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2023-10-24 23:47李志翠赵宇
现代管理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空间溢出效应门槛效应

李志翠 赵宇

[摘要]區域经济韧性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产业多样性实现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提升的相关研究受到重视,但其影响路径还存在争议。基于中国31个省域2010―2021年面板数据,对产业多样性及区域经济韧性进行具体测度,并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产业多样性以知识溢出、协同效应、增强要素流动性以及分散风险实现区域经济稳定;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门槛效应,且正向效应随创新人才集聚门槛值提高而逐渐增加;产业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产业多样性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而创新人才集聚溢出效应不显著。

[关键词]区域经济韧性;产业多样性;创新人才集聚;门槛效应;空间溢出效应

一、 引言

近年来,无论是国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式所引发的贸易战还是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呈结构性减速的软疲劳特征,都对中国区域经济稳步增长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已经成为社会各主体重点关注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新常态下使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1。

对于目前中国而言,很多地区过度依赖,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逐渐表现出结构相近、专业化程度过高趋势[1]。然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在特定阶段会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导致的弱抵抗性弊端也会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外来冲击视角来看,产业结构是迎接外来冲击的首要面,并以此向其他经济层面进行延伸。在新形势下,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一旦出现较强的外部冲击或需求面萎缩等危机时,往往会受到自身结构特点的限制难以快速地转型。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的多样性问题也成为重点研究方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党提出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实体经济融合,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产业链与服务链众多环节点的要求2,而在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完善、加强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多样化的产业组合凭借扩大知识溢出、增强生产要素流动、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以及风险分散的特性,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因此在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中,明晰产业多样化的作用,研究产业多样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对新时期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以下相关问题:一是产业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有何种相关关系。二是产业多样性通过何种路径影响区域经济韧性。三是产业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从空间视角来看是否存在溢出效应,如果存在,是何种影响?

二、 文献综述

韧性一词源自物理学概念,用来描述物体遭受外来压力影响后回归至初始状态的特征。加拿大生态学家Holling[2]于1973年首次将物理学概念“韧性”引入生态学和工程学领域,此后韧性概念逐渐向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延展。为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对危机产生变化的敏感性,经济学家Martin[3]将“韧性”引入区域经济,随后众多学者开始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产业集聚[4]、科技金融生态[5]、产业结构演化[6]、财政体制失衡[7]等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扩展了韧性概念在经济学研究的边界。

产业多样化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Jacobs[8]提出,其认为产业的多样化具有实现知识扩散、减少技术交流时间的动态正外部性。自此以来,这种正外部性与专业化所带来的认知锁定等负面影响开始被学者们关注。为进一步研究产业多样性是否有助于实现技术交叉,满足不同产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特征,以Frenken[9]为代表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家首次提出产业相关多样性与产业无关多样性的概念,以强调具有较强投入产出以及技术关联的产业与较弱关联产业之间的差异。以此为基础,学者们也将产业多样化的概念向相关领域延伸,研究产业多样性与产业间共生的模式[10]、产业多样化对城市加总就业创造的影响[11]以及对人力资本外部性分化[12]等相关问题。

为分析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相关学者以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经济结构问题[13]、后金融危机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背景[14]以及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探索产业多样性在微观劳动力、中观技术交流以及宏观产业协同等不同方面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15]。以上相关研究明确指出了多样性对韧性提升的积极影响,但并未分析其影响机制。而在研究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影响的路径方面,相关学者将流通集聚[16]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17]重要参考变量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但却忽视了将产业多样性细分为相关、无关多样性两者的具体影响。因此本文在对以上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做出总结。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促进作用是众多学者所认同的,但相关多样性、非相关多样性分别与区域经济韧性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以及产业多样性通过何种路径影响区域经济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借鉴以上相关文献经验,采用众多学者常用的熵值法测量产业多样性并将其进行分解,以区位熵测量创新人才聚集的程度做门槛变量,研究相关多样性、非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相关影响以及传导机制。主要贡献之处以及创新点在于:(1)将产业多样性进行细分,进一步分析相关、无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丰富产业多样性及区域经济韧性相关研究。(2)以理论梳理为基础,将创新人才集聚作为重要门槛变量,研究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传导机制,丰富影响路径研究。(3)以空间视角考察产业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的相关关系,延展空间相关理论。

三、 理论机制分析

产业多样性可表现为相关多样性以及非相关多样性。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增强相近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各个产业之间互补的特性有利于实现有效知识的溢出[9]。其次,表现为对相关产业的协同能力的提升。较强关联的企业具有相近的生产环境的需求,为实现增利减本的目的,企业会自发地联合起来协同发展,从而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最终实现规模效应。最后,产业相关多样性有益于减少生产要素跨产业流动产生的摩擦,降低不必要经济损失。对于相似的产业结构而言,其拥有一定的经济技术关联性,重大技术的突破在相近的产业间往往可以快速普及,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辐射增长。除此之外,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一个侧面影响在于减少了结构性失业。根据“干中学”理论,初级劳动者到高级劳动者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而相似的产业结构的基本工艺以及行业知识大同小异,当经济环境不稳定,工人面临失业问题时,劳动者可以以更短的时间实现跨行业就业,减少了结构性失业产生的破坏性,保证了劳动力生产要素较为平滑的流动。

非相关多样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风险分散。避免结构过于单一遭受到冲击时对邻近区域的产业体系造成连锁性破坏[14]。当风险发生时,韧性较强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地区经济的整体稳定,给韧性较差产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其通过外在整体经济的稳定迅速恢复到原本的经济状态。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产业多样化对区域经济韧性有显著的影响,产业多样化可以促进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

产业多样性实现区域经济韧性增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于多元化的产业交叉有助于促进产业联系加强、加快实现知识溢出、减少技术交流时间[18]以及促进产业协同发展,而这一过程的进行则须以创新人才作为载体。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存在,创新人才的集聚会有效地加快知识技能与应用技术的扩散和交流,有利于关联企业联合发展。产业的多样化往往伴随着较强的管理需求以及多元化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当创新人才集聚過低时,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以实现信息、技术的无障碍交流,产业间的协调能力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当外来冲击产生时,产业内难以形成抵抗风险的强作用力,其韧性也就处于较低水平。当创新人才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实现规模效应,技术交流壁垒逐渐被打破,产业间的协同能力也得提升,进而形成韧性较强的产业结构。因此,将人才集聚作为门槛变量观测不同程度的创新人才集聚下,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必要性。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产业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存在非线性关系,创新人才集聚具有门槛效应。

产业的多样性有助于完善产业链的稳健结构。根据投资组合理论,相关且多元的产业结构意味着各地区产业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联,当遭受冲击时危机会在前向、后向或相关产业间传导蔓延。随着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渐紧密,产业链的延伸不再受地理空间的局限,而是受不同区域基础研究、产品开发、产品市场化等综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区域可根据自身在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关系,通过发展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以适应外来冲击对该产业造成的影响,进而实现优化产业的整体空间布局。此外,从组织学习视角看,多样性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跨组织学习的交流和协作。产业多样性较高区域往往伴随着多元化的信息、技术的聚集,有利于临近区域实现相关产业知识技能的汲取从而达到技术的转移和再创造,最终使邻近区域的产业多样性共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产业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具有空间相关性。

针对以上研究分析总结,本文给出的机理分析图,如图1所示。

四、 区域经济韧性与产业多样性测度

1. 区域经济韧性测度评价标准与指标构建

现有关于区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采用单一变量法,主要分析发生冲击后核心变量实际值与趋势值之间的缺口,另一种是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为确保区域经济韧性变化的整体趋势得以准确衡量,本文参考朱金鹤等[19]、蔡咏梅等[20]、曾冰[21]的做法,构建指标体系来综合测度区域经济韧性变化,最终采用熵权法测量得出区域经济韧性指标,见表1和图2。

由韧性空间分布图可观测出我国区域经济韧性分布呈阶梯状,以东高西低为主。2010―2021年,区域经济韧性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且东部地区增长速度最快,中部地区增长较快,西部地区增长较慢,相较于2010年,东西地区区域经济韧性差距在增大。

2. 产业多样性的指标测量

本文参考陈兢等[16]对产业多样性的测量方法,借鉴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产业划分,将产业划分为三大产业以及19个小类别,具体见表2和图3。

本文采用熵值法计算产业多样性,具体计算方式为:

[var=1npiln1pi] (1)

式(1)中var为产业多样性,n为小类部门数量,n=1,2,……,19。[pi]为某一地区该行业从业人员占该地区总从业人员的比值。此外,根据熵值法对产业多样性进一步分解,可得出相关多样性以及非相关多样性。

非相关多样性具体计算公式为:

[ur=k=1kpkln1pk] (2)

式(2)中k为大类部门,分别代表各省份中k各不相关大类部门,假定小类部门i属于大类部门[Sk],其中k=1,2,……,k;n=1,2,3,……,i,则有大类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pk]就是小类产业部门就业比重之和。得到:

[Pk=i∈SkPi] (3)

在式3的基础上计算大类产业下面各小类产业的熵指数[Hk]:

[Hk=i∈SkPiPklnPkPi] (4)

在[Hk]的基础上计算相关相关多样性rv,衡量大类产业下面具有较强关联性的小类产业的多样性程度,公式如下:

[vr=k=1kPkHk] (5)

我国产业多样性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2010年相关多样性多集中于中部地区,东部沿海以及西部地区较弱,非相关多样性多集中于北部地区,东部、西部、沿海地区较弱。2010―2021年,相关多样性分布变化较小,东部依旧保持较低相关多样性,西部地区相关多样性增长明显;非相关多样性分布变化较大,形成明显的东高西低态势,且西部地区非相关多样性明显降低。

五、 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根据数据来源的可得、可靠性,本文以2010―2021年为研究期间、以中国31省域为观测目标建立面板数据1。原始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人口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统计数据库。缺失数据采取线性插值法补齐。为减少多样本数据存在的极端值对模型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连续变量进行1%和99%分位的缩尾处理。

被解释表变量为区域经济韧性,由熵权法计算的出,详见上文。

核心解释变量为产业多样性,由熵值法计算得出,详见上文。

创新人才集聚:参考傅为一等[22]的计量方式,本文以研究与试验发展(R&D)就业人员数采用区位熵测度创新人才集聚水平。

政府管理为政府一般预算收支占GDP的比重,人力资本为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密度为该地区总人口所占地区面积的比值,工业化水平为第二产业增加产值占GDP的比重。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3。

2. 模型设计

(1)静态面板模型设计

[resit=C+β1varit+β2urit+β3vrit+β4relqit+β5govit+β6humit][+β7densit+β8indusit+vi+ut+εit] (6)

式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被解释变量res为区域经济韧性;核心解释变量var表示產业多样性,将var分解为ur与vr,ur表示非相关多样性,vr表示相关多样性;控制变量relq表示创新人才集聚,gov表示政府管理,hum表示人力资本,dens表示人口密度,indus表示工业化水平;[vi]为个体固定效应;[ut]为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2)以创新人才集聚为门槛变量的模型设计

门槛效应是指在一定程度下变量的积累会存在一定的瓶颈,当一个变量达到一定值时,另外一个变量会朝着其他的方向发展。为解决样本分离点和差异区间的任意性,Hansen[23]发展了新的门槛回归计量方法,避免了这种脱离现实经济现状的情景发生。

[Yit=αi+θXit+z1βit×I(fit≤γ)+z2βit×I(fit>γ)+εit] (7)

式(7)中:[αi]为截距项,代表个体差异,[fit]为门槛变量,[γ]为门槛值(模型样本分离点),[Xit]为多变量构成的的向量,[θ]为解释变量的系数,[εit]为随机干扰项,[βit]表示门槛效应。I为指数函数。若存在多门槛效应,那么模型需要进一步扩展,以三门槛模型为例:

[Yit=αi+θXit+z1βit×I(fit≤γ1)+z2βit×I(γ1<fit≤γ2)+z3βit×I(γ2<fit≤γ3)+z4βit×I(fit>γ4)+εit] (8)

(3)空间计量模型设计

为研究产业多样性在空间视角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本文以经济属性较强的经济距离矩阵作为基础矩阵,且为确定何种空间计量模型具有最优解,本文通过Hausman检验、LM检验、LR检验以及wald检验以保证实证的最优性,最终以空间杜宾模型(SDM)作为最优选择,因此仅展示空间杜宾模型的面板设定。

[resit=ρW×resit+β1urit+β2vrit+β3relqit+β4govit+β5humit+β6densit+β7indusit+α1eur+α2evrit+α3erelqit+α4egovit+α5ehumit+α6edensit+αe7indusit+vi+ut+εit] (9)

式(9)中:[ρ]、[αi]、[βi]为模型估计系数,W为距离经济矩阵,[vi]、[ut]分别为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e为随机效应,[εit]由空间滞后的误差项和随机误差项决定。

3. 模型结果与分析

(1)基准回归结果

为避免因非平稳序列导致的伪回归现象,本文采用LLC、IPS以及HT检验发现原始数据存在未通过10%显著性检验的现象,因此通过一阶差分的方法将不平稳序列进行处理,各变量进行差分处理后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且原始数据通过协整性检验,可认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经Hausman检验判断最终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其回归结果见表4。

模型(1)为个体时间双固定下,以产业多样性为核心解释变量与经济韧性之间的回归结果。

模型(2)为个体时间双固定下,以产业多样性分解的非相关多样性、相关多样性为核心解释变量与经济韧性之间的回归结果。

模型(3)(4)为分别加上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

由基准回归结果可知,在添加控制变量前后产业多样性均通过10%显著性检验,表明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积极作用,与现有大多数学者研究结果相同。

非相关多样性、相关多样性在添加控制变量前后均通过10%显著性检验,表明无论是非相关多样性还是相关多样性,两者对区域经济韧性均具有正相关关系。其中,工业化程度为负影响,可能原因在于工业化程度过高会使该区域生产要素资源过度集中于工业生产,反而不利于产业多元化发展。

(2)门槛模型结果

根据上述模型设定,首先对门槛个数进行检测。采用Bootstrap法反复抽取样本300次,分别进行单一门槛检验、双重门槛检验、三重门槛检验,最终得到以下结果,见表5。

从门槛效应模型检验结果可知,单一门槛效应通过10%显著性检验,双门槛、三门槛检验结果不显著。因此通过判定,认为创新人才集聚具有一阶门槛效应。

在以创新人才集聚作为门槛变量之后,其他变量对经济韧性的影响与面板模型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创新人才集聚作为门槛观测变量时,当观测值低于1.6106,处于低于水平的创新人才集聚时,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效果较低为0.0479;当观测值大于其门槛值时,促进效果为0.0738。结果表明,当创新人才集聚处于低水平时,产业多样化对经济韧性产生的效果较小,只有当创新人才集聚达到一定高的水平以后,才会进一步形成规模效应,增强产业多样性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

(3)空间模型结果

为判断产业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本文以经济属性较强的人均GDP经济距离矩阵为基础矩阵计算全局莫兰指数,计量结果见表6。

经全局莫兰指数初步判断,区域经济韧性、产业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为保证研究的稳健性,本文将邻接矩阵、地理距离矩阵、经济距离矩阵模型结果进行分别展示。其结果见表7。

由最终结果可得,产业多样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三种不同权重矩阵作用下,结果基本相似,表明模型具有稳健性。

为进一步解释空间溢出效应,本文通过偏微分方法对其进行分解,将相应解释变量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分解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其结果见表8。

研究结果表明,非相关多样性、相关多样性的空间效应总体表现显著且与上文基准回归结果表现一致。非相关多样性、相关多样性均对增强区域经济韧性具有促进作用且溢出效应显著。创新人才的集聚在空间杜宾模型中表现为增强了本地的经济韧性,在溢出方面,数值虽为正但未通过10%显著性检验,原因可能在于,创新人才集聚对邻近地区产生的“扩散效应”引致的正面影响和由“极化效应”引致的负面影响达到一个平衡,导致溢出效应的不显著。通过分解效应可以看出,虽然其溢出效应可能受到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但从总体来看,创新人才的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六、 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我国31省域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基准回归模型、门槛效应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分别证明了产业多样性、创新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结论如下:(1)从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布局来看,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递减的状况。目前高韧性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区域经济韧性较差。从时间维度来看,近年来各省区域经济韧性都在增长,且东部地区省份区域经济韧性增长快于西部地区。(2)从产业多样性空间布局来看,相关多样性与非相关多样性分布差异明显。以2021年空间分布来看,相关多样性集中于中部、西部,东部则处于较低水平。非相关多样性表现为东高西低的阶梯递减状态。以时间维度来看,相关多样性表现为西部地区快速增长,中部东部保持不变;非相关多样性表现出东部、中部增强,西部减弱的特征,且东部增长最快。(3)相关多样性、非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积极影响,非相关多样性对其提升作用更大。(3)产业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之间具有非线性相关关系。不同程度创新人才集聚对产业多样在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方面存在不同的影响,当创新人才聚集达到门槛值时,产业多样性在增强区域经济韧性的能力更强。(4)以空间视角来看,产业多样性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有利于临近区域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创新人才集聚对韧性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其溢出效应不显著。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实现产业多样化发展。产业多样性在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方面具有显著积极影响,非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作用更大。西部地区相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非相关多样性方面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西部地区要实现区域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在推进产业集群化、产业多元化的过程中应加强非相关多样性产业的发展。东部中部地区相较于西部地区在相关多样性方面处于较低水平,为进一步发挥相关多样性促进知识扩散、增强生产要素流动性以及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边际效应,东部、中部地区应注重相关产业多样性的发展。

第二,立足自身区位禀赋,加强省域间产业合作。产业多样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为实现区域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各区域要根据自身竞争优势明晰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关系,通过发展多样化产业对资源要素配置以及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进而达到提升区域韧性水平的目的。

第三,合理调节创新人才的集聚程度。创新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政府要控制各个省份的创新人才集聚程度。创新人才集聚程度越过门槛值1.6106时效用最大,但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进行适量的调节,防止人才集聚程度过高时产生的“极化作用”,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 郭将,许泽庆.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地区创新水平的门槛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3):39-47.

[2] Holling 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4(1):1-23.

[3] Martin R.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Hysteresis and Recessionary Shock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2,12(1):1-32.

[4] 张振,李志刚,胡璇.城市群產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韧性[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8):59-68.

[5] 方磊,张雪薇.科技金融生态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效应及影响机制[J].中国软科学,2023,390(6):117-128.

[6] 李博,曲艺.中国沿海地区产业演化路径依赖及突破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J].地理学报,2023,78(4):824-839.

[7] 管智超.财政体制失衡与区域经济韧性:理论机制和经验证据[J].工业技术经济,2023,42(2):146-153.

[8] Jacobs J.Economy of Cities[M].New York:Random House,1969.

[9] Frenken K, Van Oort F, Verburg T. Related Variety,Unrelated Varie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Regional Studies,2007,41(5):685-697.

[10] 崔文静,陈菁,林子琪,等.广州市农村产业多样性与一二三产业共生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9):87-92.

[11] 贺祥民,赖永剑.产业相关多样性、无关多样性与城市加总就业创造——基于城市吸收能力及创业水平的调节作用[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20,33(1):74-83.

[12] 李秋.人力资本外部性地区分化研究——基于产业多样性和城市群经济视角[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3(4):88-97.

[13] 杜志威,金利霞,刘秋华.产业多样化、创新与经济韧性——基于后危机时期珠三角的实证[J].热带地理,2019,39(2):170-179.

[14] 高齐.产业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22(1):91-104.

[15] 武翠,谭清美.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来自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的解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6):69-79.

[16] 陈兢,农锦华.流通集聚、产业多样性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关系——基于我国大中城市样本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22(15):189-192.

[17] 曹霞.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1.

[18] 张莉娜,倪志良.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基于空間溢出与门槛效应的实证检验[J].软科学,2022,36(9):45-50.

[19] 朱金鹤,孙红雪.数字经济是否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J].现代经济探讨,2021(10):1-13.

[20] 蔡咏梅,李新英,孟令伟.中国产业多样性、空间溢出与经济韧性[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11):118-123.

[21] 曾冰.中国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评价[J/OL].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2023-04-06].

[22] 傅为一,段宜嘉,熊曦.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效率[J].经济地理,2022,42(1):90-97.

[23] Hansen B E.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93(2):345-368.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疆纺织服装业发展中多主体合作行为与收益分配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2D01A2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专项项目“新疆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2VZX010);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喀什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ZK202287A)。

作者简介:李志翠(1979-),女,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发展及政策效果评价;赵宇(1997-),通讯作者,男,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分析与规划。

(收稿日期:2023-05-19  责任编辑:苏子宠)

猜你喜欢
空间溢出效应门槛效应
倾向中西部的土地供给如何推升了房价
京津冀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金融发展水平对投资的门槛效应研究
出口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研究
环境约束条件下中国省际经济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环境约束条件下中国省际经济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本水平与技术引进有效性
我国省域人力资本的收敛性分析
中国省域农业碳减排潜力及其空间关联特征
中国有效土地供给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