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济
按宋代风俗,除夕之夜,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围炉团坐,通宵不寐等待黎明的到来,谓之“守岁”。除了谈天说地,也需要来些吃食消磨漫漫长夜,消夜果儿便属此类零食。这种“果儿”并非水果,而是一种制作精美的甜味点心。
据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南宋时期宫廷守岁,内司意思局会进呈“精巧消夜果子盒”,盒内装有“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蜜酥、小蚫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银杏等品”。
《武林旧事》中则称,内务府进呈宫廷用以守岁的“消夜果儿”达百余种之多,皆奇巧奢华。精美绝伦的点心盘里除了各式果儿外,还有“玉杯宝器、珠翠花朵、犀象博戏之具,销金斗叶、诸色戏弄之物”。这还不算,有一种点心盒上面还有一具“玉辂”模型—高至三四尺,以黄金、玉石做装饰,并贴以金龙凤罗罩。这样一个巨大的点心盘,花费相当于十户中等之家的资财,其享用者当然也不是一般人,“止以资天颜一笑耳”—那是大宋皇帝在除夕之夜送给皇后的礼物。
普通百姓家的消夜果儿虽不如宫中丰盛,但也是竭尽所能地准备,以祈愿年节顺心。
元宵节是我国唯一一个以美食命名的节日。在宋代,此节又称“元夕”。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词的上半阕极尽渲染之能事,描写了满城火树银花,人们尽情狂欢的热闹景象。
这样隆重的节日,有什么标志性的美食呢?南宋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一诗中提到:“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这里的“珠”就是浮圆子,它还有“圆子”“糖圆”“粉团”“粉果”“浮子”“团圆”“灯圆”“水磨丸”等名,是今日我们元宵节所食汤圆的前身。
《武林旧事》列举了元夕这天人们必吃的点心榜单,乳糖圆子排在第一位。这是一种以糖霜、蜂蜜做馅儿,用糯米粉搓成的圆子,煮熟食用,考究点儿的人家会在汤里加蜜渍桂花之类的调味。浦江吴氏《中馈录》中“甜食”类“煮沙团方”一条写道:“砂糖入赤豆或绿豆煮成一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或滚汤内煮,亦可。”可见,这沙团也属汤圆一类。
在南宋临安,还有一种花式点心—滴酥鲍螺,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待客之物。这是一种用酥油制作的外形似螺蛳的甜食,类似今天的奶油裱花,入口即化,电视剧《尚食》中就曾再现这一美味。《金瓶梅》第六十七回,写西门庆留温秀才在家赏雪,应伯爵作陪。刚摆上酒席,郑月儿派人送来两盒点心,一盒果馅顶皮酥,一盒酥油鲍螺。那酥油鲍螺可真地道,温秀才品尝后称赞此物“非人间可有”。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中国人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盛行不衰。2 010年在江西德安宋代古墓发现的两个粽子,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粽,其外形和今天的粽子相差无几。不过,宋代的粽子口味千奇百怪,馅料除了寻常的肉、蜜、糖、枣之外,还有胡桃、姜、桂花、麝香等,可见宋人在粽子的风味上下足了功夫。
宋代的粽子之所以这么“卷”,很有可能和当时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关。《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南宋时期,端午节这天,临安城中卖粽子的商人会将粽子堆叠成楼阁、亭子、马车等形状,以吸引食客购买;至于粽子的风味,那更是竞争的焦点,当然要绞尽脑汁去开发了。
食客们也为如何吃得开心动起了脑筋,发明出一种比赛。据《岁时杂记》记载:“京师人以端五日为解粽节,又解粽为献,以叶长者胜,叶短者输。”在北宋都城汴京,人们将端午节称为“解粽节”,因为这一天会举办解粽子比赛,解开的粽叶最长者为胜。南宋诗人陆游也曾在《过邻家》一诗中写道:“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
此外,宋人还会在端午吃香糖果子、白团等,有时还会将之作为亲友间互赠的礼物。
七夕又叫“乞巧节”,在我国传统习俗中有着特定的应节食品,叫“七夕果”或者“巧果”。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一条记载,“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
为乞巧节而准备的点心自然不會是单一、朴素的造型,人们挖空心思地将它们塑造成不同的形象,小到飞鸟虫兽,大到房屋建筑,几乎无一物不可“果食”。
不仅如此,《东京梦华录》中还写道:“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为了吸引顾客,面点店还会制作一批面塑的小偶人,形象类似门神,披盔戴甲,威风凛凛,名为“果食将军”。顾客只要一次买上整整一斤果食,店家就会附赠其一对果食将军。
上述美食只是大宋点心谱中的一小部分,此外还有立春的春盘、中秋的月饼、清明节的子推燕、重阳节的重阳糕……宋代商品经济发达,饮食业繁荣,人们在节日里尽情娱乐、享受生活,应节饮食也因此丰富多彩。各式点心不仅新颖别致,而且富有人文内涵,由此成为宋代民间饮食文化多彩画卷上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