考,这是忽必烈一生唯一的一首汉语律诗,就作于苍山兰峰之下的无为寺。诗作中展现了他的胸襟和抱负,“净刹玉毫瞻礼罢,回程仙驾驭苍龙”是他取得重大军事胜利后心情的真实写照。作为随行的扈从,大理国皇族、国王段兴智的叔父段福写下《翠华台扈从诗》:

叨从万乘陟兰峰,一片青螺起梵钟。

日映仗霞祥彩遍,花明辇路景光重。

天戈肃肃参岩竹,仙乐泠泠响涧松。

停看玉毫明海国,朱旗挥霍拥苍龙。

成王败寇,段福以诗句不卑不亢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对忽必烈的回应,充分展现了自身的才华和对时事的顺应态度,以不俗的文学水平获得了忽必烈的青睐和赏识,也为大理国的命运迎来了一线生机。

改朝换代之际,兰峰下的无为寺成为政治的舞台,忽必烈观赏到苍山春天勃勃生机的美景,而段福的唱和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份土地的热爱和顺应历史潮流的心志。驻跸无为寺之后,忽必烈原路而返,留下大将兀良合台,继续攻打鄯阐,俘虏了大理国王段兴智。1255 年,段福陪同段兴智北上面见蒙古大汗。觐见蒙古大汗后,段兴智和段福表示臣服归顺,蒙古赐以金符令二人归国。随后,段兴智和段福以爨僰军为前锋,引导兀良合台平定乌蛮三十七部,云南平,列为郡县。此外,段福还随兀良合台攻打交趾,以功授参知政事,封武威公,并将其在征讨中的见闻汇编为《征行集》。

在大理国的积极配合下,蒙古军队通过迂回包抄,出奇制胜地完成了对南宋政权的“斡腹之举”,实现了从西南包围南宋的用兵策略。1260年,忽必烈登基,即位为蒙古国大汗。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成为元朝首任皇帝。1274年,置云南行省,以赛典赤为首任“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结束了云南长期的割据,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赛典赤在云南着力改善民族关系,消弭分裂,设置郡县,维护统一,同时大力兴修水利,新建学校,推动云南农业和文化的迅速发展。通过修路、架桥、设驿站,不断加强云南与内地的联系,为开发西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纪念忽必烈平定云南的这一圣德神功,大德八年(1304 年),经时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的也速答儿建议,由翰林程文海奉旨撰文,镌刻“元世祖平云南碑”立于点苍山下。而此时,距离忽必烈驻跸无为寺已经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

有所为,有所不为,忽必烈在大理的止杀政策充分展现了蒙古统治者经过多年征战在政治上的成熟。顺利攻占大理,平定云南,进而攻灭南宋,统一中国,一半是依靠军事力量,一半则是由于军事策略的正确。见证这段历史转折的无为寺驻跸台几经兴废,今已无处可寻,而一代帝王的文治武功却为历史所铭记,如碑石不朽,至今屹立于大理古城附近的苍山脚下,令人感怀追慕。

元代在大理设置大理路军民总管府,由段氏总管,形成行省、宗王及以大理总管为代表的土官土司三个系统共治的格局。元代云南一共经历13 代大理路段氏总管主政滇西,大理地区社会安定,经济有所发展。

元大德年间,一位来自陕西的官员郭松年被派往云南巡视,他将此次差旅见闻写成《大理行记》,其中记载:“此邦之人,西去天竺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茹荤饮酒,至斋毕乃已。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记载描述了大理地区全民信佛的社会风气,元世祖驻跸过的无为寺也定然是“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的其中之一。

只可惜元朝国祚太短,无为寺纵然是元朝开国皇帝亲临过的寺院,享有特别的历史地位,但在元末明初的混乱之间也渐渐萧条,慢慢隐逸山林,成为著名的隐居之地。

元末明初,兰峰之下无为寺边的双鸳溪畔,一处幽远僻静的兰苑不时传出阵阵欢笑。美丽优雅的女主人气质如兰,其座上宾都是小有名气的高僧大德,文人雅士。大家时常欢聚一堂,以花会友,吟诗作对,留下一篇篇诗词佳作。明永乐十年(1412 年),一本品赏三十八种名兰并汇集群贤诗文作品的《南中幽芳录》在兰苑诞生,成为大理历史上的第一部描写兰花的著作,使得兰峰之称名副其实,也为无为寺增添了一丝馥郁芬芳的气息。无为寺所在的苍山兰峰,或许以山势形如兰瓣得名,或许也是因苍山万壑盛产空谷幽兰得名。云南众多高山峡谷中盛产兰花,兰花花姿优雅,花香馥郁,自南诏、大理国以来,种植和品赏兰花就成了上流阶层的雅好。兰苑女主人段宝姬为大理末代总管段功之女,乳名羌娜,又名僧奴,自幼聪慧,少时便精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生性高洁,尤爱兰花。然而,宝姬命运坎坷,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 年)父亲段功被梁王谋害,母亲肝肠寸断,弟弟段宝年纪尚小。宝姬背负家仇嫁与建昌(今西昌)彝族土司阿黎氏,希望通过联姻为父报仇。临行前,宝姬刺绣文旗留给弟弟段宝,约定:“我自束发,闻母称父冤恨,非男子不能报,此旗所以识也。今归夫家,收合东兵,飞檄西洱,汝急应兵会鄯阐。”嘱咐弟弟联合多方势力为父报仇,并以诗明志云:“何彼秾秾花自红,归车独别洱河东。鸿行燕婉难为意,风刺霜刀易塞胸。闺里绣旗冤父魄,天边捍剑属儿雄。须知恨重苍山小,回首寒云千万重。”然而婚后丈夫却贪生怕死久久不肯出兵,导致夫妻感情不睦,宝姬失望无奈只有隐居于建昌邛岛,养兰明志。

洪武十四年(1381 年)九月,明军对梁王用兵,经历白石江惨败之后,梁王携家眷投滇池自尽,结束了割据一方的局面。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赦免段氏宗族后宝姬得以还乡,在苍山无为寺边建兰苑隐居,与无极法师、达果和尚、杨安道、桂楼先生杨黼、张继白、大云法师唱和往来。七人被后世誉为“点苍七贤”、“南中七隐”,留下一段佳话。

明朝初年,宝姬兰苑的幽幽兰香引来了一位特别的游山者。他在大理“拔地峭竖”的苍山群峰间沿银溪山而行,山麓边的溪水阔约30 米,东流入洱海,“寒泉清冽,可饮可濯”,潺潺溪水“飞澜走湍,泠然可听”。溪旁多秀石香草,溯溪而上,草木氤氲,绝壁峭岩之间,是为一处绝佳的幽胜之所。这位游人兴致不减,“披藤扪萝,且歇且进,历幽峦,蹑石蹬,倏然若漂浮骞腾,则身已在万顷云上矣。”这里“松涛响空,兰气袭人”安闲自在的氛围令他忘却所有疲惫,情不自禁地赞叹道“两山豁然,奇秀迭出,中有龙象之宫。”

在数名侍从的导引下“烧枯枝,煮寒泉”,龠茶品茗后游人在龙苑庵观览气象万千的景致,“海霞岛云,来吾目中。天风虚岚,牵衣萦发”,这样的意境令他忘却了时间。回想自己的身世,他万分感慨,感叹自己何德何能,已是池鱼笼鹤,却深受皇恩得以游泳翱翔于巨壑青冥,置之极乐之地,心怡身荣,何其幸哉!这位特别的游山者,因其不一样的身份和经历,在时称龙苑庵的无为寺游览时也有着异于常人的别样感受。他就是有着明王朝皇室血统的汝南王朱有爋,其父朱橚为朱元璋第五子,是明成祖朱棣的同胞兄弟,素来与朱棣亲密交好。洪武三年(1370 年)朱橚受封为吴王,封地在今河南开封,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为周王。朱有爋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朱橚嫡次子,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八孙。少年时曾在南京和皇太孙朱允炆一起读书。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继承大统的建文帝朱允炆对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的关系颇为忌惮,朱有爋为讨好建文,竟暗告父亲朱橚与朱棣谋反。朱橚被抓捕,朱有爋则受封为周王辖下的汝南王。然而很快,时局逆转,朱棣凭借“靖难之役”夺取皇权,朱橚得以平反恢复藩王之位。看在叔侄关系的份上也出于多重考虑,朱棣没有为难已和弟弟朱橚反目的不孝子朱有爋,而是既往不咎,保留其汝南王的爵位,发配至大理安享荣华富贵。一篇传世的《汝南王游山记》表达了他感念皇恩,感谢皇伯父朱棣拯救其一生于万死之中,发出“置于此安乐之地,心怡身荣”的感慨。后来,无为寺僧人妙谈将汝南王游山记一文刻于石碑之上,因石材特殊,石声清越,故而得名“玉磬碑”,被列为无为八景之一。

一百多年后,嘉靖九年(1530 年)的一天,杨慎、李元阳同游苍山,在《点苍山游记》中杨慎写道“癸巳,北渡两涧,乃至无为寺。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听。”杨慎一时兴起“因以木击之”发出叮咚作响之声,故而兴趣大发,吟咏起杜甫“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的诗句。经过杨慎寻访和记载的玉磬碑更加神奇,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的一天,李元阳在无为寺略备酒席,接待新任云南参政的何镗大人。何镗(1507—1585 年),字振卿,号宾岩,浙江丽水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进士。为人刚直,不畏权贵,颇有政声。何镗与李元阳性情相投,惺惺相惜,相会于无为寺。两人漫步晒经坡,观赏翠虚台,在万松郁郁中坐殿小饮,谈古论今,无比惬意。后来,何镗将在大理的游览写作了一篇《游点苍山记》,专门记录了此日的行程,也在文中惋惜地记叙了“寺中故有汝南王记游玉磬碑,毁于兵火。”仅仅三十多年,李元阳见证了一块神奇的碑刻消失在岁月中,不知是天意还是人为,令人惋惜和感叹。幸而,斗转星移,时移世易,无为寺历经人世变迁,还是有法脉留存下来。明正统十年(1445 年),大理府僧纲司前无为寺住持无碍之徒法海,劝化十方,募集资金铸造了一口高1.2米,口径1 米的铜钟,至今犹存。可以想见,这口明代大钟在山间六百年的晨昏之间无数次地叩响,梵音阵阵,悠远绵长,作为无为寺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悠扬婉转的肃穆之音响彻古今,余音不绝。

明代中期,大理名士李元阳归隐田园之后,寄情山水,畅游苍洱间。无为寺历经世事沧桑,几经兴废,其幽深的环境与文人佳士的心境相契合,逐渐成为他们远离红尘,相聚小酌的胜地。李元阳《榆城近郭可游山水记》开篇即是“兰峰在城北十里。峰有二寺,曰无为,曰救疫。有元世祖驻跸院,今为小庵僧居之。”李元阳在此“绝世俗之浮交,结云霞之胜侣”。在其诗作中,直接与无为寺相关的就有三首之多。

友人约游兰峰无为寺

雪山拥春郭,兰水带花村。双僮系壶楠,十里登山樊。

可人有宿约,钜忍负初言。君才南歇马,吾亦北停辕。

一笑如新知,气味蔼兰荪。煮蔬临碧涧,寻磬到祇园。

松路青螺湿,江干白鸟翻。山风吹短发,更欲穷花源。

未过藤萝外,栖禽报夕昏。下山理归策,何日重开尊。

驻跸台

宋画大渡河,此外非吾有。世祖取铁桥,南诏弃城走。

当时辅佐资,姚枢乃称首。曹彬下江南,青史归其厚。

马上裂旗言,千载在人口。行师既不杀,天地大父母。

清跸驻兹山,进御来黄者。或持香稻饭,或持新秣酒。

上献至尊前,衣袂不掩肘。龙颜顾之笑,喜气溢林薮。

当日趋华游,至今人拱手。驻驿有高台,与山同不朽。

暮春同杨玄谷湜、杨洱矶和登岑峰顶。顷之,碧潭清公、处士陈流各以馈至,遂投兰峰无为寺宿焉

西郊乘兴出,际晓适闲情。苍壁千章木,丹丛百啭莺。

云流棉细细,泉响玉铮铮。入谷岚光重,沿溪水气清。

空山春寂寂,伐木午丁丁。苔滑石难践,崖倾马不行。

同游非有约,得句互相赓。拄杖频更竹,茶烹每刘荆。

谈禅三语剩,转盼一诗成。挥汗休萝迳,披襟看水城。

望中梨树雪,人外柳条晴。药草诚多品,林禽不辨名。

劝酬相慰藉,罂罍亦纵横。老衲贻香饵,山家剖赤橙。

东皋重岫出,碧海片帆明。暝色倏已至,凉虫亦自鸣。

欲投幽刹宿,因迹暮钟声。迷路樵童指,寻门寺犬迎。

便栖南涧榻,遂结北山盟。检点浑身事,追思万里程。不如归此地,相与学无生。

从李元阳的诗作中,他在无为寺的游赏历程历历在目。与友人约游,在山间煮蔬,在驻跸台怀古……尤其是在暮春时节,与好友杨湜、杨和相约登顶小岑峰的那次,他们拂晓出发,在苍壁之间的古树中穿行,在杜鹃花丛中聆听鸟鸣。蜿蜒的溪流,泉水潺潺,山间的雾霭和水汽令人神清目爽。幽静的山谷,回响着伐木的空灵之音,不顾苔痕湿滑、悬崖峭壁,一行人拄杖而行,挥汗如雨,只为一睹山光水色、碧海片帆。最妙的是不期而遇的经历,碧潭清公、处士陈流送来的香饵赤橙堪比山珍海味。饱餐之后,大家吟诗唱和、劝慰相酬,快意山间。不经意间暝色已至,便循着钟声,投宿幽刹,樵童指路,寺犬相迎,一切随遇而安。夜宿无为寺,在这样的境遇中,李元阳不禁发出“检点浑身事,追思万里程。不如归此地,相与学无生”的人生感慨。

无为寺悠久的历史故事和隐逸之风吸引了众多文人纷至沓来。除了杨慎、李元阳,还有辞官归隐家园的监察御史杨士云、嘉靖年间大理知府杨仲琼、崇祯年间进士、大理府推官陈良谟等等都留下了题咏无为寺的诗词佳作,无为寺已成为明代大理文人和白族文学发展的重要交流地。李元阳在其编修的嘉靖《大理府志》中多次提到无为寺。可见,无为寺从皇家寺院成为民间文人雅士喜爱的游赏怀古圣地,一方面是因为自然景观的独特和优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无为寺涵养的文化氛围契合了当时大理文人的文化生活需求,成为大理府太和县近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人生感怀的名胜古迹。试想,当明代的士人们隐入苍山万壑中的无为寺,暂时与世隔绝,融入逍遥适意和风雅精致的精神世界。他们烹茶听琴,吟诗作赋、谈古论今,大发怀古幽思,是何等的轻松惬意。夜幕降临之时,在无为寺聆听松风寂寂,无意间撞见一轮明月东升,一座月涵桥便应景而生。登高上桥,拥月入怀,月涵桥上的明月也架起了一座时空隧道,清风明月,池水倒影,意境浑然天成,文人们是否会怀念和好奇,池中还有当年听经修行幻化成龙女的金鱼吗?

无为寺的历史和环境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以李元阳为代表的明代士人群体的推波助澜下,以山水诗歌的创作引领示范了好山乐水的行游典范,也赋予了无为寺更多更精彩的文化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的片段,发掘和钩沉出无为寺的历史脉络,可以看到历经南诏、大理国、元、明两代近千年的岁月洗礼,“无为”寺这一名称历经几多变迁最终得以确立,在历史长河的悠悠岁月中经过不断的积淀,凝结成清净无为的意境和内涵。

岁月匆匆,时光如梭,清康熙年间,姚安府世袭土司高奣映回大理祭扫祖坟。作为大理国权臣高氏后裔,高奣映对无为寺自然也怀抱着非同一般的情思,经常至此“访幽眺远”。他在诗作中赞叹玉磬碑所刻《汝南王游山记》文辞清丽,情景清畅,而今山中苔痕斑驳,暗香难寻。抚今追昔,高奣映也在昔日的皇家寺宇中感慨物是人非故国难寻,然而自己还能继承祖先世泽,得以偏居姚安一隅,与汝南王又何尝不是相似的命运和境遇?

被袁枚评为“边塞诗人第一”的黄元治在康熙年间出任大理府通判,亦曾流连于无为寺,大发诗兴,留下诗作四首。

同李藿崖及诸子游无为寺

清黄元治

其一

寺踞兰峰麓,行来似半山。四崖悬雪水,云卧古松开。

楼影池中倒,钟声竹转湾。焚香供客坐,振锡老僧还。

其二

出殿沿墙转,闲房处处幽。路盘崖绝顶,人坐树高头。

雪嶂背孤日,海天吞一楼。山僧容把盏,欲去复淹留。

其三

山传元世祖,驻跸有遗台。南檄兵声冷,中原杀气回。

衮龙归海水,铁马剩蒿莱。怅望姚公茂,城楼返照来。

其四

阴崖寒气逼,懒上晒经坡。玉罄碑安在,香桫树可摩。

僧茶秋雪煮,佛座水云窝。幽兴忘归去,投林鸟奈何?

冬日,大雪初晴,黄元治公务之余与友人李藿崖等一众前往无为寺。阴冷的山崖寒气太甚,大家懒得上晒经坡,便在幽静的寺院中闲看云卧古松,楼池倒影。玉磬碑虽已无处寻访,但香桫树还可以摩挲。僧人奉以秋雪煮茶,焚香静待老僧归来的那一刻“幽兴忘归去,投林鸟奈何?”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意趣。

除了高官显贵、文人墨客,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文学修养的僧侣也留下诸多不吝赞美无为寺的诗词华章。无为寺寺如其名,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淡泊气息持续地吸引着康熙乾隆及至道光时期的大理士人前来踏访游览,浪穹举人李崇阶、凤羽进士赵辉璧等都专程前往无为寺寻幽访古,留下了意蕴深厚的题咏,不断地为无为寺赋予自我的认知和解读,以文人的笔触渲染着这片灵山秀水。不幸的是清咸同年间的战火又一次蔓延波及无为寺。虽然这是千百年来无为寺遭遇的无数次劫难之一,却也是最为严重的一次兵燹。光绪年间,出任太和县令的进士刘安科游览无为寺,面对残垣断壁忍不住写下一副伤感的对联:

边城劫火曾经,此间楼滴翠华,驻跸争传元世祖;

树色溪声无恙,何处碑寻玉磬,挥毫空忆汝南王。

无情的战火和岁月的侵蚀都是一场劫难,即使是元世祖曾经驻跸的翠华楼、镌刻汝南王华章的玉磬碑都消逝不见。山色葱郁中,古树苍茂令人有迹可循,溪水潺潺依旧流淌不息,提笔回忆过往,只有空留对汝南王的想象。

光绪年间无为寺开始重修,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由当时全国著名的书法家梅庵先生、江西临川人李瑞清题写“无为寺”三个大字的寺匾高悬山门之上,标榜着无为寺作为大理名山古寺的地位。当时大理才子,十六岁即中举的光绪癸卯(1903 年)进士郑辉典也在一个夏日慕名前往,游览之后为古老的香桫树写下赞美的诗句。

夏日游无为寺赋香桫树

枯死苍山万树松,拏云一臂起苍龙。

不为梁栋终千古,自有旃檀散九云。

到此便能消瘴暑,何人便欲辟蒙茸。

斧斤响绝南荒路,日对寒林听晚钟。

诗中赞叹,数千年来,苍山万棵松树不知枯死多少,唯有香桫还巍然屹立,高耸入云,如苍龙飞跃苍穹。虽然没有作为栋梁之柱,却证明了无为寺的源远流长。夏日里的参天巨树遮天蔽日,消暑解瘴,带来丝丝清凉,千年古刹无为寺营造出一份“日对寒林听晚钟”的苍凉意境。

及至民国,随着无为寺在时人的努力下一点点恢复重建,《大理县志稿》中首次记录下“无为八景”,翠华楼、月涵桥、救疫泉、香杉树、驻跸台、阁老岩、晒经坡、玉磬碑一一在列。邑人杨荣升则以长联的形式高度概括了无为寺八大景观:

日晒经坡,风敲玉磬,趁日暖风和快过月桥登驻跸;

泉名救疫,树列香杉,爱泉清树古闲邀阁老步华楼。

此时的无为寺作为远近知名的名胜古迹,成为普通民众踏青郊游,避暑乘凉的好去处。1912年的一个春日,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一支中学生队伍从大理城内出发,浩浩荡荡地向兰峰下的山中行进。这一天,是省立第二模范中学(今大理一中)师生400 多人的远足活动日,目的地就是无为寺。

民国肇始,新式学堂纷纷开办,教育风气亦推陈出新。1904 年曾留学于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的大理人张肇兴回国后,于1911 年受聘于省立第二模范中学,担任教务长。在日本留学期间,张肇兴深受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了同盟会。回国任教以来,在李厚本校长的支持下,他大胆聘任留日归国者及日、英籍教师,使学校风气为之一新。这次就是教务长张肇兴组织的一次远足活动。之所以选择无为寺,是经过充分的考虑,与当时中国近代教育提倡的体育、德育、智育目标充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一路行军跋山涉水锻炼体能,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边走边看,参观名胜古迹,考察动植矿物,观察天气地理,了解家乡山水风物,可以说是一次研学旅行。

到达无为寺之后,张肇兴教务长结合今天的远足活动发表了令人精神振奋的演讲。他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无为寺的历史、大理的地理环境、苍山洱海、山中的矿产、动植物资源,给民国初年的中学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以乡土教育引发对家乡的热爱,由爱乡而爱国,开展对学生的人生教育,着实激励人心。他在讲话中勉励诸位学子努力求学,奋发志气,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不要辜负故乡的好山好水,否则都对不起无为寺前的三株千年古树。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回望历史,张肇兴教务长的期望已然实现。参加这次远足活动的学生将他的谆谆教导铭记在心,他们当中涌现出革命烈士王复生、教育家寸树声、翻译家罗稷南、爱国将领马锳中将、阎旭中将、木壬林中将和后来回到母校担任校长的李浚、和志坚等一批优秀学子。想必那天在无为寺动人的一课,一定在他们的求学之路上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激励着他们不懈奋斗,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时光飞逝,三十年后的又一个春日,又有三位游人从大理城出发,径直向兰峰下的无为寺走去。他们一路大步流星,谈笑风生,乐而忘倦,身后的几乘滑竿在后面一路小跑几乎跟不上。过了北五里桥,一行人拐上崎岖的小路向山中走去。不一会,迎面一垛粉壁上用大理石刻镶嵌着醒目的四个绿字“南诏胜迹”,提醒着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无为寺到了。转过粉壁,几人直奔耸峙在寺前的三棵唐杉而去,围绕着杉树不停地观赏赞叹,其中一位直接拿出画板和纸笔就开始写生。这些行迹非凡的游人有着不一般的身份,他们就是受大理县县长李少和之邀,前往无为寺参观的著名画家徐悲鸿、西南联大国文系主任、著名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罗常培教授和滇西警备区兼楚大师管区司令赵诚伯一行。无为寺的悠久历史和自然风景令他们惊叹,徐悲鸿沉浸于写生,罗常培教授则四下游览,此后还在《苍洱之间》的一篇文章中仔细地记录了当天的所见所闻。他认真地观察了无为寺前的三株唐杉,中间的一棵枝叶扶疏,左右匀称,北边的一棵主干之外分出三枝细干,经苍山的西风吹了一千多年,所有的枝丫都向东指着,姿态非凡;而他最喜欢的南边的那一棵独干,离地五丈许才虬枝矫健地伸展开来,牵掣作势,仿佛小龙腾空在云中搏斗;又像一个和巨无霸拳师比划武功时起的金鸡独立范儿!

罗常培教授亲临无为寺,对比明汝南王游山记中的描写,当年幽深奇险的境界似乎已无处寻觅。他看到当时寺里正在翻修的翠华楼,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驻跸台遗址,甚至相传明建文帝也曾在这里住过。大殿的廊子上明正统十年铸造的那口大铁钟进入了他视线。寺南边有明崇祯九年(1636 年)的石碑,正面刻着慈溪冯补衮《榆郡唐梅诗序》,碑阴刻着段藻云《衢山房碑记》。大殿前悬挂着两块匾分别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太和县令刘安科所题“清净无为”和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著名书法家李瑞清所题“无为寺”;翠华楼下的右壁嵌着国民党元老李根源所写的沭璘、杨慎、李崇阶、杨仲琼、刘谦诸人游无为寺的诗作。大殿的楹柱上还有1935年邑人杨荣升所作长联,寺僧一一介绍联文里面涵盖的“无为八景”,虽然这些景致已大半湮没不存、无迹可寻,但从无为寺向东眺望的景致还是深深吸引了罗常培教授。眼下正是三月的天气,风和日丽,远望洱海澄碧如镜,鸡山迤逦如屏,拿望远镜来细看,连鸡山顶上的楞严塔都能看清。回首西顾三棵唐杉的雄姿,掩映在苍山的峰峦之下,随着光线、方向产生的光影变幻,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致,罗常培教授忘我地在此凝望了许久,静静感受着汝南王笔下“天风虚岚,牵衣萦发”的意境。大约下午四点,一行人离寺下山,转过月涵桥后风云突变,缕缕的浓云如炊烟般从山谷间冒出来,一会儿就弥漫了山腰,笼锁住古寺,眼见苍山的几个峰头迷失了本来面目,煦日的光辉刚刚隐匿,无情的西风便凛冽地吹了起来,坐在滑竿上都摇摇欲坠,雨点渐渐刮上面庞,他们只有避雨于田家农舍。幸而疾风骤雨不大会儿就过去了,一行人才慢慢地走回了城。

1937 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烽火点燃,举国动荡不安。然而1938 年,风雨飘摇中西南联大在昆明开学,坚持学术救国,令学人振奋。1939年春,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韦卓民校长带领华中大学师生几经辗转来到大理喜洲,在以严子珍、董澄农等喜洲商帮为代表的社会名流热忱支持下,华中大学在喜洲恢复教学。一时间国内著名学者咸集云南,西南联大和华中大学的教授们交游往来,云南作为边陲文化处女地,边疆历史、少数民族语言和地域文化、宗教、民俗、物产都吸引了他们探寻研究的目光,无为寺作为南诏、大理国古迹也成为他们探访的首选之地。除了罗常培教授的散文集《苍洱之间》有详细记录,华中大学游国恩教授也对无为寺和香杉树进行了考证和研究。游国恩(1899—1978 年),字泽承,江西省临川市人。192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教授。他以楚辞研究与中国文学史研究著称于世,被称为现代楚辞研究的集大成者。游国恩先生1942 年在西南华中大学任教期间,先后邀请友人罗常培、作家老舍和古琴家查阜西来喜洲讲学、观光,成为当年大理文化界的一桩盛事。游国恩先生在华中大学授课之暇,深感大理作为南诏故里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他对南诏、大理的历史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语言、风俗等内容颇感兴趣,一一深入研究,先后撰写了《说洱海》《火把节考》《南诏用汉文字考》《文献中所见西南民族语言资料》《说蛮》等多篇论文。1942 年8 月,游先生离开华中大学赴西南联大任教。1944 年暑假,他与西南联大的同事郑天挺、罗常培以及云大教授徐嘉瑞等10 多位学者受大理县政府邀请“用新法重修大理县志”,在大理进行了30 多天的实地踏勘。结合文献考证,游先生写出与大理名胜古迹有关的《无为寺八景》《临水亭》《浩然阁兴废考》等10 多篇论文和札记。同行的西南联大历史学家郑天挺在《大理访古日记》中也对无为寺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论述。还有毕业于西南联大后任教于喜洲镇二中的鞠孝铭也在《大理访古记》中写过《无为寺前古杉松》的文章,详细记载了无为寺和寺前的香杉。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民国文人笔下的三株香杉如今仅剩一株茕茕孑立,虽然风姿依旧,却难免寂寞。究其原因,是近百年来,随着无为寺唐杉的广为人知,千年屹立不倒的生命力,不畏风霜雨雪的风骨造就深沉雄厚的气质,民间将其视为神树,其遒劲的枝干造型酷似龙爪,民间将其誉为“龙爪树”,甚至流传出救疫泉水煮龙爪树枝可以祛病的说法。于是,千年古树惨遭愚昧无知的侵害,慢慢枯死倒下,只剩一株硕果仅存,成为无为寺古老故事的唯一见证。

时光荏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的文物保护政策下,几经兴废的无为寺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于1985 年被列为大理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在20 世纪60 年代乡民集资修葺的基础上开启了漫漫维修之路。1987 年集资重建单檐硬山顶五开间大殿,新塑佛像;1991 年由佛教协会集资维修南北厢房;1992 年划定保护范围竖立说明牌;1993 年修建山门;2005 年至2008年,大理市文化局先后投入资金千万余元,维修山门、月涵桥、碧荷池、照壁,揭顶落架修葺古院落,铺设山间游路,修建观景亭和香杉树台。在原址上重修药师佛大殿和两边配殿,建造集兰苑、高僧房、水景为一体的“宝姬兰苑”,还修建了塔式水窖和与山林融为一体的救疫泉,兴建钟、鼓亭和知客堂。幸逢盛世,一座集历史、宗教、文化的山林寺观再次呈现世人眼前,2013 年被公布为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大理地区点缀在苍山林野中的重要文化景观。

古老神秘的无为寺,是隐藏在苍山密林中的一处建筑群?还是曾经出现在寺宇的各种各样的人物?抑或是围绕这片房舍周围的花草树木和经过这里的飞鸟走兽?是千年的香杉还是那一泓清澈的救疫泉?是晾晒经典的晒经坡还是忽必烈挥毫作诗的驻跸台?是那块杳无踪影的玉磬碑还是今天依然响彻苍山幽谷的明代铜钟?是那早已焚毁的翠华楼还是众多文人徜徉其上的月涵桥?是历代祖师闭关隐修的阁老崖还是崖下绵延不息的隐仙溪?是亘古以来照耀在大殿上空的星光还是缠绕山腰的玉带云?或许,无为寺山门上的那副对联“无我无人无众生寿者皆以无为法,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给人的沉思,或许人们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跋山涉水、扶老携幼的慕名前往就是答案。

猜你喜欢
南诏大理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南诏大理佛精品》插图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想念大理
大理·一九八九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最美最美的大理等着你
山,南诏国的“龙舆”山
新旧唐书关于南诏记载浅析
《南诏德化碑》史料价值散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