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三创”教育的工科类实践课程研究与探索

2023-11-04 12:25魏碧霞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三创工科学科

魏碧霞,陈 飞,黄 彬

(1.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2.福州大学,福建福州 350116)

一、引言

“三创”教育是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造教育进行整合,然后融入到教育主体中,实现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和高素质建设者的最终目标。由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以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发展战略的提出,高校工程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指南,倡导以更加合理的方式使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及教育手段不断完善新工科人才“三创”教育体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实现新工科建设模式、建立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推动工程教育强国建设制定新的行动路线。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发展机遇,我国的工科教育要以此为契机,积极拓展自身发展潜力,以实践为导向,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着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创新应用科技力量,大力实施工科人才培养改革。为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校对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即必须进一步优化实践课程的培养体系,提高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三创”教育融入高校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融入现状

当前,国内外各高校针对“三创”教育研究已初具成效。美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终身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英国高校注重顶层设计,出台了诸多政策鼓励教师的创新和创业行为,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金及平台支撑[2];日本高校注重产学研合作一体化,利用高校优质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推动校企协同发展[1]。国内高校“三创”教育虽然起步晚,但重视及扶持力度大,很多高校普遍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搭建了实践中心和技术平台,借助这些平台,“三创”教育课程模式不断在高校教育改革中涌现[3-6],涉及内容从常规通识课程到专业或技术课程,以及技能实践实训课程等[7],并开始逐步打破课程形式化“三创”教育,探索更加系统健全的培养模式。

(二)存在问题

整体而言,我国的“三创”教育课程体系可以说初步突破了以往的形式化阶段,但该教育模式在整体思维、体制机制、实践行为上仍存在较大不足:首先,“三创”教育课程体系处在探索性实践阶段[7],一些地方高校“三创”教育目标的指向不明确,缺乏系统化、健全化的培养方案;其次,“三创”教育课程体系多处于具体开展思路创建阶段,没有针对性、具体化的教育指导规划,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三创”教育应该有所侧重,要与学生的主修专业相结合,而目前尚未构建完整的契合不同专业的“三创”教育课程体系;最后,在具体实践中,多数高校普遍遇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不足、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知识储备不够、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等困难,尤其一些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较为片面,不能从长远考虑自己的就业和生活,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不注重“三创”能力的提升。

因此,文章结合工科类学科特性及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在传统技能型为主的实践环节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融合“三创”教育的实践课程体系。该实践课程建设将从“三创”教育师资不足、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等问题入手,建立课程实施新模式,确保课程顺利实施,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三、融合“三创”教育的实践课程教育新模式

融合“三创”教育的实践课程新模式建设应按照选课环节—课程开题—课程实践过程—最终评价的程度展开。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基于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以及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规范课程的项目化进程,采用跨年级组队及多学年选课机制,推动项目的时代性、多样化、延续性、传承性建设;立足以生为本,组建“三创”教育指导教师队伍,为实践课程运行机制提供保证,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互助精神,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其明确自身定位,以便更适应今后岗位需求等,进而真实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中。

(一)规范课程项目化进程

不同于传统实践课程由指导教师直接命题分配任务,融合“三创”教育的实践课程为体现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应重组教学过程,制定教学大纲,深度融合“三创”教育理念,同时,进一步加深课赛结合模式,开设开放性选题方式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学生在经过基础专业技能课程学习后,选择合适的项目资源,进行系统选课,并通过开题答辩、设计研发、阶段汇报、申请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或参加各类竞赛等环节,提升考核成绩,最终获得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学分。融合“三创”教育的实践课程将专业技能有效融入实践锻炼,推进专业科技创新,同时着力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活动。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业项目训练,让学生从学之有物、行之有效的实践中获得满足感、幸福感,让学生的活力、激情和想象力成为“三创”教育的重要源泉。

(二)实施灵活的选课模式

融合“三创”教育的实践课程应适时改变传统选课机制、调整传统实践课程的集中时间制,可采用跨年级、跨专业协调组队及多学期、多学年培养模式,实现多学科融合及“以老带新”的传承培养,可明显改善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等问题。首先,“三创”教育是融合性非常强的教育模式,“三创”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必定涉及多学科领域内容,因此,“三创”教育实践课程可根据院系实际情况,从系内专业互选升级为院内专业互选,或在专业群建设基础上采用跨专业选课,改善专业技能单一的缺陷,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知识保障。其次,采用跨年级选课,让具有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促使学生根据自身所长尽早进入项目小组,从而让研究课题能够得到延续与传承。最后,“三创”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融合“三创”教育的实践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不断锻炼才能实现能力的提升,因此,采用多学年、多学期选课制度很有必要,课程可跨越1~3 学年,小组成员可根据项目进程及研究课题完成情况申请答辩。

(三)建立项目资源库,优化课程课题组成

受到传统专业分类限制,工科类实践课程分配任务单一,培养模式单一,人才能力单一,与新工科建设所需的“三创”人才不符。为此,“三创”教育实践课程可以以新时代学科融合竞赛为导向,对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创新,不仅针对专业类赛事,还可扩展至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研究领域更广的多学科融合的赛事中,以此为契机,凝练出符合学生能力培养需求的研究课题。

同时,为避免重复工作,便于进行课题深度挖掘,基于各类竞赛、教师科研子项目、产学研研究课题等,通过专家、企业工程师和教师团队共同研讨,反复揣摩和总结,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紧扣实践课程“三创”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新工科下的具有新思维模式、时代研究热点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热点的多学科领域融合的项目资源库。资源库按照创意类项目、初创类项目、成熟期项目并采用始项目、子项目和微项目等形式,根据学生的关注度、熟悉度、有无经验等个性特点,推送对应的系列项目、案例等,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项目资源。此外,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学科特色与当下热点自主命题,丰富项目资源库。

(四)有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三创”教育的实践课程,结合传统教学并通过学科竞赛、产学研研究、科研项目等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创业、就业意识。从选题到考核,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合作能力,使其能够在学科融合的团队中承担自身角色,具备团队协作互助精神,不断提升集体荣誉感、不断明确自身定位,使其具备适应今后岗位需求的职业素养,同时,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实践中明确工科领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的重要性,实际体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真实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四、融合“三创”教育的实践课程教育保障体系

(一)成立互补型教师指导机制

在融合“三创”教育的实践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已有高校开始落实导师制培养模式[8]。导师制对学生“三创”教育的开展,以及学生具体项目的实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因融合“三创”教育的实践课程的综合性强,出现了多学科交叉,在知识、技能、经验、综合素质等方面对处在“三创”教育快速发展阶段的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确保“三创”教育在实践课程体系中顺利实施,高校应优化师资结构,采用企业导师制,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改变传统的“单一”导师制,提出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多学科教师+企业导师”的双师型结构,建立互补型指导机制,着力发挥教师的专长领域优势,实现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的“三创”教育实践课程培养目标。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指标

融合“三创”教育的实践课程的考核不能单纯地按照传统设计类实践课程方式进行评分考核,需要在课程的实践训练中,根据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学生分析复杂问题、解决复杂问题和利用创新技法实施发明创造的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因此,高校需针对“三创”教育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可从选题出发,包括课题应用性、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等,再到项目具体实施情况,包括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及创新性分析等,最后到答辩与成果展示,包括设计资料完整性及项目相关论文、专利与落地情况等(表1)。

表1 融合“三创”教育的实践课程考核评价

(三)打造“三创”教育实践交流中心

打造“三创”教育实践交流中心,满足新工科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为“三创”教育提供基本保障。从灵感创作激发,到具体创新研发,再到项目孵化落地,需要全面的创新实践平台提供保障,因此,高校可以建设创新设计工作室、3D/VR/AR 创作室为学生创作提供研发基地;创建工程训练工作室、3D 打印工作室、实验数据处理中心等场地与设备为设计制作提供必要条件;成立学生创业中心等为推动学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活动并进行创业项目训练提供交流平台。“三创”教育实践交流中心的建设,为“三创”教育实践课程的训练场所基地化,项目设计团队化、全员化,设计加工多样化,激励机制常态化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通过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企业专家宣讲会、优秀团队经验分享等活动,便于激发学生灵感,凝练或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和项目,促进“三创”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

五、结束语

融合“三创”教育的工科类实践课程建立的全新的培养模式,从实践教学过程的重组、选课机制的调整、实践课程内容的优化到课程建立保障机制、互补型师资结构、多导师联合指导,切实以生为本,将专业技能有效融入实践锻炼,推进专业科技创新,不拘泥于传统专业限制,鼓励多学科融合模式、跨学年创作设计,以学科竞赛、产学研项目、教师科研项目为导向,建设新工科下的具有新思维模式、聚集新时代热门研究的多学科融合的项目资源库,确保“三创”教育在工科类实践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三创工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超学科”来啦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三创”中的重要性研究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