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帅,连洲洋,石桂芳,罗正维,周永璋
(1.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800;2.克拉玛依广盛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六价铬〔Cr(Ⅵ)〕因具有高水溶性、强氧化性和阴离子结构相似性而被列为第一优先级控制污染物〔1-4〕。目前,含Cr(Ⅵ)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膜分离法、吸附法等〔5-8〕。化学沉淀法通常在浓度较高时使用,且产生的污泥需二次处理;膜分离法效果好,但膜组件成本较高。吸附法由于效率高、成本低、易操作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在实际环境污染或工业废水中往往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重金属离子,且大多数重金属离子还具有相同的吸附机理和识别位点,在吸附过程中将一起被吸附。从资源回收利用的角度,这不可避免地使分离过程变得复杂,提高了进一步处理的成本。因此,吸附材料除了对Cr(Ⅵ)具有高吸附容量外,还要具备选择吸附性能。
离子印迹技术是提高吸附材料选择吸附性能的有效手段,主要原理是模板离子与功能单体通过螯合作用形成作用位点,再通过交联等手段将作用位点记忆下来,当去除模板离子后,材料表面形成了与模板离子空间构型、大小等一致的特异性空腔〔9〕。C. ESEN 等〔10〕采用本体聚合制备了Pb2+印迹颗粒,相比非印迹颗粒,其对Pb2+的相对选择系数提高了数百倍。目前印迹吸附材料多为块状〔11-13〕和球状〔14-15〕,存在传质困难、目标离子识别慢等缺点,而纤维类印迹材料具有外比表面积大、传质快、表面可识别结合目标离子等优点,受到研究者青睐〔16〕。
本研究以聚丙烯(PP)纤维为基体,丙烯酸(AA)和三乙烯四胺(TETA)为功能单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将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和离子印迹技术相结合制备Cr(Ⅵ)印迹纤维;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水接触角测试对其进行表征,考察印迹纤维对Cr(Ⅵ)的选择吸附性能和识别过程,以期为工业废水中Cr(Ⅵ)的选择性去除提供思路。
原料:PP 熔喷纤维(实验室自制,纤维直径2~10 µm,比表面积1.50 m2/g);丙烯酸(AA)、戊二醛、三乙烯四胺(TETA)等,均为市售分析纯。
仪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ET公司,NEXUS870 型);接触角测量仪(上海中晨数字技术设备有限公司,JC2000C 型)。
将PP 纤维放入等离子反应器中,在功率120 W、气压10 Pa 下预辐照5 min,随后在150 Pa 下持续通入AA,气相接枝90 min,获得PP-g-AA 纤维。将PP-g-AA 纤维放入含有N,N’-二环乙基碳二亚胺、1-羟基苯并三唑的50 mL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于60 ℃下与TETA 进行酰胺化反应12 h,再用丙酮和去离子水清洗,烘干至恒重,制得PP-g-AATETA 纤维。将PP-g-AA-TETA 纤维称重后放入200 mg/L 重铬酸钾溶液中振荡吸附2 h,再于30%(质量分数)TETA 溶液中浸泡30 min,之后与戊二醛溶液在60 ℃下交联反应4 h,结束后用丙酮和去离子水清洗去除纤维表面残留反应物,最后用NaOH溶液持续洗脱模板至洗脱液中检测不出Cr(Ⅵ),干燥后制得Cr(Ⅵ)印迹纤维(I-PP-g-AA-TETA)。
非印迹纤维(NI-PP-g-AA-TETA)制备时除了不添加模板离子外,其他步骤同印迹纤维的制备。
用重铬酸钾配制Cr(Ⅵ)模拟溶液,将称重后的I-PP-g-AA-TETA 纤维(约0.05 g)放入100 mL 质量浓度为200 mg/L 的Cr(Ⅵ)模拟溶液中,调节pH 后于一定温度下振荡吸附一定时间。Cr(Ⅵ)的浓度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得,并通过吸附前后浓度的变化计算吸附量。
式中:N——选择吸附率,%;
Qn和Q0——存在与不存在竞争离子时纤维对Cr(Ⅵ)的吸附量,mg/g。
不同纤维的红外光谱见图1。
图1 不同纤维的红外光谱Fig. 1 Infrared spectra of different fibers
由图1 可知,相比PP 纤维,PP-g-AA 纤维在1 708.7 cm-1处出现了羧基C= = O 伸缩振动吸收峰,在2 500~3 300 cm-1处出现了—OH 宽阔的特征伸缩振动吸收峰,在1 250.9 cm-1处出现了羧基中C—O伸缩振动吸收峰,因此可以认为PP 纤维表面成功接枝了AA 单体。与PP-g-AA 纤维相比,PP-g-AATETA 纤维的红外光谱在3 346 cm-1处出现了酰胺中—NH2中等强度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在1 648.5 cm-1和1 403.8 cm-1处分别出现了酰胺中—NH2弯曲振动吸收峰(酰胺Ⅱ吸收峰)和酰胺的C—N 伸缩振动吸收峰(酰胺Ⅲ吸收峰),1 560.7 cm-1处强烈的吸收峰则是酰胺中C= = O 的吸收峰,在1 051.6 cm-1处出现了酰胺中C—N 伸缩振动吸收峰,这些都表明PP-g-AA 纤维通过酰胺化反应成功接枝了TETA,使PPg-AA-TETA 具备了吸附Cr(Ⅵ)的胺基基团。经过印迹交联之后,I-PP-g-AA-TETA 纤维的红外光谱仍具有PP-g-AA-TETA 纤维的特征吸收峰。
不同纤维的水接触角测量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纤维的水接触角Table 1 Water contact angle of different fibers
由表1 可知,接枝AA 后,PP-g-AA 纤维因极性得到提高,水接触角由123.1°减小到10.7°,表明接枝AA 单体明显改善了PP 纤维的亲水性。经过胺化和印迹交联反应之后,PP-g-AA-TETA 纤维和IPP-g-AA-TETA 纤维的亲水性进一步增大,接触角减小到0°。
2.2.1 溶液pH 对印迹纤维吸附量的影响
溶液pH 影响Cr 的价态以及纤维结合位点上质子化功能团的数量,从而影响吸附效果〔3〕。在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温度为30 ℃和反应时间为60 min 条件下,考察了溶液pH 对I-PP-g-AA-TETA 纤维吸附Cr(Ⅵ)效果的影响,结果见图2。
图2 不同pH 下印迹纤维对Cr(Ⅵ)的吸附量Fig. 2 Adsorption amount of Cr(Ⅵ) by imprinted fibers at different pHs
由图2 可知,I-PP-g-AA-TETA 纤维对Cr(Ⅵ)的吸附容量先随溶液pH 的增加而缓慢增大,在pH=3 时达到最高(167 mg/g),之后随着pH 的增加而迅速降低。I-PP-g-AA-TETA 纤维吸附Cr(Ⅵ)的原理是其功能基团胺基上质子化的N 和C(rⅥ)阴离子发生静电相互作用〔17〕。pH<3 时,溶液中一些HCrO4-转变为铬酸(H2CrO4),H2CrO4难以与质子化的N 产生静电作用,导致I-PP-g-AA-TETA 纤维对Cr(Ⅵ)的吸附容量略低;而pH 很高时,质子化N 的数量随pH 升高而减少,I-PP-g-AA-TETA 纤维对Cr(Ⅵ)的吸附容量降低。
2.2.2 吸附动力学分析
图3为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温度为30 ℃和pH=3 条件下,I-PP-g-AA-TETA 纤维在不同吸附时间内对溶液中Cr(Ⅵ)的吸附量。
由图3 可知,I-PP-g-AA-TETA 纤维在前10 min内对Cr(Ⅵ)的吸附速率很快,吸附量能达到饱和吸附量的75%左右;随后吸附量随吸附时间的延长而缓慢增大,当吸附时间超过35 min 时,Cr(Ⅵ)吸附量几乎不再增大,达到吸附饱和,饱和吸附量为167.6 mg/g。前10 min 吸附速率较快是由于纤维表面存在大量活性位点,随着吸附的进行,活性位点逐渐减少,Cr(Ⅵ)吸附量缓慢增大,直至饱和。
为进一步研究I-PP-g-AA-TETA 纤维对溶液中Cr(Ⅵ)的吸附过程,分别采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拟合参数见表2。
表2 动力学模型的拟合结果Table 2 Fitting results of kinetic model
由表2 可知,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I-PP-g-AA-TETA 纤维对Cr(Ⅵ)的吸附过程。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过程,吸附纤维与Cr(Ⅵ)通过共用电子对、电荷交换、静电引力等实现化学吸附,是吸附速率的关键控制因素〔18〕。
2.2.3 吸附等温线
在溶液pH=3、温度为30 ℃和吸附时间为60 min条件下,考察了不同Cr(Ⅵ)初始浓度对I-PP-g-AA-TETA 纤维吸附Cr(Ⅵ)效果的影响。印迹纤维对Cr(Ⅵ)的吸附等温线见图4。
图4 印迹纤维对Cr(Ⅵ)的吸附等温线Fig. 4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Cr(Ⅵ) by imprinted fibers
分别采用Langmuir 和Freundlich 等温吸附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见表3。
表3 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结果Table 3 Fitting results of isothermal adsorption model
从相关系数R2可以看出,Freundlich 等温吸附方程更符合I-PP-g-AA-TETA 纤维对Cr(Ⅵ)的吸附过程。根据该模型推导的假设前提,吸附过程不局限在单分子层吸附,吸附材料具有非均一的吸附表面,说明I-PP-g-AA-TETA 纤维表面的功能基团是复杂的网状立体结构,且各处交联的基团可能存在大小不一的情况〔19〕。
2.2.4 对Cr(Ⅵ)的选择性吸附
印迹纤维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存在Cr(Ⅵ)的特异性空腔,可提高对Cr(Ⅵ)的吸附选择性。分别在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 的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与HCrO4-相似的阴离子SO42-、CO32-、PO43-进行吸附实验,在30 ℃、pH=3、60 min 条件下印迹与非印迹纤维对Cr(Ⅵ)的吸附结果见图5。
图5 不同浓度阴离子下印迹与非印迹纤维对Cr(Ⅵ)的选择吸附率Fig. 5 Selective adsorption rate of Cr(Ⅵ) by imprinted and non-imprinted fibers under different anions concentration
由图5 可知,在SO42-、CO32-、PO43-质量浓度分别为100、200、300、400、500 mg/L 时,两种纤维对Cr(Ⅵ)的选择吸附率均有所下降,说明竞争离子的加入对Cr(Ⅵ)的吸附有一定影响,但I-PP-g-AATETA 纤维对Cr(Ⅵ)的选择吸附率均比NI-PP-g-AA-TETA 纤维高并且下降缓慢。印迹纤维在SO42-、CO32-、PO43-质量浓度为300 mg/L 的溶液中对Cr(Ⅵ)的选择吸附率相比非印迹纤维分别提高了28.6%、21.2%、33.2%,说明印迹过程产生的特异性空腔能有效识别Cr(Ⅵ)。
2.2.5 Scatchard 模型分析
Scatchard 模型〔20〕〔式(2)〕是一种评价离子、药物或其他分子与蛋白质(包括受体)相结合关系的吸附模型,被广泛用于评价离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离子的结合特性。采用此模型评价I-PP-g-AA-TETA纤维和NI-PP-g-AA-TETA 纤维对Cr(Ⅵ)的识别过程,结果见图6。
图6 印迹纤维(a)和非印迹纤维(b)的Scatchard 模型关系图Fig. 6 Scatchard model diagram of imprinted (a) and non-imprinted (b) fibers
式中:Qe——平衡吸附量,mg/g;
Ce——吸附平衡时C(rⅥ)质量浓度,mg/L;
Qmax——结合位点最大表观结合量,mg/g;
Kd——结合位点平衡解离常数,mg/L。
图6(a)中,印迹纤维的Qe/Ce对Qe为非线性关系,且能拟合出两条斜率和截距不同的直线,根据斜率和截距可算出两组不同的Qmax和Kd,说明I-PP-g-AA-TETA 印迹纤维对Cr(Ⅵ)的吸附过程是由两种不同结合位点完成的,一种是高亲和力、高选择性位点(Qmax=191.75 mg/g,Kd=16.12 mg/L),另一种是低亲和力、低选择性位点(Qmax=266.18 mg/g,Kd=81.9 mg/L)。而图6(b)中非印迹纤维的Qe/Ce对Qe为线性关系,只能拟合出一条直线,说明NI-PP-g-AA-TETA 非印迹纤维只能通过一种非特异性位点与Cr(Ⅵ)发生作用。
1)以PP 纤维为基体,AA 和TETA 为功能单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一种Cr(Ⅵ)印迹纤维,傅里叶红外光谱和亲水性分析表明AA 和TETA 接枝成功,I-PP-g-AA-TETA 纤维胺基上质子化的N 原子能与Cr(Ⅵ)发生静电引力作用。
2)I-PP-g-AA-TETA 纤维对Cr(Ⅵ)的吸附量随溶液pH 的增加先缓慢增大后降低,在pH 为3 时达到最高(167 mg/g);前10 min 内印迹纤维对Cr(Ⅵ)的吸附速率很快,随后增速减慢,35 min 时达到吸附饱和;印迹纤维对Cr(Ⅵ)的吸附量随Cr(Ⅵ)平衡浓度的增大先增大,后逐渐趋于平缓。
3)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表明,I-PP-g-AA-TETA 纤维对Cr(Ⅵ)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受化学作用控制;吸附等温线更符合Freundlich 等温吸附模型,为非单分子层吸附。
4)与非印迹纤维相比,I-PP-g-AA-TETA 印迹纤维在竞争离子存在时对Cr(Ⅵ)具有较好的选择吸附性;Scatchard 模型表明印迹纤维同时存在两种结合位点(特异性和非特异性),I-PP-g-AA-TETA纤维存在Cr(Ⅵ)特异性空腔且这种特异性能够加强纤维和离子的相互作用。