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本水平与技术引进有效性

2016-03-24 01:01张伊依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3期
关键词:门槛效应人力资本

张伊依

摘要:本文选取中国十三个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行业1993-2011年的数据,使用门槛回归的方法,从人力资本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的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技术引进对于技术进步作用在人力资本水平扩大的过程中存在门槛效应。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时,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起到抑制作用,当人力资本水平较高时,存在促进作用。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我国多数行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处于门槛右侧,技术引进仍然对技术进步起着显著的正向作用,技术引进较为有效。

关键词:技术引进;人力资本;门槛效应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2

一、引言

众所周知,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技术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模仿、技术再创新模式也能够实现技术进步与赶超,进而带动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林毅夫等,2002;宋晓梅等,2005)。技术引进相比完全独立研发,一方面能够节约技术进步成本和时间, 促进经济增长的收敛(Van Elkan,1996;Barro&Salai-Martin,1997),另一方面能享受到引进技术的外溢优势,提高研发新技术和技术进步的效率(亓朋等,2008)。虽然技术引进实现技术进步在理论上可以实现,但是其在各国实际技术赶超和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效用并未实现如新增长理论所预料的“经济赶超”。 我国自建国以来也通过大量技术引进来实现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增长。对于我国技术引进的有效性,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许多学者肯定了我国技术引进的效果,认为通过大量引进技术和购买先进设备促进了技术进步(王林辉和董直庆,2009)。仍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建国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技术引进的有效性不足(千慧雄,2011),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着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后不能充分研发吸收,只作为技术的消费者而非拥有者的问题。毫无疑问,技术引进的有效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前沿技术与引进国要素禀赋适配性、技术引进国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Xu,2000;Benhabib and Spiegel,2004)、制度条件、技术引进国与技术输出国之间的技术差距 (易先忠, 2010)等都起到关键作用。

二、技术引进门槛效应检验

本文认为技术引进有效性的差异可能源自在制造业行业的人力资本水平。毋庸置疑,科技的创新离不开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在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活动中越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使得资本等固定投入能够得到充分的使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的发展。而且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对于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是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有效模仿的基础,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可以较快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并运用与自己的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中。基于此,基本的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本文实证检验的样本为中国制造业技术基础较为薄弱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13个行业1993-2011年的面板数据。主要数据来自1994-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因变量选取全要素生产率表征技术进步。本文采用Fare et al.(1994)构造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计算得出。

解释变量:(1)人力资本水平hum。计算依据为每个行业内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数除以行业从业人数。(2)技术引进tec。使用各行业的技术引进费用与工业增加值之比作为代理变量。(3)研发投入R&D。使用各行业每年投入新产品开发的经费支出和行业工业增加值之比作为研发投入的指标。(4)行业利润率pro。选用每个行业的总利润和其产品销售的收入的比来表示。(5)企业资产规模size。选择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企业数目得到。相关变量的统计特征见表1。

采用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结合门槛回归的方法检验,测算是否存在技术引进的门槛效应并得出具体值。为确定计量模型的具体形式,首先以人力资本作为门槛,依次设定不存在门槛、一个门槛、两个门槛、三个门槛进行估计,F统计量和采用自抽样法得出的估计结果见表4。显而易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模型存在单一门槛和双重门槛效应,P值分别为0.017和0.033。而三重门槛值的假设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判定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仅存在两个门槛值。对于控制变量而言,研发投入、企业资产规模都与技术进步显著正相关,这与许多研究的结果相符合。

参考文献:

[1]蒋殿春,张宇.经济转型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8(7):26-38.

[2]赖明勇,包群,阳小晓.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吸收能力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2(3):45-50.

[3]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2(1):269-300.

[4]千慧雄.“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问题研究——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9):56-65.

[5]亓朋,许和连,李海峥.技术差距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9):92-106.

[6]宋晓梅,刘富铀,弓宝平.合作创新还是自主创新?[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5):17-19.

[7]王林辉,董直庆.我国省际生产效率差异和生产率增长来源识别:1978-2007[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48-55.

[8]易先忠.技术差距双面效应与主导技术进步模式转换[J].财经研究,2010(7):39-48.

[9]Barro R J. Sala-i Martin X,Economic Growth[J]. Second Editions, Mc-Grow-Hill, New York, 2004.

[10]Van Elkan R. Catching up and slowing down: Learning and growth patterns in an open econom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6, 41(1): 95-111.

[11]Xu B.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host country productivity growt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0, 62(2): 477-493.

猜你喜欢
门槛效应人力资本
金融发展水平对投资的门槛效应研究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革研究
城市化和能源消费的门槛效应分析与预测
中国有效土地供给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
产业集聚能否改善中国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