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创新实践

2023-11-04 12:25张冬冬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1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督导教学质量

张冬冬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南京 210038)

一、引言

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影响,特别是线上教学这一教育新形态的飞速发展,高校传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明显滞后于教育教学的技术变革,这表现为线下教学的评价标准不能直接迁移到线上教学,在分析、设计、管理这几个环节上的信息化手段也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求。文章运用“互联网+教育”的相关理论,试图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构、教学质量保障平台架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运行、数据治理精准反馈等方面来构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新框架。

二、“互联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一)“互联网+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信息空间催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随着互联网进入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成为了教育领域的变革趋势。陈丽等学者深入阐述了“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他们认为,“互联网+教育”的内涵有3 个方面:(1)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颠覆性作用;(2)教育的变革趋势,不仅是环境、手段和方法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变革;(3)在网络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共同支持下,教育组织体系和实践模式将区别于传统学校教育,出现新的形态[1]。参照“互联网+教育”的内涵,作者认为,“互联网+教学质量保障”是“互联网+”理念在教学质量保障领域的延伸,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包含了工具性变革和思维性变革。随着高校教育模式从以线下为主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必将从精英主导走向师生参与,从封闭运作走向开放融合,从单向反馈走向多元评价。

(二)“互联网+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征

传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高,不利于解决线上教学中出现的新的教育矛盾,即“学校的标准化、规模化、供给驱动的教育服务与学习者多样、个性、灵活的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2]。“互联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调高校相关部门、教学督导、师生等多主体合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协同治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以学习者为中心

线上教学中学习者的差异性更大,学习需求也更灵活多样。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充分关照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考量“受教育者本人的效用最大化是否得到满足”[3]。

2.多方参与,共识管理

多方参与教学质量保障活动是共识管理的重要基础。校内师生、督导和校外机构等不同程度的参与,可以增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相互认同,并就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各个环节达成共识。

3.数据驱动,技术赋能

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技术推动教学督导治理现代化,搭建教学质量保障一体化治理平台,实现数据在校内跨部门、跨层级、跨职能的流动,对教学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并防范潜在风险。

三、“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构建

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应顺应教育教学实践的变化,利用互联网理念和技术重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开放共享的教学质量保障供给模式和时空灵活的组织模式,从而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文章结合我国高校教学督导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在“互联网+”背景下,从制度层、管理层、技术层、应用层4 个方面构建“互联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图1)。其中,制度层是指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所依托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管理层主要指日常管理中形成的工作模式;技术层重点围绕“互联网+”技术进行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平台的建设;应用层主要包括数字资源储备服务、学习档案建设和数据反馈所形成的常态化监测。

图1 “互联网+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四、“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践路径

“互联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致力于实现教学督导工作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整体性,在制度层、管理层、技术层、应用层4 个方面不断完善。

(一)多方参与,科学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多主体参与以提升教学质量评价的全面客观性

根据“第四代评价”理论,评价并不是“外在于人的”“纯客观”的过程,而是参与评价的所有人,特别是评价者与其对象双方交互作用,形成共同的心理建构的过程[4]。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全面客观性,必须引入多主体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一是在校内形成教师、学生、督导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主体架构。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然也是教学质量的塑造者。为了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合理需求和利益,要使教师和学生从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接收者转变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设者。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尝试打破以往行政部门或专业团队封闭式运作的模式,形成多主体协同工作、共同参与的模式。

二是引入校外机构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参与者并指导相关工作。校外机构如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合作单位等都具有评价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甚至参与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校外机构参与修订实习手册、就业指南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等,有助于高校根据实习、就业市场需求调整教育教学目标并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2.多维度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以提升评价的科学性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和健全综合评价[5]。传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教学评价过程中看重评价主体的职能地位、等级地位,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轻学生。这导致很多评价标准既缺乏针对性,又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等的考量[6]。

(二)协作融合,搭建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治理平台

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改进教育督导方式方法,大力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开展督导评估监测工作”“加快构建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逐步形成由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支撑的智能化督导体系,提高教育督导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7]。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也必然要引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颠覆性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空间构建教学督导新形态。

表1 三维度教学质量信息反馈问卷设计

1.搭建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治理平台

一体化“互联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治理平台的搭建和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体化平台搭建的基础,多部门负责的多平台之间的协同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资源整合。现有资源必须充分对接和科学整合,确保其在一体化平台上可以有效利用。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平台是教务系统、督导系统和学工系统。例如,在异常教学情况发现与处理方面,将教务系统与督导系统平台相关联,通过调课、停课、学生成绩等数据分析教学活动中的异常情况,有重点地选择督导听课对象,及早发现问题并介入处理。其次,要规范流程。一是要制定一体化平台使用办法,明确规定各联合参与主体的权、责,保护信息安全。二是对教学督导治理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督导行为的公正。三是开放校内外用户权限,进一步实现校内外协同督导。最后,要统一标准。一是实现数据兼容。制定统一的、兼容的数据资源标准。二是实现治理程序标准化。采用通用的教学督导治理流程,保障教学督导评价的客观公平,并提高教学治理的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2.“互联网+”技术赋能提高质量保障管理效能

技术赋能是指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治理工具提升治理效果。技术本身是把“双刃剑”,因而对于技术的规范性监管必须贯穿始终,充分把握技术使用的方向。一是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促使督导治理更精准。通过数据联通、共享,打破各部门的数据屏障;通过实施大数据监督,提升督导透明度;建立全流程监管服务,完善预防、监控、整改闭环体系。二是发展“互联网+云计算”,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创新。通过云计算整合现有数据,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决策成本,并在云计算功能的基础上,实现数据集成、迁移等功能,进一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三)时空灵活,创新教学质量保障组织运行模式

传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以现场集中性督查、样本抽查为主要形式,造成了组织形式的时空固化。时空灵活的教学形态呼唤新的教学管理形式与之适配,因此,教学质量保障组织运行模式的创新是必经之路。

1.打破时间限制,变阶段性检查为循环式检查

以循环式检查取代基于线性时间(如期初、期中、期末)的阶段性检查,是提高督查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首先,循环式检查可以实现灵活的安排方式。例如,可以在期中或期末检查学期初教学材料,并根据目标达成情况总结学期初计划的执行效率;可以在新学期期初检查上一学期的期末教学档案,既避免了期末各类检查工作的时间冲突,又便于对期末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其次,循环式检查以问题为核心,针对教学档案和教学活动中的核心问题多次组织检查、整改、再检查、再整改,有利于提高检查的针对性,确保发现的问题能够真正得以解决。

今年以来,特别在春耕、秋收保供之前,黑龙江销售所属分公司加大了走访客户、排查客户的力度。特别是乡镇加油站占到34座的黑河分公司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一方面要求排查一起合作多年的老客户;另一方面排查已经流失或者有流失倾向的客户。当然,这样的客户在需求量上要达到一定规模,一般年销量在几十吨甚至是上百吨。”洪松涛说。

2.打破空间限制,变集中性督查为开放式督查

实践证明,集中性督查具有人力集合成本高、督查时间短、反馈问题不全面等问题。线上教学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班级固化模式,出现了各种灵活的组班方式”[1]。教学空间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连传统意义上的班级也开始从固定变为灵活。开放式督查顺应了“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变化,创新了既有的督导组织运行模式。利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打造出督导的信息空间,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灵活安排督查主体。同一位督导可以进入多个教学信息空间进行督查,同一个教学信息空间也可以安排多个督导督查。二是简化校外督导的参与流程。在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方面,可适当安排校外督导参与。三是有助于实现以需求驱动的个性化服务。通过改变时空的固化,突破统一的督导模式,改变“传统配给制服务模式”为需求导向型教学质量保障服务模式[8],实现“基于需求开展督导、通过督导满足需求”的良性互动。

(四)数据治理实现教学质量闭环监测精准反馈

数据治理是指“‘数据驱动教育治理’,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汇聚和融合多源多样的数据,通过数据共享和利用,再造治理流程和治理结构,提升教育治理水平”[9]。数据治理有利于教学督导反馈的精准化,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闭环监测的效率。

1.加强数字资源储备和服务

教育部门首先要根据师生用户的特点,不断开发符合用户认知特点的数字资源。例如,教学信息反馈方面,必须突破纸质材料的局限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找到信息交流的网络和电子渠道。其次要加大数字资源的开发力度。“对于乡村教育、特殊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稀缺且重要的数字教育资源,以及不同的地方特色资源,需要加大开发力度,并有效探索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新型资源。”[2]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差异,需要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体的特点开发相对应的教学资源。最后要通过数字资源的存储和开发,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建设人才培养数字学习档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和一体化数字平台的搭建,高校可以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学习档案。数字学习档案不仅可以直观呈现学生课程成绩的动态变化情况,根据大数据分析提前做好学业预警,还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经历、技能素养及获奖情况,从而有助于高校根据学生个体特点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通过存储和查询学生的个人学习档案,教学督导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充分获取其各门课程、毕业论文、实习实践、学科竞赛等多方面的信息,既强化了教学质量保障的成效,又有助于“以数字学习档案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连贯性”[10]。

3.数据驱动实现精准反馈

数据的互联互通打破了校内的数据“孤岛”,使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协同监管教学工作,完善了跨部门、跨层级的联合监督。借助互联网和校内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治理平台所构建的数字中枢,可以进一步打造教学督导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集成从问题反映、处理到反馈的一站式服务,便于收集师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优化教学质量管理流程,实现常态化教学质量保障。不仅如此,数字中枢还可以突破校内监督在应用方面的短板,促使高校与相关行业协同育人,发挥相关行业在实践领域的经验优势,利用多源头的数据为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宝贵的督导意见。

五、结束语

“互联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表面上看是环境、技术、方法的更新,实质上是理念和模式的变革。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出发,发展为多元主体参与的架构,并通过时空灵活的管理模式、技术赋能的平台构建、数据驱动的精准反馈来为“互联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实现路径。未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可以按照“实践—修正—再实践—再修正—推广应用的管理思路”[11],将“互联网+”的理念、思想与技术、环境深度融合,既要实现技术的便捷化、科学化和数据的联通共享,又要在技术的标准、数据的规范方面形成共识。因此,后续还应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形成有典型意义的、可供推广的教学质量保障范式和培训体系。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督导教学质量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民国时期教育督导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