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音乐课 亦若“烹小鲜”

2023-10-25 09:29冯康
新校园 2023年9期
关键词:音乐课素养音乐

冯康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源远流长,《道德经》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也将高超的治国之道比作充满烟火气息的烹饪技艺。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菜肴越发讲究“色香味意形养”。从“美食”到“美育”,一堂好课恰如一道美味佳肴,优秀的教师好比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通过用心设计、精心烹调、巧心搭配,不仅可以让学生享受课堂美妙的气氛,引导他们将知识转化为成人成才发展过程中的“营养”,更可以让他们感悟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成长观。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小学音乐教育界频繁出现“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这样一句话。虽然有学者经过考证发现该话语的来源并无明确依据,但“有些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这种尴尬情况确是客观存在的。究其原因,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相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丰富,传统的说教式和程式化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音乐艺术学习的需求。音乐是拥有无限魅力和无穷力量的艺术形式,音乐课也应最大限度地培养每一个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力和表现力。因此,《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导下的课堂应当像一道可口而富有营养的佳肴,让学生食欲大增,容易吸收,充分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的素养需求。本文将结合人音版四年级上册《荡秋千》一课的设计,谈谈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音乐课的“色”要正——激发学习兴趣

一道菜品首先能吸引食客的是它外在的“色”。一堂音乐课,首先应当创设多维的音乐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审美感知,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内驱动力。当然,追求菜色要靠合理的食材搭配,课堂情境的设计同样如此,绝不是各种“夺人眼球”环节的拼凑叠加。音乐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对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将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语言、音乐形象、风格意蕴、情感表达等方面先由较为浅显的层面转化为极富设计感的音乐活动,借助现代媒体、游戏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好看好玩”的直观体验中实现由“趣”到“美”的发展过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荡秋千》一课中,让学生首先聆听着仡佬族传统音乐《达乙》走进课堂。伴着铿锵的鼓声和悠扬的牛角声,让学生走进教室就能看到大屏幕呈现的我国西南地区葱茏繁盛的山区美景,加之教室中央提前摆放的学生从未见过的仡佬族独有的竹制打击乐器——蹦蹦鼓,视听多重感受加上满满的好奇心,让学生迅速融入了学习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场”。

二、音乐课的“香”要醇——创设浓厚氛围

“香”,自然就是食物的香味,是人们对食物的第二印象,嗅觉也是在人类记忆中保存最久的感觉。贯穿音乐课堂的香气应当就是音乐作品的“美”。当然,“美”的感知和体验不能仅源于教师的说教,而是学生要通过主动的态度去解释并理解音乐作品的审美特质。审美特质是指音乐中那些富有表现力和内在意义的性质和品质,是在感性特征基础上加入了理性成分的一种认识。如去理解音乐中的各种人声或乐器音色、旋律的进行与变化、调性的明暗浓淡等音乐要素对音乐作品传情达意的作用。例如《荡秋千》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感受秋千来回荡的动作体会歌曲“2/4”拍子带来的律动感和趣味性,在潜移默化中理解音乐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三、音乐课的“味”要美——引导深度体验

味道是烹饪的灵魂,最讲究的是适口。音乐教师正是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度的体验学习,方可让他们“身在其中,方知其味”,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共鸣与联想,去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小学音乐学习常见的唱歌和欣赏两大板块,都应以音乐为本,以听赏为主,讲解讨论为辅,对于知识的学习、特征的体验、文化的理解等教学都必须结合具体的音乐音响,在反复聆听和体验的基础上结合点拨式、启发性的讲解和讨论完成体验学习。整个体验学习的过程要生动且富有童趣,师生可以大胆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寻求音乐作品的“美味”。在《荡秋千》歌曲学唱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聆听和发现“秋千荡得最高”的乐句,来体会音程跨度较大的难点乐句,以期更为准确地掌握音准,同时在演唱时能够将荡秋千的快乐与刺激的音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在歌曲学唱之后的情境表演环节,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仡佬村寨的一天,以“清晨的村寨——欢乐的游戏——美丽的黄昏”为情境线索,让学生自然参与到风格不同的音乐表现中,帮助学生掌握艺术表现的技能,认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热爱生活。

四、音乐课的“形”要巧——融合创新意识

“形”,是慢慢从“色”中分离出来的,主要指菜品的形状以及装饰,在新兴菜系中尤为讲究。音乐课堂的“形”,可以理解为课堂教学模式。随着教育的不断革新,音乐课堂创新形式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而创新形式的最终目的指向的是培养学生音乐创作思维和创造能力,这也是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荡秋千》这节课的导入环节就充满创新意识,教师展示用竹筒、红绸、木棒自制的仡佬族独有的打击乐器“蹦蹦鼓”。学生先观看教师的演奏,继而进行模奏,再到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充分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歌曲的表现环节,师生合作为歌曲创编了“秋千二声部”,用赋予音高的“嘎吱嘎吱”演唱模拟秋千的声音,使歌曲自然顺畅地成为一首表现形式丰富的合唱歌曲,并通过“赛秋千”的情境表演将歌曲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极具創意的环节运用,营造了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合作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将生成的独特想法转化为艺术成果。在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团队精神。

五、音乐课的“意”要深——积淀文化内涵

烹饪的“意”是从“色”和“形”中升华而来的,讲究饮食的文化内涵。同样,音乐课作为艺术教育学科,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用体认的思维方式获得对艺术文化价值的自觉体验与认知,理应成为艺术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回归到音乐教学实践上,师生应当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孕育、形成和提升音乐作品所凝练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也就是“新课标”提出的“文化理解”。作为少数民族儿童歌曲的学习,《荡秋千》整节课充满了浓厚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意蕴,同时拓展延伸出仡佬族的名称由来、图腾信仰、生活习俗、传统体育等学生感兴趣的相关文化知识。此外,融入了仡佬族传统舞蹈“牛角舞”作为律动体验,丰富了艺术体验活动。特别是营造仡佬族特色传统节日“敬雀节”的节日场景,将课堂中二声部歌曲演唱、蹦蹦鼓伴奏、牛角舞表演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气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刻意说教和灌输任何知识,而是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感悟、领会、阐释艺术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有助于学生在充满童趣的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

六、音乐课的“养”要高——汲取学科素养

美食的基本功能和最终目标在于为人的健康供给足够的营养。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汲取营养、共同成长的地方。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是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艺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所以,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音乐技能,更是以音乐为媒介引导学生从小热爱生活、感知世界,实现“音乐知识—学习能力—学科素养”的转化。因此,音乐课在承担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赋予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教育使命。如何在每一节课上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营养”,供他们既能迅速“吸收”又能自己早日学会“烹饪”,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和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荡秋千》一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采取多种体验性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学习能力,比如聆听、歌唱、演奏、律动、编创、合作等。虽然课堂教学容量很大,但是学生乐在其中,丝毫没有学习压力,在润物无声中体悟和传递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趣”“韵”“美”。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为本体、以素养为导向、以体验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的音乐课堂新生态,应当成为广大音乐教师的努力方向。愿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能不断提高“烹饪”技艺,用心用情地呈现出一道道滋养学生成长的音乐“大餐”。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

责任编辑:庄 源

注:此文系2021年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编号:M202101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音乐课素养音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音乐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