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

2023-10-26 03:43陈金环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1期
关键词:灌输启发性理论课

陈金环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佛山 528216)

一、引言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1]。其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与规律,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改革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这一根本遵循,首先要把握灌输性和启发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科学内涵,接着要厘清两者相统一的现实意义,进而探寻实现两者相统一的可行性路径。坚持这一根本遵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有着突破性的重要意义。

二、灌输性与启发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科学内涵

20 世纪90 年代,人们开始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灌输式和启发式是其中的热点和重点。在对两者概念的研究中,出现过两个极端:一是片面强调灌输式而忽视启发式,二是片面强调启发式而反对灌输式[2]。不管是在认知层面上没有正确理解灌输和启发的概念,还是在实践层面上没有准确落实两者内涵,这两个极端都没能科学把握灌输性和启发性的辩证关系,不利于改革创新教学研究。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入脑入心,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两者的科学内涵。

(一)灌输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

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中提到,每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占据着本时代的物质力量,同时也占据着本时代的精神力量[3]。这里的“精神力量”即是当下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其灌输性不言而喻。对于灌输性,需要关注的关键点不仅在于其是否正确,还在于如何应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好“灌”字。

俄国革命家Г. В.普列汉诺夫(Г. В. Плеханов)最早提出灌输理论观,列宁后来结合新的实际,进行了新的理论创造,在1901—1902 年所写的《怎么办?》中系统阐发,使灌输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灌输”不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也不是教条主义,更不是本本主义。列宁、毛泽东等人认为必须从理论上澄明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指出科学的灌输论应该采用柔性的方法,而不是教条化和机械化的“硬灌输”[5]。有学者回溯列宁灌输理论提出的背景、针对的问题及其思想主旨,认为灌输理论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不是作为方法谈论的[6]。也有学者继而提出,灌输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是蕴含规律性、自觉性和实效性的科学方法和实践过程,那些认为灌输无效、过时的观点,都是对灌输本身的曲解[7]。

随着时代变迁,有学者从满足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角度澄明灌输论的当代价值:指导理论传播、促进价值观整合、塑造共同理想。该学者同时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澄明列宁的灌输理论,才能凸显其在当下社会中的重要价值,是统一思想、统一战线的重要方法论,守正创新是正确的选择[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要遵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使命,以及方法创新的准则,坚持灌输性,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8]。如此一来,灌输性不仅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重要方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不开灌输性。

(二)启发性是灌输性的实现形式

相对于灌输性长期以来存在的争议,启发性似乎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且多数时候是宣扬启发性的重要性。事实上,没有灌输性作为基础,启发性很难或者不可能科学开展。这类似于学习理论中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但又不完全相同。灌输要比接受学习更入脑入心,而启发在学习层次上也高于发现学习,并且应当是能够让学习者发生“知识迁移”的学习,即能够举一反三。这种知识迁移能否顺利发生,除了教师最大可能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外,也与学生本身悟性相关,其中,教师是否采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占关键比例,而在整个过程中,灌输性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简言之,启发性是在灌输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是灌输性的实现形式。

以往研究得出,启发性是在灌输的过程中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科学方法和逻辑方法来启发学生思路和引导思维的一种诱导方式[2]。启发性尊重了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即人在每个阶段的学习都带着上一个阶段习得的知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人的学习本身具有自我建构过程。通过开导指点或阐明事例,就能使学习者获得领悟,从而得出结论,即启发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发性教学,通过反向助推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进而催发符合当下主流价值观的道德行为[5,7]。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现实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课,在实践中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然而,人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强调灌输性与启发性相融合的重要性。实际上,只有厘清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现实意义,才能使这一根本遵循真正成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强有力的助推剂,从根本上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一)有利于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理念

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其是对人的思想进行教育。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国内各种错误思潮暗流涌动,冲击着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科学的价值引领和正确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东西。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这一工程的关键阵地。概括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政治性和教育性双重性质的课程。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总体而言,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9]。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进行科学意识形态的灌输,力求以彻底的思想理论引领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感悟学生。从这点来看,守正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灌输性是守正的最佳手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性是在灌输性教学中得以体现的,通过灌输性教学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只有运用启发性,才能避免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条化而导致的师生疏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科学理论和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指导,实现道德情感的认同。可见,启发与灌输相互包含又相互转化,互为辩证关系[2]。灌输性意味着坚持守正,只有守正,即牢牢打好创新的根基,才能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奋发有为,与时俱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动力。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展新高度,是守正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也是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和教育性相统一,有助于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要求。

(二)有利于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

前面论述了灌输性的科学内涵,实际上,可以尝试想象,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倡导主流意识形态,不再以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那又何谈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是攸关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的原则问题[6],已是毋庸置疑的。那么,问题在于怎样才能灌输得好呢?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一定意义上,规律就是最高的原则;方法是手段,具有可选择性和替代性,是依据原则在实践中所作的选择和取舍[6]。因此,原则为实践提供规律指导,而遵循规律要通过科学的、具体的方法得以实现。“八个相统一”即八对矛盾。其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灌输性的基本原则和注重启发性教学方法的矛盾,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启发性的教育做灌输的工作[9],这是从方法论的角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理论灌输绝不等同于“填鸭式”的硬灌输,而是处处讲方法,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帮助、指导、教育学生更好地运用先进理论成长成才。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进而再指导实践,周而复始,看似静态,实质一切都在动态发展中。可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特定的原则来选择具体的方法,而启发性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遵循灌输性原则所选择的具体方法[6]。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也就坚持了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的统一,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

(三)有利于实现价值引领和自主建构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归根到底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建设者和接班人[9],价值引领体现了社会的意志,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性,也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6]。

不可否认,目前,依然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照本宣科、理论堆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简单化,认为人人都能上;另一种是娱乐化与价值中立化,出于迎合学生,教学中不以教材为根本点,随心所欲讲述花边新闻、名人轶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成“故事会”,教学内容远离教材体系,还自认为这就是启发性。实际上,这两种现象已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和价值引领,无法达到教育性和自主建构,又怎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入脑入心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性凸显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但教师不应该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搬运工”,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要达标,要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完善教学内容逻辑,根据学生的学习可接受性将特定的教学内容权威性地展示出来,不断创新和开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发挥主导性作用,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注重价值引领,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让学生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阔步前行,追寻真理,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就是坚持价值引领和自主建构的统一。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实现路径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逐渐优化,自2019 年以来,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项目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文章论述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及多维的参考价值。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不仅需要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其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更要从实践层面探索其实现的可行路径。

(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发展守正创新的教学模式

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重点应放到如何把握好灌输的“度”,以及如何才能更合适地“启”。

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解决这个问题,进行学情分析是关键的一环。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学生过往学习经验和教育背景相对于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生而言,个体差异性大、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这也是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难点所在。对此,因材施教是最佳的应对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要从如何有效组织教材内容、采取哪种方式呈现,以及选择哪种考核方式等建构教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出发,把握教学对象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特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进而更好地把握“灌”的程度及探索“启”的方式方法,要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教学模式。

一是善于把握最新政策[7],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二是打造新型教学环境,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翻转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信息化网络教学三者相结合的“三课堂”授课模式[10],体现了知行合一,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补充和扩展信息化教学,与时俱进;三是创新教学方法,探索“问题链式+专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10],落实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这一根本遵循;四是创新教育手段和教学范式,紧跟时代科技发展,充分发挥网络思政育人功能,以便更好地助推理论入脑入心,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教学范式的设计,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范式实现“传递+建构”“外铄+内化”的转化[5,8]。

(二)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探索遵循规律的具体方法

遵循规律的具体方法,实质即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性重在内容建设,而启发性需借助一定的教学形式。内容决定形式,教学形式的正确选择要紧扣教材内容这一根本点[7]。

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理论功底不扎实,而教学形式五花八门,有一时的新鲜感,但并不利于长远的教学,也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遵循规律即要坚持“内容为王”,科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与启发的内容。教学内容的重要意义在于学生的头脑中不会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8],要通过灌输的形式使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入脑入心。因此,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内容建设,在确保“内容为王”的基础上科学运用灌输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一是有针对性地改良纯理论讲授模式。如采用理论叙事,将学术前沿融入教学内容;又如故事叙理,通过讲述人物成长经历、先进形象、典型事迹等阐述理论的由来,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入脑入心。

二是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建设“大思政课”。采用任务(问题)驱动法、价值澄清法、议题中心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调动各种资源探索更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可利用信息化翻转课堂,增强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教学实效。

三是突出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社科调研类竞赛、素质拓展训练、演讲比赛、“三下乡”社会实践、青马工程等有助于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活动,达到以赛促学增本领、以学促用提效能的教学目标,真真实实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躬身实践,进而把生动鲜活的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正面灌输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巩固和完善理论”的良性循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范式。

(三)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突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价值导向

人的教育是一项难度高且很复杂的工程,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创造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唯一的主体,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11]。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绝大多数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并且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能动性。他们在进入课堂之前,大脑并不是空白的,而是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师要切实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与启发的对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否则,“灌”和“启”将失去对象和主体。而要增强“灌”与“启”的实践效果,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不能脱离学生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课程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要回归学生的学习获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灌输性关键在于如何将科学理论在实践层面上落地生根并取得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受程度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知识内容产生认同,实现知行转化[7,12]。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注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进行价值导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正如“学”与“思”一样,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而不是干巴巴地输出和接收,应当是伴随探究、互动、思考、启发的,因此,要立足“知识重难点、结合现实热点、直面学生疑惑点”3 个方面,有机统一形成问题导向并作为教学切入点来实施教学[12],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其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内容建设。启发是教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其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内容建设的重要形式和方法,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真理的价值引领,用好问题、讲好故事,在不断启发中使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感受真理的伟大力量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6,11],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化研究型教学模式[13],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最大程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改革创新发展。

五、结束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就是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理念、内容、范式、方法等方面进行革故鼎新。而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最终都要聚焦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猜你喜欢
灌输启发性理论课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