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3年展望

2023-10-24 17:14朱道林张嘉庆代亚婷丁宇泽张立新
中国土地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研究展望土地管理研究进展

朱道林 张嘉庆 代亚婷 丁宇泽 张立新

摘要: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2年国内外土地管理领域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2022年,国内土地管理领域研究主要涉及土地管理制度与法律的应用理论问题,并对具体的实践应用展开了深入探讨;国外重点关注城市住房市场管理、土地生态保护制度等问题;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障、土地管理视域下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等问题是国内外研究一致关注的重点。研究结论:2022年土地管理研究紧扣理论问题与实践需求,在探索土地治理的制度和法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未来仍需进一步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从不同学科交叉视角进行理论解释和创新。2023年将重点关注土地管理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土地治理体系探究、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和统一确权登记改革、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体制与机制、土地绿色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与粮食安全等议题。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科学;研究进展;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23)02-0113-11

基金项目: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项目“土地学科进展和土地科学前沿问题研究”(2022年)。

土地管理作为以公权力行使来保障与促进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行为,对其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十分重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Elsevier、Springer、Science Direct等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梳理分析了2022年国内外土地管理领域研究进展与研究重点,展望2023年土地管理研究方向和重点问题。以“土地管理”(land management/land administration/ land governance)、“土地管理体制”(land management system)、“土地制度”(land institutions)、“土地政策”(land policy/land use policy)、“土地法律”(land laws)、“土地权利”(land rights/land tenure)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针对文献研究的关键性与创新性,最终筛选获得87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52篇,主要发表于《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等期刊;英文文献35篇,主要发表于Land Use Polic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等期刊。遴选文献研究主题分布情况详见表1。

1 2022年国内外土地管理领域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1.1 国内重点研究进展

2022年国内土地管理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理论和实践探索研究方面。应用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法律两方面:土地管理制度方面重点探讨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并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史进行了历史比较,还关注了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问题;土地管理法律研究主要关注集體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土地经营权性质解释和土地征收的法律保护等问题。实践研究方面重点体现在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住宅用地两集中供应政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土地督察方面等相关研究。

1.1.1 土地管理制度

(1)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如何行使自然资源资产国家所有权是当前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的关键问题。基于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全民所有行权模式的认识,以所有权、监管权分离为基础的“统一代表+委托行使”机制逐渐成为现实选择[1],有学者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具体解释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机制试点的缘由、逻辑、挑战与对策,指出未来关注的重难点应在资产清查核算、所有者权益实现、整体治理转型、多种行权模式选择以及行权主体考核监管机制等方面[2]。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可以更好地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并提出了合理分享产出比例、明确权责关系、降低履职风险等举措,为完善委托代理机制中的履职考核制度和收益管理制度提供参考[3]。

(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史。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实际上也是“以人民价值为中心”的农民土地利益实现史[4]。新中国成立后,农地制度改革经历了从传统集体化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农地三权分置的历史转变。传统集体化体制下的农业剩余成为了国家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农民的直接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侵害[5]。在不改变集体所有制性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两权分离”实现了农地产权的重构,承包到户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权分置则进一步以承包权打破了“土”对农民的约束,以经营权解除了“村”对成员身份的限制,开启了以“人”为核心的城乡要素流动[6]。与此同时,还有学者站在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农地改革历程视角进行分析,强调以土地公有性质不动摇、农民利益不受损、耕地和生态红线不突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改变等为底线,以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抓手,全面推进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与城乡融合发展[7-8]。

(3)宅基地制度改革。在新时期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如何探索有效的“三权分置”体系得到普遍关注。在所有权方面,研究认为应从制度建设入手,把握系统思维并立足于当地实际,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权行使能力[9]。关于资格权属性方面的研究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提出宅基地资格权不仅仅是普通单一性权利,而是集居住权和用益物权为一体的复合性权利[10],由此可见,实践层面资格权的认定与行使需要综合考虑作为居住的社会属性和作为财产的经济属性,根据不同地区发展实际,探究符合生产生活需求的最优表现形式[11]。研究强调适度放活使用权,通过规范与盘活集体所有权与农户使用权、编制“权利—责任—负面”清单等制度体系,实现农村闲置宅基地有效利用的目的[12-13]。从整体来看,有学者基于案例分析,发现通过“确权—赋能—活化—保障”系列改革最终实现了当地农民增收、共同富裕的目的[14]。同时,宅基地改革受制度变迁的强制性、产权治理结构的差异性和环境适配的不稳定性等因素影响,存在预期收益不足、绩效损失的潜在风险,下一步应从加强规划引领、健全交易体系及改善产权治理结构等方面着手,因地制宜推进改革[15-16]。

(4)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治理效应受到关注。首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三条路径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17]。但由于农村集体组织产权主体的分散性、农民身份的封闭性等弊端并没有随着实践发展得到根本性改变,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际受限[18]。有研究提出,下一步应注重不同地区差异,强化多主体的联合协作以及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等多种举措并行,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19-20]。与此同时,对于社会治理效应的影响也引发了学者的关注,研究发现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农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于村庄公共物品的自给能力和村莊民主化治理效应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21-22]。

(5)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伴随着集体与国有土地市场的“同地不同权不同价”二元分割局面愈演愈烈,亟需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制度设计、空间规划等方面破题[23]。在制度设计上,有学者提出未来须从“产权安排、管理体制、配套制度”创新,严格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24-25]。在国土空间规划与市场化配置的互动关系问题上,研究发现二者以“区域—要素”之间的互联互通更好的实现了“有为规划”和“有效市场”的重要作用,同时针对“刚性管控”过硬、市场配置失灵和规划体系供需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以“权—责—法”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刚性底线+弹性空间”、“规制调控+规范引导”和“规划均衡+市场决定”等治理机制为协同的治理路径,最终实现规划与市场的有效融合[26-27]。

1.1.2 土地管理法律

(1)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民法典》第262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土地所有权”的规定并没有解决农民集体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关系的争议。依旧存在“同一体说”、“投资关系说”、“授权经营说”、“法定信托关系说”、“代表行使关系说”以及“二元论说”的理论争辩[28]。“同一体说”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本上是农民集体法人化的结果,二者实质上属于同一主体[29]。最新出现的“二元论说”站在更加精细化的角度,基于集体资源性资产的异质论和集体经营、非经营性资产的替代论阐释农民集体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异质论中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集体所有权主体的代表行使主体,替代论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替代农民集体成为所有权主体[30]。

(2)农地经营权性质。农地经营权性质的“债权一元论”、“物权一元论”和“物债二元论”纷争依旧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债权一元论”基于法文义、法体系、法目的三个方面的通盘思考,认为将其定性为债权可以在设立模式、规则构造及融资担保效应方面形成体系优势[31]。“物权一元论”则认为债权理论无法解释在租赁、入股、抵押情形下准确划分债权人、债务人的问题,认为应保持土地经营权在概念和性质上的完整统一性,将其续造为一类用益物权解释[32]。“物债二元论”针对《民法典》中的规定进行区分,基于土地承包经营权上产生的土地经营权宜以5年为界物债两分,而以所有权为基、以其他方式承包的经营权应以登记为界物债两分,并对实际登记情况与流转年限的冲突竞合问题做出了进一步说明解释[33]。还有学者突破权利性质界定的限制,以“土地经营权担保物权”表征统一建立在承包地之上的各种权利类型,进而实现现行法律框架内土地经营权的担保规则的续造[34]。

(3)土地征收制度的法律规定。关于土地征收的法律保护规定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均有所涉及。在土地征收前置程序中,研究强调应完善我国土地征收法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在土地征收的初次决策前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并加强专家论证[35],还有学者通过司法解释说明将协商购买纳入到征地先行程序中具有宪法基础,此举可以在程序上与实体上的双重面向来规范引导征收权行使,为农民集体提供权益保障的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36]。在土地征收的事中和事后阶段,针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的法律供给不足、补偿程序错杂以及司法解释受限等问题,下一步在法律框架之内的可诉行政行为应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征收公告(行为)、补偿安置协议与决定、乱拆强拆等具体化问题[37]。另外,在对土地征收行为做出司法审查时不能只关注某一环节或对象的合法性,还应当涵盖对相关先行行政行为的同时审查[38]。

1.1.3 土地管理实践

(1)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粮食生产安全之间的良性发展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39-41]。面对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带来的全球粮食贸易新形势,有学者提出建立“粮食安全主权化、生态安全本地化和权益安全资产化”的基础安全体系来构建中国粮食安全根基,并警惕全球粮食霸权与极端气象灾害带来的挑战[42]。还有学者认为应当构建耕地战略储备制度,以保障资源持续生产能力为核心、以生产潜力与生产技术集成为决策支撑体系、以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为重点三方面开展“藏粮战略”[43]。最后,还有部分研究基于多情景的模拟休耕与安全底线约束视角划定了中国耕地保护的弹性空间思路,发现在遵循环境约束和农户意愿前提下的科学休耕并不会对我国粮食自给造成负面影响,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有机协同提供了新视角[44-45]。

(2)土地供应政策与房地产市场管理。为规范住宅用地供应,稳定房地产预期,我国已在22个城市实施集中发布出让公告和集中组织出让活动的“两集中”供地政策。已有研究分析了不同轮次供给对于住宅用地出让结果的影响,发现“两集中”通过改变供应节奏、约束竞拍格局和稳定市场预期导致地价与溢价率的波动[46],在一定程度上使住宅用地价格更多的回归到本身价值,符合“房住不炒”健康发展目标。但与此同时也提高了房地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对其融资水平和现金流供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需注意土地供地总量和供应结构的差异化管理,从增量为主转向以存量为主,推动城市更新和产业优化布局,实现人—地—房—业的要素协同发展格局,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46-47]。

(3)现代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开发。现代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开发,即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有效利用对于解决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城市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重点关注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产权纠纷、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问题[48-50]。针对现实情况中的“重技术,轻产权”问题,学者提出引入三维地籍管理理念,构建法律地位、实施主体、资金来源和管理流程全方面的地下空间立体一级开发制度,达到满足新发展阶段下的立体开发趋势并破解管理体制困境的目的[49]。在地下空间发挥的社会稳定效应方面,研究发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通过向多功能化演变来逐渐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促进社会稳定[48]。另外,还有学者关注到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地下空间开发外部性问题,研究通过构建可量化的地下空间开发价值貨币化指标体系,并运用具体案例说明地下空间开发的外部效应与外部成本问题,为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价格评估与规划决策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50]。

(4)土地督察方式。土地督察是土地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本年度研究侧重关注了派驻督察和土地约谈两种不同督察方式的实践效果。派驻督察政策的实施重点考虑地方政府任务数量和质量的相对冲突程度,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境地之下,“代理人+监管人”模式可以更为有效的发挥监督激励作用,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51]。另外,土地约谈作为一项柔性协商与刚性问责兼具的中国特色土地督察制度,以“刚柔并济”的方式倒逼责任主体提高行为遵从度,未来应从强化刚性问责、提升信息透明度和差异化约谈策略等方面继续深化,进一步完善土地约谈制度[52]。

1.2 国外重点研究进展

1.2.1 土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

土地制度的形式与正式制度设计有关,而土地制度的功能与自发的行为过程则和非正式制度相互关联[53-54]。一方面,当正式制度缺位时,非正式制度和不接受控制的开发活动会造成土地分配机制不遵循市场原则,公共和私人利益界限容易被改变和侵犯,进而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55]。另一方面,土地使用决策受非正式制度影响[56],比如农户在面对土地产权争议时采用非正式解决途径的偏好仍然存在[57]。然而,在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为者往往将正式制度设计强加给其他弱势行为者,在这种情况下,制度不能反映个体行为者的自发行为过程,阻碍了土地制度功能的发挥[58]。因此,土地正式制度设计应包括对普遍存在的非正式制度的吸纳并加以规范或调整[59]。

1.2.2 土地市场与政府的互动机制

城市和农村发展需要国家土地政策和土地市场的良性互动。基于多准则分析和博弈论方法模拟的城市开发过程表明了城市发展过程是土地开发商和市政当局之间战略互动的结果[60]。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完全依赖市场机制的土地政策不能够解决金融驱动的“盲目”城市扩张、市政吞并和土地碎片化等问题[61-64]。此外研究表明规划法规可以减少住房和土地市场中的市场波动[65]。在农用地管理方面,当市场缺乏监管时,容易出现土地过度集中、土地投机甚至土地掠夺等负面现象,需要设计土地市场监管体系以引导其发展方向,而土地管理和登记制度、土地储备制度等政策工具有助于监管并支持农用地市场的发展[66]。

1.2.3 农地产权制度保障

由于土地需求和农业技术的改进,发展中国家的农地产权制度正在发生变化[67]。通过农地产权制度保障,许多国家试图改善小农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并为投资者使用土地作为信贷抵押品与发展大中型农场创造条件[68-70]。对土地产权的保障包括法律体制保障和社会环境保障,法律体制保障主要通过土地产权规范、地方土地管理机构和土地信息系统等实现,而社会环境保障则包括获取和使用土地权利、社会和平、性别平等和保护等[71]。例如,在印度东部,有保障的土地所有权状态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68];而在卢旺达和赞比亚,正式土地产权的确立并未影响农民对作物计划的满意度和土地市场的投资增长[69-70]。未来,需要同时考虑法律体制和社会环境保障,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数字化的权籍管理、简化工作流程、费用减免和提高透明度等,为土地产权制度发挥作用奠定基础[70-71]。

1.2.4 多主体参与的农用地治理

在农用地大量流失而社会对粮食供应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背景下,多主体合作参与农用地治理模式备受关注[72]。学者研究提出了三种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以防治土地退化:特殊授信额度、风险分担设施和土地保护履约合同,建议建立一个“自下而上”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融资结构,以改善中小农户的生计[73]。在中国,由于缺乏保护农民和农村居民权利的有效立法以及一些引导措施,导致农民和佃户等一些利益相关者缺乏参与农地治理的积极性[74]。对以色列的研究表明,农民实施农业环境实践的意愿受到环境、个人、社会和文化价值观的驱动,除金钱补偿外,还应该关注农民的复原力、独立性、知识创造和社会文化发展[75]。

1.2.5 城市住房市场管理

随着全球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为了使用有限的城市土地向居民提供住房,城市住房市场管理成为国际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不受制约的金融驱动城市发展导致居民失去住房,需要使用非市场工具限制金融资本在土地和住房方面的力量[63]。研究建议设立土地储备机构,通过在土地管理系统内增加住房供应和调整低收入人群的房价来抑制土地投机[76]。乌克兰、波兰在从中央计划的住房政策过渡到以市场为导向的住房政策之后,面临着大多数现有存量住房接近临界年限以及管理模式变化等问题,需要完善对存量住房的认证制度,并构建以私营实体为基础的承包制度以应对公共权力的下放[77-78]。此外,在城市住房管理的过程中,混合用途公寓开发的兴起使得公寓的使用范围比原始用途更广泛,需要更复杂的配套管理机制和权利分配[79]。

1.2.6 土地生态保护制度

土地生态保护对于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至关重要[80]。研究分析了土地生态保护的影响因素,以寻求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方案。研究发现产权、税收负担、经济自由和政府支出都会影响农林牧业对土地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制定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和经济发展的环境法规的重要性[81]。其中,农田管理实践可能是减轻农业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创新工具[82],土地补贴政策可以综合考虑成本和环境效益,以激励农民保护土地生态[83]。此外,一些学者对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以及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等进行了研究,为管理和保护土地生态奠定了基础[84-87]。

2 国内外重点研究问题对比及重点评述

2.1 国内外研究重点问题比较

2022年国内土地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均有所涉及,学者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争论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国外土地管理研究则基于实践需求,侧重使用综合手段探索现有土地管理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土地管理效率的提升路径。相较于国外,国内研究更多体现了中国特色土地制度和管理问题的探讨。但与此同时,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障、土地管理视域下政府与市场协同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等问题也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关注。关于如何更好的实现土地管理,国内外的研究持有相似的多主体参与思想,强调实现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主体在实践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协同性(表2)。

2.2 2022年重点进展评述

2022年,土地管理领域的一些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研究紧扣理论问题和实践需求,基本覆盖了土地管理学科研究的各个方面,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均得到了很大提升,具体来看:(1)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權委托代理机制的提出对行权模式做出了重要创新,系统回应了现实状态下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以土地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2)站在新的历史时点,回顾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制度历史脉络、理论逻辑与价值旨归演进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明确目标定位,对进一步拓展农地权能、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3)围绕宅基地改革中各项具体权利深入探讨,形成了从局部到整体兼具的研究体系,为下一步因地制宜推动进一步改革提供借鉴;(4)从制度设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视角持续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致力于实现“有为政府”、“有为规划”和“有效市场”的互联互通,破题城乡土地二元分割困境;(5)土地征收制度的法律保护规定问题持续受到关注,初步形成了以农民集体权益为核心的全环节、全链条式的法律解释,对于完善农村征地制度,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6)在变化莫测的国内外形势下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更加受到高度重视,研究系统梳理了实现二者良好互动关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为形成牢靠的耕地保护防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提供了经验遵循;(7)通过探讨现代城市空间立体化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产权纠纷、社会效应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完善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内容;(8)关注土地利用管理下的监督保障机制,派驻督察和土地约谈充分实现了土地督察制度的约束作用,督促地方政府在实践过程中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9)国外研究聚焦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律和土地管理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政策法律和市场等多种管理手段和模式,推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分类机制协同共进的土地管理。

2022年土地管理领域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更多的开始运用不同学科交叉视角对实践问题进行理论解释与创新来进一步指导实践。未来研究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加强:(1)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统一行使职责是一项系统性、创新性工作,依旧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伴随着委托代理机制试点的推行,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体制机制上的障碍,需要着力探索新所有权行权模式是什么、怎么构建、如何行使等问题;(2)当前已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论述,但缺乏对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范围、程序、标准等内容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框架,未来应结合试点的经验支撑,以点带面增强改革的普适性;(3)土地法学研究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在科学构建并完善土地法律制度的同时,从不同学科、角度和领域展开深入交叉研究有待强化;(4)应用实践中,注重推动技术标准创新与应用。加强土地管理应用实践中的调查、评价、登记、规划、保护、利用、监督等方面基础标准规范融合研究,以标准化促规范化。综上,未来土地管理研究应深刻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创新趋势,立足于土地自然、公共和经济属性,强化土地管理内涵和外延探索。

3 土地管理领域研究展望

3.1 重点研究问题展望

2023年是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承担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作用。在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土地资源兼具多功能属性,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成为统筹经济与社会二者之间协调发展问题中的关键一环。与此同时,面对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安全问题严峻,亟需推动一系列机制创新与制度改革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国家在自然资源领域做出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提出严守粮食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资源绿色利用以及促进产权制度改革、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基于以上背景,2023年土地管理领域研究或将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土地资源管理。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粮食安全、居住安全、产业安全乃至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通过总结和归纳不确定危机(如新冠疫情、俄乌冲突、重大自然灾害等)对土地资源管理带来的经验和启示,思考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如何形成安全、合理和有效的土地管理体系来抵御不确定冲击和挑战,重点关注公共危机事件冲击下土地管理的重新定位和范式创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与治理现代化建设、农村土地管理政策与体制完善、城市土地供应与房地产管理、耕地利用保护与粮食安全以及城乡融合背景下土地市场“同地同权同价”保障相关方面的研究。

(2)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实践探索。为持续深化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自然资源领域公有制实现形式新的探索,2023年将继续针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的理论与实践中的新问题,重点关注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工作的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与资产核算体系构建以及各类型委托代理配套制度的完善工作,以期实现创新所有权行权模式的目标,确保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

(3)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中的作用值得研究关注。下一步应着力探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土地要素精细化高效化配置的方向、面向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以及作为公共管理政策工具对各类主体的土地利用行为管控与引导范式。

(4)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土地法律保障。在乡村振兴和资本下乡的背景下,为更好地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保障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应继续重点关注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现、集体成员身份认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二轮承包与土地征收的法律保护等相关方面研究;并探讨“以人为本”的土地立法论、解释论研究以及在各类法律制度修改完善过程中经验的归纳总结等。

3.2 《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

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遵循土地管理学科发展规律,2023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1)土地管理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研究;(2)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土地治理体系探究;(3)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和统一确权登记改革;(4)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5)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与政策;(6)土地资源绿色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制度;(7)耕地保护政策与粮食安全问题;(8)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方式转变的体制与机制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郭志京. 穿越公私法分界线: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委托行使模式[J] . 法制与社会发展,2022,28(1):173 - 193.

[2] 谭荣.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解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5):1 - 10,130.

[3] 于振英.基于公平互惠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激励机制分析[J] .当代经济管理,2023,45(1):1 - 11.

[4] 杨璐璐. 农民土地权益何以从“分配”到“自主”?——中国共产党百年农地制度改革的探索与经验[J] . 经济问题,2022(6):1 - 8.

[5] 程漱兰, 李爽. 新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形成和演进的历史逻辑以及若干热点问题探究[J] . 中国农村观察,2022(3):19 - 31.

[6] 刘守英.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J] . 经济研究,2022,57(2):18 - 26.

[7] 严金明, 蔡大伟, 夏方舟.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进展、成效与展望[J] . 改革,2022(8):1 - 15.

[8] 高鸣, 郑庆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改革进展与深化方向[J] . 改革,2022(6):38 - 50.

[9] 陈美球, 黄唱, 张婷, 等. 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逻辑与路径[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7):26 - 33.

[10] 苑鹏. 宅基地“资格权”制度的历史演化与改革深化[J] .改革,2022(4):21 - 32.

[11] 林超, 吕萍. 农村宅基地资格权实现形式及其理论解释——基于义乌、湄潭、余江改革案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30 - 36.

[12] 佟彤. 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制度的规范协同[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9):10 - 19.

[13] 徐忠国, 李冠, 卓跃飞, 等. 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清单管理的制度逻辑[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1):46 - 53.

[14] 鲍海君, 叶成, 徐之寒, 等. 宅基地“三权分置”促进共同富裕:基于浙江省象山县的案例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1):106 - 113.

[15] 林津, 吴群, 刘向南. 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的潜在风险及其管控[J]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83 - 192.

[16] 陈卫华, 吕萍.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创新动力:困局与突围——基于对两轮试点调研的分析[J] . 农村经济,2022(5):30 - 39.

[17] 芦千文, 杨义武.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否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基于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J] . 中国农村经济,2022(3):84 - 103.

[18] 郭晓鸣, 张耀文.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逻辑、领域拓展及动能强化[J] . 经济纵横,2022(4):87 - 95.

[19] 卓娜, 柴智慧.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及启示——来自试点典型地区的案例证据[J] . 当代经济管理,2022,44(1):53 - 60.

[20] 赵鹏, 王琳, 刘华.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逻辑与博弈分析——基于利益相關者视角[J] . 农业经济问题,2022(4):38 - 49.

[21] 胡伟斌, 黄祖辉.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村庄民主的溢出影响——基于18省87村1657位农户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J] . 浙江社会科学,2022(7):12 - 22,156.

[22] 赵一夫, 易裕元, 牛磊.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升了村庄公共品自给能力吗——基于8省(自治区) 171村数据的实证分析[J]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2):52 - 62.

[23] 严金明. 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十大认知[J] .中国土地,2022(4):4 - 8.

[24] 姜海, 田双清, 陈乐宾. 基于共识视角的新时代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J] . 农业经济问题,2022(2):70 - 84.

[25] 周佳宁, 段锴丰, 杜焱强, 等. 土地要素配置如何促城乡多维融合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3):32 - 40,50.

[26] 严金明, 张东昇, 夏方舟. 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引入“治理均衡器”和“电路图”的具象化协同机制设计[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0):1 - 12.

[27] 吕晓, 王亚男, 牛善栋, 等. 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互动机制与融合路径[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2):10 - 19.

[28] 管洪彦. 农民集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的理论证成和实益展开[J]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37 - 48.

[29] 宋志红. 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代表行使——《民法典》第262条真义探析[J] . 比较法研究,2022(5):154 - 168.

[30] 高海. 农民集体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之二元论[J] .法学研究,2022,44(3):21 - 38.

[31] 单平基. 土地经营权债权定性之解释论[J] . 法学家,2022(4):146 - 160,195 - 196.

[32] 章正璋. 土地经营权性质之辨析[J] . 学术界,2022(2):139 - 145.

[33] 高海. 《民法典》中两类土地经营权解释论[J] . 中国农村观察,2022(1):16 - 33.

[34] 张素华, 王年. 《民法典》视域下土地经营权担保规则之续造[J]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2(4):91 - 109.

[35] 陈雪, 吕少德. 土地征收法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2):36 - 42.

[36] 刘玉姿, 喻海龙. 协商购买作为征地先行程序的依据与构造[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8):28 - 34.

[37] 耿宝建, 岑潇, 王筱青. 新土地管理法征收补偿制度变化与司法应对[J] . 法律适用,2022(6):54 - 65.

[38] 程雪阳. 论集体土地征收决定的识别与司法审查[J] . 法学家,2022(3):88 - 99,193.

[39] 曹宇, 李国煜, 王嘉怡, 等. 耕地非粮化的系统认知与研究框架:从粮食安全到多维安全[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3):1 - 12.

[40] 李国祥. 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任务及根本要求——学习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及十九届六中全会相关精神的体会[J] . 中国农村经济,2022(3):2 - 11.

[41] 邹金浪, 刘陶红, 张传, 等. 中国耕地食物生产变迁及“非粮化”影响评估[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9):29 - 39.

[42] 孔祥斌, 陈文广, 温良友. 以耕地资源三个安全构筑大国粮食安全根基[J] . 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3):1 - 12.

[43] 梁鑫源, 金晓斌, 韩博, 等. 藏粮于地背景下国家耕地战略储备制度演进[J] . 资源科学,2022,44(1):181 - 196.

[44] 梁鑫源, 金晓斌, 孙瑞, 等. 多情景粮食安全底线约束下的中国耕地保护弹性空间[J] . 地理学报,2022,77(3):697 - 713.

[45] 陈浮, 曾思燕, 马静, 等. 多情景模拟休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J] . 中国土地科学,2023. doi: 10.11994/ zgtdkx.20221014.092941.

[46] 黄奕淇, 曲卫东. 住宅用地“两集中”供应对土地出让价格影响机制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1):64 - 74.

[47] 张杰, 王忠, 范雨婷. 中国住宅用地出让“两集中”新政研究——基于诺奖拍卖理论的准自然实验[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4):27 - 37.

[48] 周德, 郑星, 钟文钰, 等. “以人为本”视域下城市地下空间居民满意度评价——以杭州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4):69 - 78.

[49] 杜茎深. 论地下空间立体一级开发制度的构建[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6):36 - 43.

[50] 乔永康, 彭芳乐, 栾勇鹏, 等.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外部性价值评估及应用[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5):91 - 101.

[51] 赵绪帅, 郑丽芳, 郭广珍. 派驻督察、绩效考核轉变与高质量发展——基于土地派驻督察的经验证据[J]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2,42(7):82 - 99.

[52] 刘佳, 彭佳. 土地约谈抑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吗 ——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7):34 - 42.

[53] GROENEWEGEN J. Institutional form (blueprints) and institutional function (process):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on property rights and land[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21.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2.106300.

[54] RUGEMA D M, BIRHANU T A, SHIBESHI G B. Analysing land policy processes with stages model: land policy cases of Ethiopia and Rwanda[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18. doi: 10. 1016/j.landusepol.2022.106135.

[55] LE M K, ZHU J, NGUYEN H L. Land redevelopment under ambiguous property rights in transitional Vietnam: a case of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n Hanoi city center[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20. doi: 10.1016/j. landusepol.2022.106290.

[56] DUYEN T N, TIEN N D, NGOC N N, et al. Determinants of swidden communities land-use decision-making for different crops in Son La and Nghe An provinces, Vietnam[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19. doi: 10.1016/j.landusepol. 2022. 106190.

[57] EDEH H O, MAVROTAS G, BALANA B B. Land tenure security and preferences to dispute resolution pathways among landholders in Nigeria[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19.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2.106179.

[58] MCCARTHY J F, DHIAULHAQ A, AFIFF S, et al. Land reform rationalities and their governance effects in Indonesia: provoking land politics or addressing adverse formalisation [J] . Geoforum, 2022, 132: 92 - 102.

[59] GOYAL Y, CHOUDHURY P R, GHOSH R K. Informal land leasing in rural India persists because it is credible[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20.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2.106299.

[60] SADOOGHI S E, TALEAI M, ABOLHASANI S. Simulation of urban growth scenarios using integration of multi-criteria analysis and game theory[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20.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2.106267.

[61] RICHARDSON B F. Finance, food, and future urban zones: the failure of flexible development in Auckland, New Zealand[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19. doi: 10.1016/j.landusepol. 2022.106203.

[62] AGRAWAL S, GRETZINGER C, LOWERRE A. Trends, motivations, and land use outcomes of municipal annexation: a case of Alberta, Canada[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12.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1.105775.

[63] LIN C L, CHAN E H, CHIANG W. Urban renewal governance and manipulation of plot ratios: a comparison between Taipei, Hong Kong and, Singapore[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19.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2.106158.

[64] GERBER J, DEBRUNNER G. Planning with power. Implementing urban densification policies in Zurich, Switzerland[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23. doi: 10.1016/j. landusepol.2022.106400.

[65] JALALI D, MACDONALD H, FINI A A F, et al. Effects of planning regulations on housing and land markets: a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approach[J] . Cities, 2022, 126. doi: 10. 1016/j. cities. 2022. 103670.

[66] GORGAN M, HARTVIGSEN M.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markets in countries in Easter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20. doi: 10.1016/j.landusepol. 2022.106257.

[67] SHIRZAD H, BARATI A A, EHTESHAMMAJD S, et al. Agricultural land tenure system in Iran: an overview[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23.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2. 106375.

[68] PALTASINGH K R, BASANTARAY A K, JENA P K. Land tenure security and farm efficiency in Indian agriculture: revisiting an old debate[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14.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2.105955.

[69] SINGIRANKABO U A, ERTSEN M W, van de GIESEN N. The relations between farmers land tenure security and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n assess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smallholder farmers in Rwanda[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18.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2.106122.

[70] ALI D A, DEININGER K.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large land - based investments performance in Zambia: does title enhance productivity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J] . World Development, 2022, 157. doi: 10.1016/j.worlddev. 2022.105932.

[71] GUININ ASSO I, ADéCHIAN S A, SALIFOU M, et al. Effects of the systematic cluster approach (SCA) and rural land plans (RLPs) on land tenure security for agricultural household: insight from Benin (West Africa) [J] . Land, 2022, 11(10) . doi: 10.3390/land11101681.

[72] KASSIS G, BERTRAND N.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farmland governance emerging from a collective land preservation procedure upholding local food projects: evidence from a French case study[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20. doi: 10. 1016/j.landusepol.2022.106295.

[73] ABBAS H W, GUO X, ANWAR B, et al. The land degradation neutrality management enablers, challenges, and benefits for mobilizing private investments in Pakistan[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20.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2. 106224.

[74] JIANG Y, TANG Y, LONG H, et al. Land consolidation: a comparative research between Europe and China[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12. doi: 10. 1016/j. landusepol. 2022. 105790.

[75] TEFF - SEKER Y, SEGRE H, EIZENBERG E,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 and resident willingness to adopt an agrienvironmental scheme in Israel[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2, 302. doi: 10.1016/j.jenvman.2021. 114066.

[76] ROESTAMY M, MARTIN A Y, RUSLI R K, et al. A review of the reliability of land bank institution in Indonesia for effective land management of public interest[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20.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2.106275.

[77] SHCHERBYNA A. Towards a concept of sustainable housing provision in Ukraine[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22.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2.106370.

[78] MUCZY SKI A. Organizational model of municipal housing stock management in the contracting system-a case study of Poland[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15. doi: 10.1016/j. landusepol.2022.106049.

[79] MADSEN M D, PAASCH J M, S RENSEN E M. The many faces of condominiums and various management structuresthe Danish case[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20. doi: 10. 1016/j.landusepol.2022.106273.

[80] DEBBARMA J, CHOI Y. A taxonomy of green governance: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22, 79. doi: 10.1016/j.scs.2022.103693.

[81] MAMKHEZRI J, MUHAMAD G M, KHEZRI M. Assessing the spatial effects of economic freedom on forest-products, grazing-land, and cropland footprints: the case of AsiaPacific countries[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2, 316. doi: 10.1016/j.jenvman.2022.115274.

[82] ZANGUE Y D, MELOT R, MARTIN P. Diversity of farm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FMP) and their nexus to environment: a review[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2, 302. doi: 10.1016/j.jenvman.2021.114059.

[83] TSAKIRIDIS A, O DONOGHUE C, RYAN M, et al.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 participation in an agri-environment scheme and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emi-natural habitats on Irish farms[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20.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2.106284.

[84] AMOUSHAHI S, SALMANMAHINY A, MORADI H, et al. Localizing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SUD): application of an FDM-AHP approach for prioritizing urban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in Iran provinces[J] .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22, 77. doi: 10.1016/j.scs.2021. 103592.

[85] ENOH M A, NJOKU R E, OKEKE U C. Modeling and mapping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in Lagos: a dynamics for building a sustainable urban city[J] .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2022. doi: 10.1016/j. asr.2022.07.042.

[86] BUZáSI A, J GER B S, HORTAY O. Mixed approach to assess urban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a spatio-temporal perspective[J] . City and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2022, 16. doi: 10.1016/j.cacint.2022.100088.

[87] ORUHLU Y E, ELIK M . Protected area geographical management model from design to implementation for specially protected environment area[J] . Land Use Policy, 2022, 122. doi: 10.1016/j.landusepol.2022.106357.

Progress Review on Land Science Research in 2022 and Prospects for 2023: The Sub-report on Land Management

ZHU Daolin1, 2, ZHANG Jiaqing1, DAI Yating1, DING Yuze1, ZHANG Lixin1

(1. College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2. Center for Land Policy and Law, Beijing 100193,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paper are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land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in 2022, and to forecast the research trend in the future.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is u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2022,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land management in China mainly involved the application theory of l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law, and conducted in-depth discussions on specific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ly, issues such as urban housing market management and 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ssues such as the guarantee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managem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food security were the focus of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on land management in 2022 has made some progress in exploring the institutional and legal reform of land governance by focusing on theoretical issues and practical needs. However,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further grasp the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and strengthen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innovation from different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in the future. In 2023, it will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 management disciplines and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exploration of land governan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e principal-agent reform of natural resource asset ownership and unified confirmation of rights registration, the reform of market-oriented allocation of land factors, the construction of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system and use control system, the gree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food security.

Key words: land management; land science; progress review; progress prospects

(本文責编:郎海鸥)

猜你喜欢
研究展望土地管理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改革土地管理方式 创新土地管理机制
关于农村宅基地土地管理工作探究
城市开发区土地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制造业物流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